APP下载

基于非遗跨界的创新探究
——以龙泉青瓷和云南玉器融合为例

2021-11-18赵香赵旭刚贾成浪昆明理工大学

品牌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龙泉青瓷玉器

文/赵香 赵旭刚 贾成浪(昆明理工大学)

在非遗保护理念中,人们已达成一些共识,当下的非遗产品,不应只是传统意义上原封不动的固态保存,而是要有效地融入现代生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增添乐趣、丰富人们的精神体验、创新发展,只有被公众所认识、消费、欣赏的非遗,才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佳体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才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出路所在。鉴于此,“非遗跨界”成为非遗传承新业态,“跨界”作为加强不同文化、产业间的联系纽带,为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积极意义并提供了有效路径。

一、“非遗跨界”趋势背景

现如今,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有效地保护非遗并加以良性传承。《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首要任务,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在2015年开始实施,旨在激发非遗的传承活力,促进非遗与现代社会的交融。

2019 年,中国美术学院非遗研培以“跨界的方式为传承破壁”为主题,承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其中有“当代青瓷与金工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和“当代陶瓷与漆艺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两个主题研培班,研培中通过材料、技艺、方法、理念等不同视角和创新结合路径展开对传统非遗的深度思辨。2020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在2019年的基础上将研修班升级为“2.0版本”——“2020中国美术学院当代陶瓷与漆艺、陶瓷与金工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于11月2日至11月30日期间举行,进一步向更多维度、更多位面探讨“跨界”的奥秘。

非遗跨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创作的新型路径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与效仿,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界,就是让非遗与其他领域产生碰撞并整合有利的资源,通过两个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创意性地设计激活非遗发展的活力,使非遗产品更加多样性,非遗传承活态化。“非遗跨界”本质上是文化与价值的成功,这种设计理念打破了非遗自说自话、相互分化的狭隘领域性观念,带动了非遗传承人之间的技艺切磋交流,将非遗融入现代设计,让传统工艺回归生活的本源,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并转化为生活所需,跨越传承界限,为优良非遗文化寻求新的传承方式以及宣传方式,增加传统文化的附加值,让更多的人以多样的形式去了解非遗文化内涵。

二、瓷国明珠: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窑系发展历史悠久,始于1700多年前,产于浙江龙泉地区,在南宋达到鼎盛时期。是我国制瓷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瓷窑体系。龙泉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蜚声中外,是中国瓷器史上一颗璀璨的“瓷国明珠”。2006 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淳厚的韵味气质。

龙泉青瓷有“哥窑”和“弟窑”(又称“龙泉窑”)之分,釉面开片,紫口、铁足的黑胎青瓷产品称为“哥窑”,与中国陶瓷史上的“官、汝、定、钧”并列为宋代五大名窑。而釉面无纹片,且胎白质细,足底露胎处呈赭红色,俗称“朱砂胎”,釉色青翠盈润,如冰似玉的白胎青瓷产品称为“弟窑”。其中因“梅子青”和“粉青”“豆青”等不同凡响的釉色而独树一帜。“哥窑”产品和“弟窑”产品共同形成龙泉青瓷釉层饱满丰润、釉色青碧、沉静柔和、不乏浮光、端庄古朴的艺术风格。龙泉青瓷烧制工艺精妙无比,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流程由配料、成型、修坯、装饰、上釉和素烧、装匣、装窑、烧成九个环节组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产品器形稳重端庄,艺术造诣颇高,可分为生活日用瓷和陈设瓷两大类。

龙泉青瓷表面上是水和泥土的艺术,除了无与伦比的釉色和巧夺天工的烧制技艺外,还蕴含着中国人的禅心道法以及对物象审美的特殊感悟。承载“以德比玉”的传统思想,具备温润儒雅之气,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当代龙泉青瓷融合了科学技术,将自然、典雅的龙泉青瓷艺术推向了更高境界,不断在器型、工艺技术和造型题材等方面进行创新,使当代龙泉青瓷更富有观赏性。未来青瓷产品的一个突破口和竞争优势便是结合当下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设计产品,突破传统的固有呈现模式,其创新适应社会文化消费和变化需求,从而提高龙泉青瓷的文化当代性与商业价值性。使之活态化传承以更加完美的姿态继续惊艳世界。

