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渭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11-17贺敏敏索丹

百花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产业文化

贺敏敏 索丹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渭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渭南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我市文化产品走出去,对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从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自信的意义切题,从渭南实际出发,分析渭南文化资源的优势及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渭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文化;文化自信;文化产业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及意义

文化”一词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就是指一切现象或形相。天文就是指自然现象,也就是由阴阳、刚柔、正负等两端力量交互作用而形成的错综复杂、多彩多姿的自然世界。所谓人文,自然现象经过人的认识、点化、改造、重组的活动就称为人文活动。确切地说,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的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的体系语言和文字总和。[1]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一)坚持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他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因为文明特别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二)坚持文化自信有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走向富强,不但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艰苦奋斗的革命文化、创新进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精神支持和思想引领,同时文化产业也助推了我们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们是一个文化大国,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我们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3]

二、渭南文化资源优势及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渭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接近或者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将迅速进入“扩张时代”。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人在文化产品上的消费将会大大提高。[4]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性成就。我国社会矛盾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以前落后的生产力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之间的矛盾。马斯洛的需求学说认为,人有五个层次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所以说当人们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就会产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社会的发展,脱贫攻坚取得了胜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由解决温饱向精神追求转变,在文化产业上,就要求我们能够生产出更多的能够启迪心灵、提升国民精神层次的优秀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更高层次的追求。

(二)渭南文化资源概况及优势

渭南,古老神奇,景美人和。渭南境内有西岳华山、潼关黄河风景带,而且邻近秦兵马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字圣仓颉、酒圣杜康、诗魔白居易、史圣司马迁等众多名人彪炳史册。唐朝皇陵、西岳华山、洽川湿地等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渭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距今约20万年前的“大荔人”曾经就生活在渭南的大荔,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接近于直立人的早期智人。渭南地区有大荔沙苑文化、华阴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等众多悠久的文化;除此之外,渭南红色资源也很丰富,像永丰革命烈士陵园、渭华起义纪念馆、杨虎城纪念馆、富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英贤将相,代不乏人。渭南历史上曾出现过300多位将军,80余位宰相,6位皇帝,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渭南文化产业升级、渭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丰富我市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资源,也为提高渭南经济软实力,为渭南走出去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目前,渭南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5个,省级109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6人,省级113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1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82家,高A级景区18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家;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示范县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2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4个;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11个,图书馆12个,文化站142个,艺术表演场馆7个;全市旅行社32家、分公司93家、网点186家,星级饭店20家(不含韩城);有文化遗存3697处,其中国保61处,全市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街区共11个;全市共有博物馆24家,国有16家,非国有8家,馆藏文物24519件(组)(不含韩城);拥有文化企业447家(书店67家、电影院10家、印刷企业77家、网吧187家、KTV74家、游戏厅23家、艺术品经营单位9家)。

(三)渭南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保护不够。渭南虽然是文化资源大市,但是对独特的文旅资源挖掘利用不充分,这在唐陵等文化遗产挖掘利用、非遗传承利用产品的文化内涵等表现得比较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州皮影、华阴老腔等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不够。

二是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不足,新业态发展慢。虽然渭南市文化产业这几年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市文化产业目前仍以传统门类、传统生产方式为主,运用“科技+”不够;另一方面,虽然渭南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在产品的设计、文化产品的营销上仍然运用传统途径,新业态占比低、发展缓慢,科技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一个文化资源大市却是一个文化产业小市。

三是文化产品精品少,存在同质化竞争。文化产品包装不够,在文化内涵、思想价值、创意产品设计、书籍、电影、文化+产品等方面做得不够。虽然我们文化资源丰富,但核心竞争力不强。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很多文化产品存在风格相似、内容无异的现象。

四是政策支持力度弱,文化人才储备不足。市级2020年拨付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而县级普遍未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文化企业的扶持奖励主要靠争取省上资金。2019年,我市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支出8.71亿元,较2018年减少1.86亿元,2020年略有增加。在文化产业相关行业需求上人才储备还存在不足的问题。

三、渭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深度挖掘渭南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融合

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但价值观往往是通过有形的文化产品来展现。深挖文化故事,围绕“以文强旅、以旅兴文”等“文化+”方式不斷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内容与方式,在文化内涵、思想价值、创意产品设计、书籍、电影等方面深度挖掘。《山海情》《大秦赋》《白鹿原》等影视作品都是很好的榜样。要多打造展现城市内涵、突出渭南精神的文化产品,加强文化产品的升级深加工。

(二)加强“科技+”的创新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变革性科技的发展背景下,文化产品的内容呈现、营销模式等都会与以往发生很大变化。在高科技的推动与融合下,要以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激活我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深度推进“科技+创新+”融合,用科技与创新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市场提供具有时代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三)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与扶持

一是做好宏观调控和顶层设计,避免文化产品的同质化倾向,例如,近几年全国类似于袁家村的旅游景点同质化严重,如何避免我市同质化旅游景点和重复建设是我们以后文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二是要加大资金支持,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应对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市场活力不足、企业融资困难、投资渠道不畅等问题,也是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激活社会资本投向文化产业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

(四)着力打造渭南名片,讲好渭南故事

依托渭南历史名人,例如白居易、程邈、司马迁、郭子仪、隋文帝杨坚等历史文化名人,加大力度宣传渭南历史名人,讲好渭南故事;另外,深入挖掘渭南精神文化包含的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基因。力推一批精品文艺作品,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很好地将关中文化、渭南形象带动起来,提高我市经济软实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五)强化人才队伍的引进与培养

要做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是关键。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相关行业人才供给不足,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缺乏,对于我市来讲也存在这个问题。要高度重视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和政策支持,鼓励支持在职人才继续深造学习,引进一批文化创意新、信息技术精、管理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杰出文化人才授予荣誉称号,并予以奖励,不仅要吸引人才还要留得住人才。

(中共渭南市委党校、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

参考文献

[1] 区文伟.区文伟文集:浅谈文化[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5:3.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3] 彭龙.提升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EB/OL].2016-06-20.http://theory.people.com.cn/.

[4] 范周.中国文化产业重大问题新思考[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9:XI.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