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典园林扬州个园的叙事性研究
2021-11-18罗芮许克福
罗芮,许克福
(安徽农业大学 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江南古典园林是集历史、空间、情感的交融的复杂场所。其中的每一处景观除了展现出“审美需求”外,更需要表达的是“景外之情”。如何让游者更好地认识与理解园林传达的信息至关重要。基于景观叙事的视角对古典园林的叙事表达方式展开研究,增加人们对园林空间场地的认同感,更好地理解古典园林所传达的精神意义,以期在园林场地与参与者的情感世界之间构建起多样性的联系。
古典园林看江南,江南园林看苏扬。扬州园林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其中以扬州个园为代表,2014年扬州个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曾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目前学术界对于扬州个园的研究多围绕山石、植物、以及建筑空间,但从景观叙事的角度对扬州个园的分析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对扬州个园从景观叙事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
1 “景观叙事”相关概述
1.1 叙事与叙事学
叙事,指的是信息发送者将信息传达给信息接收者这样一个过程。这其中包含了叙事三要素:叙事者,媒介,接收者。
叙事理论起源于二十世纪的法国,最初见于托多罗夫所写的《(十日谈)语法》一书中。叙事学分为“经典”与“后经典”两个类别。经典叙事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对叙事作品的结构以及发展逻辑和对叙述话语层面的研究,并不关注叙事文本的具体内容。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经典叙事学的产生,对叙事作品的意义展开了研究,不再局限于经典叙事学中的文学领域,主张跨学科研究,关注读者、以及社会历史的语境作用。
1.2 景观叙事
马修·波提格和杰米普林顿在1998年所著的《Landscape Narratives:Design Practices For Telling Stories》一书中阐述了叙事概念并试图将叙事理论运用到景观作品中。指出了景观与叙事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作用影响,提出景观叙事的概念。在景观叙事中设计师成了叙事者,景观作为传达媒介,游者成为接收者,从而建构起景观叙事的三要素。因此,“景观叙事”我们可以理解为:基于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来体察、理解景观中的基本要素、空间结构、组织策略以及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建构起参与者对景观的认同。
1.3 景观叙事的意义
现如今,景观场所需要“叙事”。景观作为一个有形的场所,除了具有物质功能,还具有传达内在精神的意义。叙事性的景观空间使场景更具有故事的情节化、精神化,是营造景观空间文化内涵和产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景观中的物质载体以及非物质载体来传达关于自然、历史、人文的信息,通过景观载体彼此间合理地编排组织,成为一个情节完整、内容丰富的整体空间,使得人们在此场所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叙事者想要传达给体验者关于历史、空间、情感体验的历程。
2 江南古典园林的叙事表达方式
中国的古典园林大多由文人雅士主导,其本质是文学性的,以诗词绘画以及感情的意象为源泉营造园林空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了“景观叙事”的独特逻辑。根据景观叙事的相关理论以及研究基础上,总结江南古典园林的叙事表达方式为时间叙事、空间叙事及感知叙事。
江南古典园林,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底蕴文化的汇聚地,时至今日留下了许多历史遗产并不断累积,储存着园林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历史信息。仔细研究这些历史积淀可以探寻出深层的文化信息,例如当时的历史文化、人文形态、以及意境情怀,可以说,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持续性。