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助育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研究

2021-11-17孙振宇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0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发展越发重视,而在高校的教育中,除了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教学,让大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能够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之外,还需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资助体系的完善,解决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求学难题,满足了大学生们求学过程中的物质需要,但是却也暴露出高校资助中未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文章基于资助育人视角,展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贫困生;非贫困生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130-03

自我國2007年设立了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多种方式的资助政策之后,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资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然而高校在完善资助体系的过程中,却存在着盲目重视物质资助,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这一现象,若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违背国家设立资助体系的初衷。

一、资助育人视角下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

资助育人要求重视为贫困生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扶持贫困生完成学业,还要求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指导,高校在资助育人体系下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是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改变贫困生内心自卑的状况。即高校不仅仅要为贫困生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还需要解决贫困生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帮助贫困学生健康成长,为实现自身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1]

(二)有利于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方面,更需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自身需要明确认识到对于贫困生的帮助不应仅仅局限于物质,更需要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大学生,既要解决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也要解决非贫困生对于贫困生的偏见问题,让贫困生能够真正融入大学生活中,积极投入学习[2]。因而,高校应当在资助育人体系下加强对全体大学生思想的引领,只有切实做到了政治教育工作与资助育人工作的紧密契合,才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影响。

二、资助育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一直强调对大学生的资助与帮扶需要重视物质支持与精神帮扶并重,但是在实际中仍然存在多方面问题,使得资助款项不能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大学生,且也加剧了部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通过分析,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忽视了对于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引领

大学这一阶段,与初高中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初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且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往往都是理论知识,甚至于采取封闭的管理模式,这一阶段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并没有受到其他社会思潮的影响。但是大学阶段,学生容易受到各类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受到一些功利思想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追求中更偏向于金钱、利益。

贫困生由于家庭条件相对较差,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后,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使得国家、高校对于贫困生的物质资助在无形中转变成了贫困生的心理负担[3]。贫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未来充满希望,渴望通过求学,改变现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受到了各类思潮的影响,发现很多事情与自己所思考的并不一样,且贫困生还会受到周围同学的偏见或者歧视,这就对贫困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且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往往都是思政课程中的教育,在该门课程之外,基本很少涉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此一来,贫困生的自卑问题也就无法得到解决。除此之外,高校资助育人视角下对贫困生的思政教育中缺失了对于学生感恩意识的关注。部分贫困生认为高校资助是国家赋予贫困生的权利,因而贫困生接受资助是一种理所应当的行为,缺少对国家与高校的感恩之心。最终,即便贫困生完成了学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在思想道德方面却很难达到标准,思想道德素质的低下对于贫困生今后的发展也会造成阻碍。

(二)对非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缺失力度

高校资助体系下存在着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高校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面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两类学生。对于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障碍问题,而对于非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需要改善这部分学生的功利倾向、改变其对于贫困生的偏见,除此之外,还需要关注该部分大学生的诚信问题[4]

然而在高校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会忽视这些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集中于思政课程中,而思政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地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结合时事热点分析当前的社会思潮等,并没有关注学生错误的思想认知。当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媒体的兴起,网络中大量含有着不良价值观的信息会通过手机、电脑等途径进入到大学生视野,危害大学生心理。高校在完善资助体系的过程中致力于帮扶贫困生更好地完成学业,使其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往往也忽视了对于这些不良思潮的监管工作。

对于非贫困生而言,由于其思想受到了功利化思潮的影响,导致其对于贫困生会存在一定的偏见,甚至演变成歧视问题,这不仅仅会对贫困生的学习与今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对非贫困生自身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非贫困生的诚信问题主要体现在通过高校对于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漏洞,将自己列入于贫困生的名单中,进而享受到了贫困生才应当有的资助,这一行为侵害了贫困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不足。

三、资助育人视角下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措施分析

各高校需积极重视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对贫困生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更需要关注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更为侧重于关注贫困生心理

高校应当明确建立与完善资助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助力于贫困生健康成长,进而让贫困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因而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思政课程中,而是要合理的利用校园文化,利用专家座谈会等形式来开展。

