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对当代书家艺术风格形成的启示
2021-11-17任爱国
任爱国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颜真卿早期、中期、晚期的书法风格并简析其风格形成的渊源,通过当代书家学习颜真卿书法的现状分析其利弊,阐述书法创作主体从颜体书法嬗变中应得的启示。
关键词:颜真卿;书法风格;当代书法创作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名臣、书法家,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与赵孟、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784年,被缢杀,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一、颜真卿早中晚期书法风格简析
(一)早期温婉、隽秀,师法前贤
魏晋南北朝书法,“二王”一系独领风骚。刘熙载曾说过:“颜鲁公书,自魏、晋及唐初诸家皆归隐括。东坡诗云‘颜公变法出新意’之句,其实变法得古意也。”又说:“颜鲁公正书,或谓出于北碑《高植墓志》及穆子容所书《太公吕望表》。”[1]唐代开国太宗尊崇“二王”,广为搜购其書法,弘福寺怀仁和尚集王羲之书法刻成《圣教序》,因此朝野上下皆学“二王”书法。上之所好,下之所效,学习“二王”书法成为初唐一时风气。尽管如此,欧、虞、褚、薛前辈在崇王风气的笼罩下,虽未摆脱魏晋的藩篱,却还是开辟了初唐书风瘦硬、劲健的新风貌。杜诗“书贵瘦硬方通神”在《罗婉顺墓志》中得以充分体现,是这一时期书法的审美取向。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认为:“然鲁公之学古,何尝不多连博贯哉!”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说:“鲁公楷书带汉人石经遗意,故去尽虞、褚娟娟之习。”[2]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价:“颜鲁公出于《穆子容》《高植》,其古厚盘礴,精神体格,悉似《穆子容》,又原于《晖福寺》也。清臣浑劲,又出《圆照造像》,钩法尤可据。”他们追溯颜真卿书法的渊源,探索颜书的源流,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自魏晋以来,我们可以从诸如《颜谦妇刘氏墓志》《经石峪金刚经》《文殊般若经》等碑版中,找到与颜真卿书体中某些相似的地方。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他的书法在初唐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传世作品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隋末遗老虞世南,初唐政治家、书法家,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北堂书钞》等。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评《孔子庙堂碑》:“清和圆劲,不使气质,不立间架,虚而委蛇,行所无事,尚足照映一世,炊流百代。……永兴之书以无结构为结构,无所用力而自得右军心法也。”[3]褚、虞二人经历了南北、隋、唐几朝,书法影响唐初书法,笔法圆劲秀润,结体平实端庄,气息静穆温婉。《罗婉顺墓志》既有虞、褚的隽秀,又有“二王”之神韵。此墓志是继《王琳墓志》《郭虚己墓志铭》《多宝塔碑》后颜真卿学习前贤的又一力作,早期温婉、隽秀,个别字已具“颜体”书法雏形。
(二)中期形神兼具、气势磅礴、化篆入行、书风成熟
755年至763年的“安史之乱”期间,颜真卿的身份由官吏转变为斗士,同时也是他书法创作的转折点。据《旧唐书·颜真卿传》记载,唐玄宗刚开始听到安禄山叛变的时候,叹曰:“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随后得知平原郡已做好防御的准备,大喜,顾左右曰:“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颜真卿因反击“安史”叛变的突出表现受到唐玄宗的高度赞赏,从此扬名,被朝臣共知,书名日盛。