通过时间组织的叙事方法是以时间的发展顺序为线索,对它的初建、发展、兴衰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总结,以显性的变化展现了时间推移的信息,将历时性的事件与景观的空间相结合,新旧空间的增减变化以及不断更替从而形成古典园林独特的文化,使人们在历史的时间轴线上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园林所赋予的内在意义,不仅加深游者对园林的理解,同时对于古典园林未来将怎样保护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evi Strauss)指出:“词只有组成句子才能表达完整意思,要素只有组成系统才有意义。叙事就是将一个个要素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而表达出所蕴含的含义。景观空间叙事亦是如此,在古典园林的景观叙事空间中,按照一定逻辑性展现一个叙事的空间场景。我们可以将空间层次分为三部分:宏观是整个场景空间的结构格局,它是整个场景的骨架,是从整体的角度来审视空间;中观就是景观空间的编排手法,运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方式有组织有线索的编排串联起整个园林空间;微观是运用景观中的载体,也就是景观元素。一般包含两方面,一种是物质性载体,例如植物、山石、园亭等,以及非物质性载体,比如声音、光影气味等。它们既是物质层面上景观视线的焦点,也是文化层面上反映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是园林空间中具有代表性的“点睛之笔”。
感知,即是人们通过感官,例如视觉、听觉、触觉、情感互动的体验方式对事物进行感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潜意识思想被外在环境所控制,人们首先会通过基本的观察对信息表象有初步的认识,在脑中形成了形象的载体特征。随后人们会产生以自己的阅历、常识为基础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由这种归纳进而发展成一系列感性的主观反应。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寓意于物,情景交融”。景观叙事正是促进体验者更好地感受、体会园林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表达“借景抒情、景外之情”的有力手段。为了获得这种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意境,就要通过例如视觉、听觉、触觉、情感体验的感知方式来调动参与者的情感体验,与景产生互动。
3 扬州个园的叙事研究
3.1 扬州个园历史时间层积表达分析
扬州个园位于扬州旧城盐阜东路10号,东至少年宫西围墙,南至关东街15米西至“逸圃”东围墙,北至盐阜东路,占地面积2.4公顷,是现存扬州城市山林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古典私家园林。嘉庆二十三年,两淮盐商总商黄至筠购得“寿芝园”(个园前身)后在其旧址上修建。园中水木明瑟,池馆清幽,种竹万竿。清末宅东改为汇源典当,民初毁于火。中间之屋改为红十字会,刘陇西曾寓其后园中。黄氏败落后,宅园归属几经变动,但总体格局维持原貌。新中国成立后,个园作为干部宿舍归苏北行政公署使用,不久归速成中学。后扬州市接受个园,扬州国画院入住个园。1979年在特殊历史时期遭到破坏,园林部门接手后进行整修。1982年,增开了额为“竹西佳处”的园门,并在“夏山”和“秋山”上分别增建了“鹤亭”和“驻秋阁”。2001年,修复福、禄、寿三进房屋,形成自东向西三路纵向分布的建筑群,恢复了个园前宅后园的古典园林形式。2007年“个园扩建与通道整治工程”启动,2008年完工,形成如今“南宅、东市、北园”格局。2014年,个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表1)。
表1 个园历史变迁表
以时间轴的发展顺序对扬州个园的历史变迁进行梳理,从“黄氏造园--个园易主--归属变动--修缮新增--整修扩建与申遗”五段以编年为刻度,个园的景观和历史文化也在不断地累积与叠加。这一历时性的独一无二的过程既体现了扬州个园在不同时期的动态历史发展、不断变化的演进状态,同时通过园林历史变迁、园林格局的变化更替间接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风貌的变化。盐商集团的发展伴随着住宅园林的兴起,社会风气从淳朴之风转为骄奢享乐背后的是更加宏观上的时间层积的叙事表达。在这种连接了历史与今时的展现,让个园述说着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3.2 扬州个园空间景观叙事表达
空间结构是搭建园林景观内容的骨架,是承载故事内容信息强有力的支撑。空间的景观叙事在扬州个园的叙事表达研究中,造园家成为叙事者,他通过花木、山石、建筑等景观元素在运用顺叙、插叙、倒叙等不同方式景观游线的编排组织,最终演变成完整而富有意义的园林空间。通过空间的景观叙事方法,在游者和园林空间构建起多样的联系。
3.2.1 面——格局结构