首先需要纠正贫困生的自卑心理,让贫困生真正了解到资助的意义,了解到资助的核心思想。思政教师、高校辅导员以及各科任教师都应当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为贫困生解答疑难,让贫困生更多了解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存在的意义,让贫困生们能够转变自身的思想,摆脱自卑的心理。其次,可以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高校资助方案、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国家对于贫困生的帮扶政策与思想,真正在思政教育中按照党的规章制度来办事;可以通过专家座谈会,了解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为其解答思想上的疑惑,让贫困生能够真正认识到高校资助的内在意义。最后是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需要切实解决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意识问题,在资助育人视角下展开对贫困生的感恩思政教育,让贫困生们认识到国家虽然颁布了资助法律法规,高校也在不断完善自身的资助体系,但是贫困生更需要理解高校资助管理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而不应当将贫困资助看作是理所应当,需要学会感恩,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5]

(二)以多种形式来加强对非贫困生的思政教育力度

在以上论述中,指出了非贫困生对于贫困生存在有着一种偏见心理,而这一种偏见心理会加重贫困生自卑心理,不利于贫困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甚至会使得贫困生对未来充满迷茫。究其原因来看,非贫困生对贫困生的偏见以及歧视主要是因为各类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阶段,学生接触社会的次数不断增多,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思潮都对大学生三观的树立造成重大影响,一些拜金思想、享乐主义思想、功利思想都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们的三观,且部分不良思想以及错误的价值观会通过手机、电脑等通信工具进入到学生视野中,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最终造成非贫困生以有色眼镜来看待贫困生的结果。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校在思政教育中更好地对非贫困生进行错误思想的纠正,思政课中要宣扬教育公平、人人平等的观念。同样,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来营造出和谐友爱的氛围,让非贫困生与贫困生和谐相处,消除非贫困生对贫困生怀有的偏见与歧视心理。除此之外,更要加强对非贫困生的诚信教育,让其意识到贫困生求学的不易,使得非贫困生不会利用高校资助管理体系的漏洞、贫困认定的漏洞来占用贫困生的名额,使高校资助体系能真正有效地运作起来,让每一位贫困生都能够得到资助,顺利完成学业。且加强对非贫困生该方面的诚信教育,对于非贫困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能够起到积极意义。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邀请一些相关的专家到校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学生聆听专家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讲解,如果学生在这方面有哪些问题或者困惑,要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的机会,解答学生心中的困惑和难题。打消学生因贫困而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学生自信心,使得贫困学生群体能够在校园中自信自强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生涯。学校还要为贫困学生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特别是没有得到贫困助学金的学生,让他们能在学习之余尽可能地获得赚钱的机会,从而改善自己的学习生活。这样一来,既不会打击学生们的自信,还能培养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三)增强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感恩教育是思政教育中源发性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在资助育人的前提下,感恩教育具有可推广和扩大化的情感基因,因为受到资助的学生会具备强烈的回馈心理,这种心理可以促进这一群体思想高度的提升,使其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所谓“饮水思源、睹物思人”,经过别人的帮助,贫困生群体在语言、行为上都会具备一种感恩的心态,这种源发性的善意心态会影响到其他群体的语言、心态和行为,从而让资助育人的政策得到扩大化影响。所谓“立德树人,好事传千里”,德行中的感恩教育是最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思想认同的行为,也是“人之初、性本善”“锄奸扶弱、强我同胞”等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近些年来教育公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的资助体系也越发完善,越来越多的贫困生在求学的道路上能够更为顺畅,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但是,高校仍然存在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落实到位的情况,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在无形中成了贫困生的负担,使得非贫困生以有色眼镜来看待贫困生,甚至出現了占用贫困生名额的这一状况。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在资助育人视角下,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角度来合理展开思政教育,以此来帮助高校贫困生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孙振宇(1991—),男,硕士,太原理工大学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赵康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资助育人的有效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2019(13):25-26.

[2] 杨玉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资助育人的有效策略[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8):4-5.

[3] 王舟. 资助育人视域下高校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山西农经,2018(04):140.

[4] 刘菲,王恒良,刘志林. 提升资助育人效果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西藏农林牧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为例[J]. 知识文库,2018(03):146.

[5] 黄利顺. 学生资助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高职院校为例[J]. 池州学院学报,2016,30(03):148-150.

(荐稿人:范会敏,黑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