从50岁至60岁,可以说是颜真卿书法创作的第二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颜体”形神兼具,已渐成熟。其间作品有《祭侄文稿》(758)、《鲜于氏离堆记》(762)、《臧怀恪碑》(763)、《郭家庙碑》(764)、《争座位帖》(764),均为颜真卿书法精品。《争座位帖》是唐广德二年(764)颜真卿写给仆射郭英乂的书信手稿,如今墨迹不存,但在西安碑林留有刻石。从用笔上看,此帖深得圆劲遒婉之妙,线条几乎无所不曲,充满张力,点画凝重而不板滞,豪放逸宕而不流滑,彰显出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阮元对此帖线条意蕴作了生动的譬喻:“《争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夫不复以姿媚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为行书之极致。”《祭侄文稿》通篇用笔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取篆籀笔法,圆转藏锋,如印印泥。此稿意不在书而在天机自动,以篆法入行。宋末元初的陈深在《停云阁帖题记》中评价:“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正如苏东坡所说“书法无意乃佳”,《祭侄文稿》被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与王羲之《兰亭序》媲美。颜真卿其行书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书为心迹”的行书巨卷。
(三)晚期人书俱老、外拓开阔、内敛无华
60岁以后的颜真卿所书碑碑精彩、从心所欲,此时作品有“逍遥楼”三字(770)、《张景倩碑》(770)、《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771)、《麻姑仙坛记》(771)、《小字麻姑仙坛记》(771)、《大唐中兴颂》(771)、《宋广平碑》(772)、《八关斋会报德记》(772)、《元结碑》(772)、《干禄字书》(774)、《竹山堂连句》(774)、《李玄靖碑》(777)、《颜勤礼碑》(779)、《颜家庙碑》(780)、《颜氏告身》(780)等典型刻碑,颜真卿晚期书法延续了《东方朔画赞碑》的体势,并在此基础上逐渐丰富书法的内涵。唐代大历六年(771)《大字麻姑仙坛记》问世,其碑文苍劲古朴,骨力挺拔,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书法明显吸收篆籀笔意。结体圆浑、朴厚、雄强,气势外拓呈开阔状态。这些后期的碑刻书法用笔结体相近,大巧若拙。古稀之年颜真卿总结自己的书法创作,完成了体现书法艺术高峰和家族荣耀的《颜勤礼碑》(779)。唐建中元年(780),颜真卿作《颜家庙碑》,《墨池编》说此碑“庄重笃实”,清代孙承泽评“鲁公忠孝植于天性,殚竭精力以书此碑,而奇峭端严,一生耿耿大节,已若显质之先人矣”。《颜家庙碑》内敛无华,是颜真卿七十二岁时所作,此时人书俱老,忠君爱国、求仁得仁、浩然正气是颜真卿高尚人格的体现。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4]
二、颜真卿书法风格形成的渊源
(一)颜、殷家族传承
颜师古的祖父颜之推书法精湛,且精于书学。自南朝以后,真卿祖上多以草隶篆楷为时人所称道。在颜真卿的同辈之中,颜曜卿、颜旭卿等也在书学上造诣精湛,善工草隶篆籀。同时,殷氏家族众多书学名家影响深远。颜氏与殷氏两家数世联姻,两家书学得以汇流合璧。颜真卿的父亲和伯父少孤,养育在当时“以能书为天下宗”的舅父殷仲容家,蒙教笔法。殷仲容家学渊源,累代工书画,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代著名的书法家。唐代书法评论家窦臮在《述书赋》里记载唐武德至乾元之间的“翰墨之妙,可入品流者”,就有殷仲容,说他所书“汴州安业寺额,京师裒义、开业、资圣寺,东京太仆寺,灵州神马观额,皆精妙旷古”。颜真卿在《颜元孙碑》中说:“仲容以能书为天下所宗,人造请者笺盈几。”颜真卿从小也由母亲殷夫人亲加教导,汲取了殷家书法的营养。
(二)初学褚遂良
