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研究:理论、困境与路径

2021-11-17高峻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0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路径选择体验式教学

摘  要: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其吸引力和亲和力较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高校大学生群体逐渐以“00后”学生为主体,对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从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理论、现实境遇和路径选择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提升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理论;困境;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146-03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在高校众多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体验式教学因其体验方式的吸引力,备受学生青睐。尤其是新时代大学生群体逐渐由“95后”向“00后”过渡,体验式教学成为新生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方式。基于此,有必要对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进行审视,充分研究其基本理论、现实境遇和改进路径,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是对其他问题进行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元点。基本理论就是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基本问题,即具备稳定性、根本性和纲领性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理论应该包括内涵特点、理论支撑和时代价值三个方面。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科学、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大学生亲身体验并启动心智去感受、领悟和内省,将认知内化并通过行为外化,实现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和谐发展”[1]。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主体性。在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和引领者,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具体教学,而体验式教学的顺利开展不是教师的独角戏,需要学生作为主体去感知、感悟和体验,从而与自己以往的经验和认知结合,形成新的经验和意义。第二,实践性。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需要将道德认知转换成为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十分重视大学生的道德体验,因此实践性是其重要特征。第三,生活性。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以其独特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在重新体验自己日常生活世界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提炼出正确的道德认知、形成优良的道德规范并进行正义的道德实践。第四,多样性。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其内容、方式和场域都可以进行多样化的选择和设计。第五,发展性。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发展性是指其体验内容和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与时俱进地改进和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支撑

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支撑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过程。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过程是学生直观感受、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在试一试、动一动、做一做的过程中体悟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感悟着做人的基本道理,最终将抽象的理论通过体验转换成指导自己成长的金科玉律。第二,生活化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他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教育就应该是以学生生活为中心,让学生从生活和经验中学习。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秉承了这一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高度关注,重视在学生生活世界中感悟人生和体验真理。第三,其他相关教育理论。比较典型的教育理论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发现学习理论和交往教学理论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学生作为主体在以往知识基础上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简单地传递知识,而是教师和學生的双向建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对提高教学效果极为重要。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和互动的过程,这其中体现着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彼此平等。这些理论都为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开展和发展提供了坚持的理论支撑。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时代价值

第一,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和主体,而在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实现了思政课教学由单主体向双主体的转变,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了由单一的教师教学活动理念向三全育人理念的转变。第二,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协调统一发展。当今大学生群体以“00后”为主体,其生活经验、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都呈现出新的特征,要求教学方法更具针对性[2]。而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根据学生的接受特点,通过体验和互动,调动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使学生比较愿意去反思自己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从而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积极养成。第三,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高校体验式教学最突出的特征是“以生为本”和互动性。教师可根据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体验式教学设计和展开,在互动参与中答疑解惑,这样对大学生参与思政课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提升作用,有利于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的提升。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现实境遇

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在理论上是一种高效且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但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不平衡,目前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现实困境

第一,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泛娱乐倾向。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应该是“创设情境进行体验——学生探究体验——交流心得体会——体会心得进行日常生活潜移”的过程。但在体验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合理把握教学方式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使得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沦为纯粹的“玩耍”。第二,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情境设置呈现无效性倾向。目前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情境的设计出现与具体知识内容联系不紧密、不贴切甚至完全背离和脱钩的现象。第三,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参与呈现出“沉默的螺旋”倾向。在目前体验式教学开展过程中,频繁出现每次体验式活动都只是部分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况,久而久之,体验式教学沦为少数学生的活动,其他学生呈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沉默状态。

(二)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实施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一,缺乏对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顶层设计和支撑。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的体验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己的爱好和感悟,在更高层级上的顶层设计、政策支撑和人力物力支撑都相对比较薄弱。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不足,以至于不能开展高效的体验式教学。一方面,此模式对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要求更高。比如,教师要更懂得以平等和合作的姿态去开展思政课教学,教师要更有洞察力、慈悲心和同理心,以观察和理解学生生活世界所经历的事情,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情合理、有情有义”[3]。另一方面,此模式对思政课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的专业技能有更高的要求。其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有整体把控体验式教学开展的能力,而且要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要有进行体验式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储备。第三,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没有形成全面、有效的反馈支持系统。目前对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评价主要是以学生的评教、师生交谈中的非正式反馈以及师生的主观感受等为主,并没有形成符合体验式教学特征的、系统的评价方法。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在现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其有效性提升路径上下功夫。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开展与实施的支撑系统

首先,要加强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顶层设计。这就需要高校党委以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政策制定和实施加强对体验式教学的建设。其次,要加强对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资金支持。高校应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专款专用的资金扶持,通过课题竞标方式,支持有能力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最后,要加强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推广支撑系统。高校应利用各种资源,对体验式教学进行跨部门、跨学校、跨地区的宣传、推广和交流,从而使得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在相互补充中发扬光大。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的相关素质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养是体验式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首先,提高思政课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的人格素养。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的方式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训练提高自己的人格素养。其次,提高思政课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的专业素养。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升思政课教师体验式教学设计能力。这种设计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习得, 比如高校教育发展中心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联合开展一些相关技能培训供思政课教师学习;另一方面,这种设计能力可通过听课、说课、练课、比课等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

(三)丰富多样化的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活动

体验式教学活动是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开展的关键因素。课堂体验式活动又可以分为体验式导入活动、体验式互动活动等。体验式导入活动可以使用视频导入法、小品导入法等。体验式互动活动可以使用游戏互动法、角色扮演、辩论赛等方式,甚至可以使用诸多艺术方式开展体验式教学。课外体验式活动可以分为感受型和实践型两种,感受型课外体验式活动主要是通过在课堂外参观各种教育资源,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增强学生的感悟力和感受力。实践型课外体验式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比如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统一自己的知、情、意、行。需要说明的是,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活动并不是排斥其他教学活动,而是应“充分吸收借鉴历史上一般教学方法的历史经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教学方法的有益成果、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有益成果”[4]

(四)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

评估体系的完善,是深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的最后一环。具体而言,高校应从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着手。在评价目标上,高校应着眼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围绕这一目标细化其他目标层级。在评价标准上,高校应全面反思以思政课分数为标准对学生的思政课进行评价的做法,紧紧围绕评价目标,从大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方法上,高校可以开展更为多元的评价方法,比如团体谈话评价法、档案袋测试法等。需要说明的是,体验式教学的评价不只是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5],对教师的评价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平辈交流、教学督导和学生反馈等方式来开展。

基金项目: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理论研究”(项目编号:SKJJM20200 07)。

作者简介:高峻(1980—),男,博士,西北工業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助理,讲师,西北工业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

[1] 查广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探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9):77.

[2] 李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研究[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108.

[3] 陈玲,王汐牟.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J]. 思想理论教育,2019(05):69.

[4] 佘双好,周江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思想教育研究,2017(12):79.

[5] 周杨阳.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研究[D].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20:61.

(荐稿人:张婧文,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路径选择体验式教学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分析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课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