三、玉出云南:云南玉器

玉,在中国是美丽石头的意思。玉雕是云南的传统加工业之一,其中翡翠的发祥地便是云南,翡翠被云南人开发利用,发挥其文化价值和极高的商业价值并传播世界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翡翠在清朝的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达到繁荣时期,从而成就了云南翡翠玉石的原料集散地和加工地的地位,所以便有了“玉出云南”的美称。云南腾冲玉雕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之所以能传承至今与翡翠本身的商业价值是分不开的。

玉器因其独一无二的天然材质美,精美细致的雕琢美以及内在蕴含的象征美而千古流芳。每个时期玉器的发展都反映出这个时代的风格特色和艺术特色。

(一)材质美:天然美感

玉石本身具备独一无二的材质美、色彩美和天然美,光润清透,柔中带刚,多呈半透明状,彰显玉石朦胧的阴柔之美。同时因为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受酸碱的侵蚀,所以能够保存千万年而不朽。众所周知,自然界没有一模一样的两块石头,每块玉石本身含有不同的元素,呈现五彩斑斓的色泽,独一无二。

(二)雕琢美:玉不琢不成器,琢玉必有道

玉石需根据颜色、块度、纹理和形状等因材施艺进行设计,通过琢磨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工艺美的统一是玉器美的境界。玉器雕琢主要包括选料、剥皮、设计、粗雕、细雕、修整和抛光等工序。

(三)象征美:君子比德于玉

在古代,玉象征高尚的品德,常有“君子比德于玉的价值观”,还有将玉石的五种特性:坚硬质地、温润光泽、绚丽色彩、致密组织、清越声音喻为人的五种品德“仁、义、智、勇、洁”。

从这些方面造就了中国人对玉石的喜爱,玉器极大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等形成了现在庞大的玉器市场,构成独特的中华玉文化。云南今天的腾冲、瑞丽、盈江都是翡翠的加工集散地,使云南对玉雕工艺的发展经久不衰。而现在云南大部分玉器面临仅具备观赏价值,缺乏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玉器产品与现代人群消费的结合度不够等问题。在当今文化自由和多样性的背景下,传统玉器保守的题材、造型已不能满足现代审美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玉器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审美疲劳,严重缺乏新意是当今云南玉器发展的一大弊病,同时缺乏完善的市场体制及有效的组织经营、管理体系、交易平台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云南玉器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玉雕产业若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其题材、造型、工艺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或是与其他多种材料设计组合,与优秀艺术种类进行跨界合作、优化嫁接,实现新的跨越和突破,需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制度。创新跨界的设计与融合是未来文化行业发展的趋势。

四、龙泉青瓷结合玉器的创新实践探索

(一)云南玉器在龙泉青瓷中的应用实践

由于龙泉青瓷和云南玉器的传统手工技艺和文化都是在特定历史和地域条件下形成的,二者千差万别,皆有着不同的生态条件、价值取向和功利意义。因此,在当代语境下提出非遗跨界融合创新,首先要掌握二者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规律,了解历史传承的文化属性、材料特性和工艺特点,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以有效的传承文化为前提,对两者分析、提炼,利用“整合性设计创新思维”,有效地将两个工艺进行新的融合,合理创新设计,使玉+瓷、玉雕+青瓷工艺之间的跨界产品呈现实用性与文化意蕴、艺术与商业、形式与内容、美学与功能相结合,同时实现传统文化价值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统一,凸显独特的美学价值。

将玉器融入龙泉青瓷办公杯设计中,如图1所示,将龙泉青瓷办公杯杯盖置换为水晶,杯盖由方形水晶杯钮、几何水晶棱面,云气纹样黑曜石盖体三个模块组成,总体呈现传统纹样与现代几何的古今碰撞,在不使用化学粘剂的前提下,通过传统榫卯结构进行连接。水晶透光率高,通透性好,可以直观欣赏三者之间的榫卯连接结构,而黑曜石极致的黑与无色透明水晶、龙泉青瓷的青翠盈润形成强烈视觉冲击,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