前人有颜出于褚之说。米芾《跋颜书》中道:“颜真卿学褚遂良。”今人也多有印证此说者。沈尹默认为:“颜平原书出于褚河南,其楷书结体端严,往往犹有伊阙佛龛碑之风格。”(《沈尹默论书丛稿》)论者或谓从《麻姑仙坛记》《靖居寺题名》《宋广平碑》等笔画较瘦的作品中,更易发现颜真卿与褚遂良在用笔、结体以及清瘦圆润笔风上的通连。
(三)张旭授笔法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提到了颜真卿书法风格形成的又一渊源。“余罢秩醴泉,特诣京洛,访金吾长史张公,请师笔法……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皆不蒙传,人或问笔法者,皆大笑而已……仆因问裴儆:‘足下师张史有何所得?’曰:‘但书得绢、屏、素数十轴,亦偿请论笔法,惟言倍加功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仆自停裴家,因与裴儆从长史月余。一夕前请,曰:‘既承兄丈奖谕,日月滋深,夙夜工勤,溺于翰墨,倘得闻笔法要诀,则终为师学,以冀至于能妙,岂任感戴之诚也!’长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眄视,拂然而起。仆乃从行来至竹林院小堂,张乃当堂踞床而坐,命仆居于小榻而曰:‘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也。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之,可须思妙。’”[5]天宝二载(743),35岁的颜真卿拜访张旭求笔法。近人蒋星煜写道:“颜鲁公之书学除家庭传授之外,张长史之指导最为重要……鲁公得成为书学大家,受之赐莫大焉。论书者咸以颜鲁公为长史之嫡传。”[6]颜真卿注重学习张旭的用笔之法,参悟用笔之理及“得齐于古人”的攻书之妙。这对颜书的成熟是极其重要的。
(四)民间书法汲取
除了向魏晋碑刻及写经取法,颜真卿还广泛地吸取一切民间书法的创造,丰富和充实他的书法创作。启功曾客观地指出《多宝塔》结构严密匀整,风格秀媚多姿,更多地保留了写经的书风。著名学者金开诚综合颜真卿书风阶段性的变化,认为50岁(758)以前,是颜氏向古人和民间书法学习的消化阶段,代表作有《多宝塔》。这些民间书法,被统治阶级所鄙视,但它们都是书法艺苑中的浑金璞玉,为当时人民所喜爱。例如新疆出土的《葡萄园契》,它与颜书的《祭侄文稿》在笔法上虽有所不同,但神韵相近,可以从中推测出颜书吸取了民间书法的养料。
以上简略说明了颜真卿书法形成的渊源,但并不是仅有这些。他学书多广,博古通今,师法造化,胆敢独创。马宗霍先生在《书林藻鉴》中说“逮颜鲁公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与少陵之诗、昌黎之文,皆同为能起八代之衰者,于是始卓然成为唐代之书”,开一代书风独步盛唐书坛。
三、当代书家学习颜体书法现状及利弊分析
认真分析和观察当今书法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最近几年的楷书,尤其是唐楷,遭到冷落。唐楷,以其形体完备、法度森严为特征。纵观历史上的楷书四家,无一不是法度森严、用笔有法、结体端庄,经典法书,不倾其一生,很难窥其堂奥。当代学习颜体楷书者,直接从晚期的作品入手,未能深入研习、分析颜体楷书的取法和渊源,导致作品肥胖臃肿、粗俗不堪。颜体楷书的内在精神遗失,正大气象殆尽,难以汲取其书法本质。
同时由于当下审美的不稳定性,大家都在谈书法个性,这凸显了楷书的局限性,不像行书、草书那样能充分发挥个性,楷书的法度严谨给个性的表现和张扬带来一定的局限,特别是唐楷,除了褚遂良之外的其他唐楷较少在展览中露面。这跟当今追求的展厅效应、生活节奏和大众审美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楷书篇幅写大了不一定好看,而且吃力不讨好,很难体现个性。时逢盛世,我们应重视颜体书法创作,要培根铸魂、溯本求源,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佳作。
从第12届国展投稿和入展情况来分析,楷书投稿11229件,入展246件,入展率2.19%,粗略统计颜楷大字20幅。从品种比例与法源上来看:1.小楷187幅,且小楷多,大楷少。作品大多集中取法于钟繇、文征明、王宠等或《灵飞经》《敦煌写经》等。2.魏楷、其他39幅。魏楷基本取法在几块名碑名志之间,如《张猛龙》等。3.唐楷取法以褚遂良为最多,依次是虞世南、欧阳询。其他指非以上類楷书,金农、赵之谦等。除小楷外,大量的是中楷,大楷比重相对小,大字楷书榜书作品甚少。楷书在整个来稿总数的比例是21.3%,在总体上有所上升。