个园占地面积达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个园整体由南至北可分为住宅、园林两部分,呈前宅后园形式(图1),相对于其他私家园林多了北部的竹林区。宅、园、林占地几乎均等,独立成章,整体布局显得非常规整。
图1 个园平面图
(1)住宅结构。扬州地区古典建筑多强调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并以一条轴线贯穿始终,使得两边对称。个园住宅建筑自东向西由三条轴线构成分东、中、西三路,三路建筑分别以“禄、福、寿”为主题,之间以一条被称作“火巷”的巷子来间隔。
(2)园林结构。个园园林部分以竹林区和假山区构成。个园以竹林品种之多以及面积之大而广为人知,园内含竹品种五十多种,总计两万余杆。假山区与植物、建筑的组合形成了一个个面的空间场景,每一个场景由不同的叙事载体构成。正是由于这些富于变化的场景组合,使得游人在不同角度、心境、时节产生别样的感受和心境。
3.2.2 线——多线编排
空间的编排如同电影中的一个个串联的场景,按照一定情节性表现一个叙事主题。在个园中,存在着多样的空间编排形式,通过不同的编排手法形成了多样化的情节体验,带给游赏者特殊的认知体验效果。
(1)顺叙。顺叙是指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场景所传递的连续性信息和故事内容。个园入口以一面月洞花窗粉墙为背景,以规则花坛中种植的竹林笋石为背景作为叙事先导,写意自然界中“雨后春生”之意境(图2)。通过园门,自由布局的湖石花坛,造型潇洒灵动,描绘出造园和绘画中“春山宜游”的意境。沿着西北方向行走,水池与洞穴构成的“夏山”渐入眼帘。地面溪流穿行,顶部天窗采光,侧面叠石留出空洞而形成框景。灰白的湖石假山与浓荫深绿的广玉兰相互映衬泼洒出郁郁葱葱的清凉画面。在夏山二层,有一角鹤亭坐落在山石上,其造型飞檐翘角,有欲飞的姿态,倚靠古松,取“松鹤延年”之意(图3)。目光移至东侧,高近9米的黄石秋山,主峰仿黄山景象,气势磅礴,为个园景观之精华(图4)。黄石山配峰高约3米,建有驻秋阁、读书楼,为园主赏月、读书处,有“驻秋揽月”之意象。此刻空间上的起伏与冲突推动了情节与情绪的变化。瞬息变换的山石空间,随着移步换景,颇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受。在全园中心、花厅与楼之间,湖石与山体之间,建有清漪亭,湖石驳岸,倒影亭楼,与对面的抱山楼交相呼应。最后的尾声以“九狮”形象的宣石冬山配以腊梅、矮竹,以追求冬日萧瑟的空寂之感(图5)。带着这种顺叙的游览方式我们也可以领悟到整个园林以无形的时间贯穿空间的线索给人以“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的叙事意境。
图2 春景“雨后春生”
图3 夏景“幽谷鹤亭”
图4 秋景“黄石驻秋”
图5 冬景“九狮嬉雪”
(2)倒叙。倒叙在景观中作为常见的叙事手法,根据情节需要将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突出的情节在开头展现出,再从事件的开端按发展顺序来进行叙述。这种叙事手法的编排增加了叙事表达的曲折性和悬念性。在个园门额上题“个园”二字,“个”最早的释义为“竹-竿”。园主人黄志筠爱竹,以“个园”为别号,是为园名的由来,以一种历史的故事奠定整个游园以“竹-石”为主题的基调。这种倒叙的叙事手法,将园中景提前铺垫的空间编排,给游赏者带来无尽的悬念。
(3)插叙。所谓插叙,是将一个异质性的事件场景插入一系列同质事件场景中,作为片段出现,插叙结束后,仍然回到原事件的叙述方式中。位于黄石秋山的洞顶中,有一处不到1平方米的采光天井,这看似与周围的山石景观“格格不入”,实则在天井边上有一株桂树,待夜幕将至,从天井中借一缕月光,再对酒当歌,情景交融,诗意无限。
3.2.3 点——元素点睛
由于古代文人追求“以景喻情,感物吟志”,使得山石、草植、水、风、雪等独立的造园元素,形成一种含有空间语言信息的独特元素,具有一定的叙事性。这种带有某种语言性质的造园元素,相互组合后,形成了富于变化的植物空间、水体空间、景园建筑空间等,使得园林形成一种诗意,引发游者联想的景观场所,进而达到叙事目的。
(1)叠山置石。陈从周在《扬州园林》总论中说:“个园以假山堆叠的精巧而出名。在建造时,就有超出扬州其他园林之上的意图,故以石斗奇,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唯一孤例……实为扬州园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景”。春山以粉墙漏窗为背景,配以笋石疏竹相衬,取义雨后春笋,具有万物复苏之意趣。夏山采用掇山手法,壁立千仞,连云叠嶂,碧波穿行其间,配以树木葱翠,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黄石秋山主体结构主要采用扬派叠石特色的横纹拼叠手法,山石整体颜色呈暗赭色,呈现黯淡萧索,枯叶残翠之意象。冬山选用色洁白,体浑圆的宣石,其中的石英成分在冬日暖阳的照映下闪烁着晶莹的光点,给人一丝银装素裹、雪落山林的联想。