图1 笔者自制,产品实物

三个模块利用三维数控机床分开制作。通过选料、切料、原石固定、轮廓切形后,根据黑曜石以及水晶的材料属性进行相应的设计和加工调整。黑曜石又名“天然玻璃”,具有玻璃特性,莫氏硬度5.2﹣6.2,具有较大脆性。而水晶莫氏硬度为7,较高且耐磨。设计时,将玉石表面倒角,处理圆滑,防止使用时割伤手。在机床制作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材料选择合适刀具、调节走刀速度,对部件形态设计,纹理分布密度等进行加工,避免玉石在制作过程中碎裂。机床加工可以确保三者间的尺寸精度,从而达到完美衔接。在节省玉石原料的同时,产品可拆卸具备趣味性。整个盖体根据办公杯尺寸,采用精雕立体自动化成型技术一体制成,确保与杯口相匹配。将云南玉器和龙泉青瓷两者优势结合,迸发别致之美,风格新颖且符合现代消费者审美和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态度。

(二)“非遗跨界”实现龙泉青瓷、云南玉器产品设计多元化

以非遗跨界融合为设计理念,将龙泉青瓷和玉器进行重新整合和重新建构,观赏性玉石和功能性产品有机结合,赋予了玉器功能性的同时也赋予龙泉青瓷产品新的内涵,也为玉文化和瓷文化的传播找到了新的载体。云南玉器和龙泉青瓷的跨界融合使二者的造型呈现多样性,以现代人们的审美理念为基础,将玉器创新元素融合到传统龙泉青瓷的构型中,使其传统的韵味美与创新美相结合,呈现一种温润的玉质美和典雅的龙泉青瓷所特有的“形态美”的审美底蕴。玉和瓷两种材料、玉雕工艺和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融合,二者交错共生,以期达到一种工艺、质地、构型、粉饰以及意境相融合的美学境界,借助两个优秀传统文化门类之间的对话和碰撞,丰富的素材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开拓新颖的非遗产品设计表达。

(三)“玉+瓷”跨界融合实现非遗创新发展,活态传承

龙泉青瓷和玉器的跨界融合打破了二者因循守旧的单线传承、闭门造车以及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状况,突破两个不同文化品种的局限性和羁绊,并能够有效地扩大玉器、瓷器在工艺、材料和文化的应用范围,产生了新的发展方式和新的价值,对传统文化进行升级,有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多样性,通过更多样化的形式以及更有效的途径传播非遗文化。借助两个非遗行业丰富的素材、多元化的文化内涵进行设计,提升文化资源利用率,以此来激发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依靠文化再生来拓展社会需求和生产动机,从而达到非遗回归生活,积极能动地迎合现代化市场,发挥经济、文化效应。根据消费者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创新设计,表现出生机勃勃的多元文化景象,给龙泉青瓷和云南玉器的发展注入新精神、新活力,多形式阐述传统文化内涵。

(四)“玉+瓷”跨界融合扩大了产业规模,提供新的发展策略

“玉+瓷”跨界融合创造更多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商家在两个文化产业方面拓展商业渠道的重要手段和策略。不仅扩大了龙泉青瓷和云南玉器的传播范围,还使二者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交叉共生,在最大限度地发挥龙泉青瓷、云南玉器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同时,实现“玉+瓷”新产品的价值增加,从而有效地对二者进行了市场拓展和商业开发策略。

(五)玉和瓷结合产生新兴文化创意设计

在保持龙泉青瓷和云南玉器文化内涵及精神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进行创新,将二者进行跨界融合创新,促进文化渗透,形成新的设计产品,产生玉和瓷融合的新兴文化创意设计,非遗跨界融合后续所产生跨界合作的效应对龙泉青瓷和云南玉器两方进行再定位,催生出新产业的业态。在多元化社会中为非遗创新提供了大量素材,非遗产品有了新的发展方式和新的价值,可满足多样化、多元化的市场发展需求。

五、总结

非遗之间通过跨界融合创新出了新的具有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美学价值的产品,更是打破了传统非遗之间自说自话、相互分化的狭隘领域性观念,突破设计师本身在思维和视野上的局限性。跨界融合将非遗的文化、工艺等价值纳入现代社会,重建了传统与现代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在两个非遗的结合中获取最佳的平衡和协调,改写了传统非遗和现代美学原则,使非遗接轨现代语境。非遗与非遗的结合使得非遗产品设计多元化,非遗的发展通过两个领域的合作有效地进入市场,二者形成良好的互动,相互推进,为产业的升级、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非遗的传承更加活态流动,非遗之间开启了创新之路。

猜你喜欢

龙泉青瓷玉器
六朝青瓷工艺的革新与影响
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
龙泉青瓷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常州龙泉印泥:昔日贡品 今日精粹
西汉玉器的鉴定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
龙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