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叶之静美

2021-11-17刘思陈晨

音乐生活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大提琴小林内心

刘思 陈晨

《礼记·乐记》中记载:“情动于中,顾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该影片的配乐参与叙事,对主人公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用哀而不伤的音乐触动观众的心灵,引发观众内心的共鸣。影片讲述的是入殓师这个职业的故事,但并不流于表层生活流水账一般的叙述,而是深究其职业特殊性之下的人性的光辉与人世的温暖,用朴实的镜头展现出平凡又不寻常的人生图景,用死亡观照人生。通过大提琴家小林大悟亲身经历,对入殓师的态度由偏见转为理解,为我们展示了死者最后的尊严以及生者通过这最后优雅的入殓仪式来与死者和解。所以《入殓师》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其中久石让的配乐是非常大的功臣,其中声画关系巧妙而富有灵性,与剧情紧密交织,娓娓道来。他的创作成功跨界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达到了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平衡。[1]当你触摸死亡的时候,似乎触摸到了生命滚热的蓬勃张扬,所以死亡,不是结束,棺盖一旦合拢,魂灵悄然远航。如果说,小林东京乐团大提琴工作是艺术熏陶的漫长旅程,是与生者激昂高亢的交流;那他的入殓师职业则是与死者的窃窃私语,生命终结的恢弘艺术,人生中清扬华丽的最后乐章。

一、音乐参与叙事

在影片的7分59秒—9分50秒,使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气势磅礴、意境恢宏,此时的音画关系是音画同步。音画同步是影片中的音乐与图像保持相对节奏,音乐随着画面内容推进而变换相应的情绪表达,相辅相成,交织融合。此时画面是一场交响音乐会,台上人头攒动,人人都沉浸在音乐中,认真地演奏着自己的乐器,而台下的人却寥寥无几,台上台下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音乐蒙太奇”手法的重要效果就是拓展镜头之外的意义。[2]音乐一开始一声巨响犹如一声惊雷,又如火山爆发,显示出巨大的冲破一切枷锁的力量,然后音乐又落入平静。紧接着音乐由弱变强,由低沉、遥远变到刚劲、节奏明快。整个音乐会场面宏大,直到合唱的加入,力度更推到了顶峰,犹如一股巨流,势不可挡,震撼人心。

在影片的14分57秒—17分06秒,音乐为《Good-by Cello》,属于主题B,此时的音画关系是音画平行。音画平行主要强调的是音乐和画面保持的一种相对的独立性,虽然两者所表达的情绪感情相对一致,但是其中音乐与画面互不干涉,平行推进。小林偕妻子放生了活章鱼,决定回到乡下山形老家去生活,并且卖掉了自己的大提琴,向观众交代了他的家庭和童年經历。此时的音乐并不为剧情解释,而是巧妙地将这些画面贯穿在一起。就像小林自己说的那样,卖了大提琴之后的感觉是轻松和解放,音乐也平淡温柔又略显沉重,夹杂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和遗憾;用弦乐奏出,增添了叙事性,与画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音乐名《Good-by Cello》,一方面是和自己的大提琴告别,另一方面是和东京告别,和过去的生活告别,和自己的梦想告别,迎接崭新的自我和生活。这一段在电影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小林爸爸的故事,为小林之后的工作和生活埋下伏笔,对于小林来说,这就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

二、音乐书写矛盾心理

在影片的1小时54分19秒—1小时55分34秒,音乐为《Father》,由主题A变奏。这一段讲述了小林得知父亲死亡的消息,内心做了纠结与挣扎之后,决定踏上送别父亲的“征程”。音乐基本上与画面所表达的内容情绪相一致,节奏一致,体现出小林去见父亲最后一面的紧急与迫切的心情,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也为小林捏一把汗,有一种与时间赛跑的感觉,热烈又富有动力性,弦乐的逐渐上行中交织出一种复杂的、巨大的音响体,可以自然地接受音乐带来的紧迫感。这段音乐由大提琴和钢琴同时完成,大提琴低沉的声音代表着此时大家之间凝重的气压,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代表着小林此时心中的忐忑和纠结,小林对父亲的情感也从怨恨到接受,再到理解,父亲的生命已经终结,所有的怨恨也该结束。

在影片的2小时00分02秒—2小时04分03秒,音乐为《Memory》,主题A与主题B反复演奏,此时的音画关系是音画平行。这个段落由一组镜头组成。在小林参加完第一个入殓仪式后,内心对入殓师这份职业的恐惧难耐在强烈希望和妻子亲密接触时到达了顶峰,但夜深人静时,他心中的犹疑迷茫被再次激发,在家中独奏起儿时弹奏的大提琴,回忆起了过去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父母带年幼的小林一起洗澡,父亲和小林互赠石头信,父亲那张模糊的面孔,被旧乐谱包裹的石头,在空中飞翔或是掠过湖面的天鹅。这段情节也是影片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段落,其中诸如父子互赠石头、父亲模糊的面孔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伏笔。音乐承接着小林温暖的回忆和无奈的现实,拓展了叙事的时空,巧妙地将三个时空连接在了一起。从后面的电影情节得知这段音乐正是小林父亲的最爱,体现了小林内心对父亲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而音乐也婉转地结束在了小调上。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时发现紧握在父亲手中的石头掉落,小林眼含热泪为父亲刮脸,回忆起了小时候在父亲面前弹奏大提琴的场景,父亲模糊的脸终于变得清晰。音乐打破了死亡的沉重与压抑,好像是小林和父亲之间的感情,哀而不伤,细腻透彻,更多的是时间凝聚的爱。回忆里小林小时候拉的正是这首《Memory》,这首空灵悠远的音乐已经成为小林的感情寄托,寄托着他对往事的留恋和对父爱的渴望,只有在如梦一般美好的回忆里,他在现实中由职业生涯坎坷带来的无望与辛酸才能得到慰藉,有一种回归到避风港的安心感和满足感。《Memory》这首曲子旋律用逐节重复与发展,用跳跃性的变化,展现出悠扬与跌宕并行的听觉效果,正好暗示了主人公内心复杂的心理变化,将小林的辛酸与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音乐深化主题