小楷多、大楷少,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格局。结合对近年国展的综合考察,当代楷书创作出现如下问题。1.内容上千篇一律,大多是传统的诗词歌赋。创作上只看形式创新和个人书写风格,但在多元的形式下暴露的是书写内容的反复运用,缺乏思想性和国学的涵养,没有书法家个人思想的表达和个人学识的表现,因此和观众的沟通就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有些乏味。2.从形式上看,构成意识强烈,拼接做旧依然,大字榜书少,小字多。3.技法上重制作、少内涵、缺激情。
清代王澍在《竹云题跋》中评颜书“魏晋以来作书者多以秀劲取姿,欹侧取势。独至鲁公,不使巧,不求媚,不趋简便,不避重复,规绳矩而独守其拙,独为其难”。颜鲁公从追求朴拙的艺术风格、反对矫揉造作的目的出发,以个人的修养、性情入书,达到不加矫饰、纯任自然的审美效果。这也是当今书法创作所欠缺的,值得思考。
四、書法创作主体应从颜体书法风格中得到启示
就学习而言,当今书法学习者应该有颜真卿这样对待书法孜孜不倦、锐意进取却又不失严谨的态度。颜真卿注重修养,底蕴深厚,对待书法一直力求创新,不断完善自我,为当今书法学习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一方面要变革创新,不能光说空话;另一方面以古为徒,一定要在不断学习临摹古人碑帖中找到突破点,不断完善自己的风格特征。就创作而言,注重学养奠定根基,颜真卿将自己的深厚涵养和人生阅历应用到平时生活中,影响了自己的楷书创作,注重积累深厚涵养对书家的创作有一定的帮助。此外,颜真卿能明辨源流,把握时代书风,与时俱进,取法乎上。颜真卿楷书作品除取法篆、隶外,还学“二王”,师从张旭、褚遂良。集众家之长但不拘泥其中,而是在楷书作品中循序渐进,灵活变通。这种取法态度是当今书法学习和创作的重要前提,值得我们探讨。
颜真卿作为楷书笔法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从史书记载中可以看出他虚心求学的精神,这对书法学习者有很大的启示。颜真卿所作的楷书是对唐代楷书笔法的发掘探索,他的楷书具有强烈的个性特点和时代气息,笔法为后代书家学习取法甚多,如五代的杨凝式,宋四家和明清至民国的倪元璐、王铎、傅山、何绍基、刘墉、钱沣、谭延闿等,都是成功的典范。颜真卿对待书法学习的探索求源和自我变革精神,激励着书法家们在书法创作上知古而变、突破常规、大胆尝试。
中国书法要表达的东西,是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涵养,这是中国书法的本质。只有将它贯穿在笔墨当中,才能散发出高雅且有内涵底蕴的文化气质,创作出正大气象的作品,继而推动当代书法创作的健康发展。
五、结 语
颜真卿是唯一一位能与王羲之并肩而立的书法家,其《祭侄文稿》乃千古绝唱,满纸悲壮,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从34岁萌新真卿《王琳墓志》到45岁初现体象《东方朔画赞碑》再到72岁内敛无华《颜家庙》,这三个阶段都是在不断学习和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讨千家米,煮一锅粥”,开一代壮美书风。当前我们要总结书法创作的利弊,理清思路,吸取颜真卿书学精神的精髓,“培根铸魂,守正创新”,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书法作品。
参考文献
[1]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 [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
[3] [清]王澍.虚舟题跋.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
[5] [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6] 蒋星煜.颜鲁公之书学.武汉古籍书店,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