(2)花木草植。个园园主黄志筠对竹颇为深爱,不但以竹建园取名“个园”,自己也取名至筠,号个园。个园在植物配置方面为了更好叙说四季之景颇下一番功夫。春景用刚竹(燕竹),瘦劲修长,竹枝青翠,好似雨中春笋,春的气息迎面而来。在院内花坛中配有海棠、迎春、芍药等春季花卉,增加了色彩,渲染了春意。夏景用水竹婀娜婆娑,与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相得益彰,再配以广玉兰、紫薇、石榴。更凸显了夏景之雅致秀美。秋景用四季竹(大明竹),配以古柏、黑松,以添苍劲挺拔之气。四季竹不抗寒,受冻后叶片凋零,孤寂潦倒的意境不言而喻。冬景用斑竹,斑竹也叫湘妃竹,“斑竹一枝千滴泪,竹晕斑斑点泪光”,冬天的凄凉悲惨油然而生,再配以宣石,给人以安静萧瑟之感。综上,我们不难发现,通过不同景观元素的组合,空间的趣味性和人情味得到升华,游人的心境体验伴随步移景异的同时产生波动,从而增加游赏者叙事性体验。
3.3 扬州个园感知叙事表达
游赏者在扬州个园所领会的感知体会可分为四个方面: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情感体会。其中前三个方面是直接从感官反应中得到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最后一方面是通过在感官反应的基础上。个园特定景观场所中的呈现来唤起在人们在情感、特性与个人记忆影响下所产生的独一无二的叙事体验,通过多重感官的参与,调动游者的体验。
(1)视觉感知。以个园宜雨轩为例,宜雨轩又称四面厅,取纳四时四方美景于“一方天地”的含义。其南侧是春山笋石花坛的灵动,西北是夏山幽谷鹤亭的潇逸,东侧秋山黄石驻秋的雄峻。此局部小景的空间以水池包含建筑的互叙状态,结构呈独立完整的层次,烘托着故事的主题:坐于厅中虽静观不动而可通过视觉体验四时流转,体验生命轮回往复的过程,让我们能够在故事中穿梭,通过丰富的视觉去感知体味园主所表达的意境,从而达到一种精致却又深远的感知力。
(2)听觉感知。在个园冬景的塑造中,园主巧妙地在南墙上嵌四排圆形透窗,每排六孔,共计二十四孔,为的是加快空气流通速度而形成风声。当风吹过时,会产生呼啸之声,再加之地面以白矾石铺成的冰裂纹,更加烘托冬景之萧瑟感。这种心思巧妙的营造手法调动体验者听觉的参与互动,从而完成了借景抒情和情感共鸣的塑造。
(3)触觉感知。 在园林中,触觉的体验必不可少。在游赏的过程中,感受门窗、地面等元素与肢体的交流。例如,住宅区的漏窗上造园者运用蝙蝠、寿桃等纹样进行装饰,传达着对圆满生活的向往。以梅花的图案讲述着园主人清高的人格品质。抚摸这些门窗时,或许也能够感受到这些实物所带给我们的精神寄托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脚步去感受不同纹样的铺地时,所带来的感受与城市中千篇一律的材质肌理相比,触觉感受大不相同。参与者通过肢体的互动而获得的情感体验会更加根植在印象记忆里。
(4)情感体会。匾额、楹联、石碑一直被视为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蕴含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意蕴,也是游赏者与环境产生共鸣的重要信息载体。园中的抱山楼悬有王冬龄先生书匾额“壶天自春”。“壶天”是道家描述的仙境景象,是空间的概念,而“自春”暗示四时的运转,是时间的概念。“壶天自春”的主题也暗示出园主对人生事业的看法,用世事往复,否极泰来的淡然心态来面对人生无常(图6)。楹联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同样渲染出深远的意境,个园的船厅,宜雨轩的楹联为“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旧雨、今雨出自杜甫《秋述》一文:“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雨代表朋友,暗示着诗人的遭遇,体验到的人情冷暖。这种暗示性,带有隐喻的表达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手法,通过情感体会的景观叙事表达更多地让游赏者产生遐想,在这个过程中引发与造园者或是与环境的精神共鸣,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图6 匾额壶天自春
4 结论
江南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块瑰宝。其叙事方式的表达也蕴含独特性。以扬州个园为代表所呈现的叠加以时间、空间、情感体验的叙事表达方式交织在一起,塑造了具有多重体验的园林空间。对于当代的景观来说,需要“叙事”。现在大量的景观设计缺少空间情节性和文化内涵,追求片面的形式主义,所以需要设计者在扎根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潜在的空间情节和文化精神。通过这样的整合有助于增加市民对场地的归属感、认同感,增强市民与场景的互动交流,唤起人们的回忆并激发体验感。景观与叙事的结合,正是将叙事中的人文与物质场所融合,使景生“情”、“情”感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