在影片41分30秒—43分14秒,音乐为《KIZUNAI》,是对主题A的变奏,此时的音画关系是音画游离。音画游离是影片中的音乐并不为呈现的画面服务和解释,相对流离在画面之外,从而扩大观者的联想和感受的空间场域。小林此时经历了第一次入殓仪式后倍感压力,但又无法向妻子倾诉,内心的复杂与纠结都在看到食物尸体的那瞬间爆发。这段画面与音乐体现了音画游离的关系,起到了描绘的作用,用音乐来烘托渲染画面的情绪与气氛,塑造出一种音乐与画面似有似无的联系,引人深思。钢琴音乐的晶莹剔透和优美的旋律都为大提琴音乐的细腻增添了色彩,断断续续的钢琴音乐时隐时现,用略显颠簸的旋律,反映出小林大悟的内心矛盾和困惑,恰恰表示了小林当时孤独、脆弱的情感,此时小林心理的矛盾、职业的差距、内心的彷徨都体现在音乐里,将小林心灵上的挣扎与渴望得到理解关怀的心理用音乐的形式似有似无地暗示给观众。通过哀而不伤的音乐流露,让死亡这件悲伤的事变得并不十分可怖,而是充满了人世间的温情。大提琴浑厚悠扬的音色与充满哲学意味的故事浑然天成地紧密相连。

在影片的1小時26分04秒—1小时31分28秒,音乐为《Ave Maria》,主题A与主题B反复演奏,此时的音画关系是音画对位。音画对位是声画的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修饰手段,达到音乐与画面的对立反差,两者形成两条镜面反转的上下浮动的波浪线,时而与画面重合,时而又离千里之外,形成强烈对比,从而使画面结构立体丰富,富有内涵。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之后,两者又可以重新交织在一起,水乳交融。公司三人一起过圣诞节吃炸鸡,小林为大家演奏大提琴,由大提琴声慢慢引入,略显沉重的低音像是在诉说着沉重的过往,三人都随音乐陷入了各自的沉思,到1小时26分32秒时钢琴加入进来,使得低沉浑厚的大提琴音节奏加快,明朗抒情,此时画面由小林之后的每次入殓工作和小林在雪山下、田野、河堤、公路上演奏大提琴等场景穿插出现,抒情宜人,表达出圣母的神圣,同时也表达了人内心世界的圣洁和纯情。音乐时而与画面同步,时而又与画面分离,甚至在入殓仪式进行中时,音乐柔美抒情,并没有烘托一种悲伤、凝重的感觉,如涓涓细流般的音乐正折射出小林此时的情感之流,给人一种舒服、释然、宁静致远之感,表现出小林此时对自己职业的接受和释怀,并且渐入佳境,从而体现小林对死亡和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也体现出入殓师这种职业的神圣感,他们既是在帮助死者走上灵魂的旅程,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和慰藉,上升到一种人类的关怀。该段音乐和画面共同完成电影的叙事,音乐起到了参与影片的情节发展的作用,成为影片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矛盾、表现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这一段音乐可谓全片中的重要转折,不仅是小林生活的重要转折,而且还暗示了小林心境的变化。

四、结语

生而不过分喧哗,死而不过分忧伤,每个人都会经历送别亲人和面临死亡,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普遍性的母题,然而《入殓师》这部电影打破了传统的观念束缚,巧妙地用音乐旋律的流转使影片的情感渲染得更加浓郁温馨,使主题音乐与电影情节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融为一体,入殓师给死者带来了生命最后的尊严与高贵,留下的是活着的人对死者永久的敬意。巧妙的是,主题音乐在生死主题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平衡点,用急缓有度的节奏,讲述出拥有入殓师这个职业的小林在生活中面对生死爱恨的人生态度的转变,委曲婉转地展现出对于生和死的思考。

注释:

[1]张睿:《久石让动画电影音乐创作技法分析》,《音乐生活》2021年第5期,第29-32页。

[2]陈思:《电影〈入殓师〉中音乐表现形式的分析》,《音乐探索》2010年第2期,第59-61页。

猜你喜欢

大提琴小林内心
大提琴之味
为梦孤独
高考前与高考后
别来无恙
读句子
怀抱大提琴的男人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一块生锈的铁
拥有强大的内心
杜普蕾和大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