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斋古筝演奏艺术探究
2021-11-17周桐舟计晓华
周桐舟 计晓华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朝末期以来由于没有专业记谱方式,导致发展相对迟缓。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文艺工作者们开始对古筝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有了新的发展。50年代初期,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古筝艺术专业,一些古筝演奏造诣较高的艺人被聘请到专业院校任教,培养了大批技艺高超的优秀演奏人才,使古筝艺术得到繁荣发展。1953年,东北音专(现沈阳音乐学院)校长李劫夫大力提倡民间器乐演奏人才的培养,还从全国各地聘请有较高水平的演奏家来校任教,在古筝艺术家曹正的极力推荐下,赵玉斋来到东北音专开始了教学与实践工作。他以“不遗余力、贯彻始终”的奋斗精神,将古筝改革、教育、创作于一体,对我国古筝艺术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赵玉斋的艺术生涯
赵玉斋(1923-1998),出生于山东省郓城县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个音乐戏曲的爱好者,他从小深受艺术熏陶。小学时显露出了优秀的音乐才能,经常在班级中担任领唱,后因家中经济困难而辍学。赵玉斋十一岁时先后跟随同村的王登海、赵玉新、黎连俊、张乃忠等民间艺人学习多种民间艺术。王登海教他拉四弦胡、板胡弦、坠琴、扬琴和筝,老艺人樊西雨先生教他古筝演奏。1943年经音乐家石登岩先生介绍,正式进入王殿玉先生门下学习古筝和擂琴,同时又学了京胡、高胡等乐器演奏。学习过程中,王殿玉先生用工尺谱教授了《三潭印月》《雨打芭蕉》《四季歌》等曲目,上课时对他要求十分严格,每个乐曲都要打拍子带着他唱,乐曲熟悉后还要对照唱片进行模仿,强调完全掌握乐曲的节奏以及所运用到的技巧和弹法之后再进行力度和速度上的细节处理,最后升华至音乐的情感与内涵。学习期间每周两次课他都要从乡下走到城中的老师家中,往返40多里路,来回要走上四个多小时,这不仅锻炼了学习的毅力,也更加坚定了对古筝的追求,精益求精的他每次下课的路上都把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一边打拍子一边唱,将旋律熟记于心。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赵玉斋白天干农活,夜间摸黑练习,经过两年的刻苦练习,熟练地掌握了演奏技巧在众多学徒中脱颖而出,成功通过考核,正式成为王殿玉的学徒。1946年春,赵玉斋跟随王殿玉先生开启了全国各地演出实践的艺术生涯。王先生对他演奏基本功严格要求,每天练习训练8小时,强调做到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他的琴艺在这时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986年赵玉斋先生演奏照。崔伯谦摄
1953年,赵玉斋经曹正的介绍来到东北音专工作,这是他古筝演奏艺术的发展时期。任教期间他首创了双手演奏技法,1957年在校长李劫夫所倡导的大力发展民间音乐的情况下,古筝改革得到了很大的进展。首先将16弦古筝增至21弦,改善了音域小音量小的问题。1958年提出研制转调筝,成功解决古筝不能转调的问题。1954-1965年期间,他又创作出《四段锦》《庆丰年》等40余首优秀古筝作品,左手技法的使用更加趋于完善,古筝艺术在这时期得到迅猛发展。赵玉斋多次代表中国艺术团到世界各地演出,让世界看到中国民间的乐器与新的演奏形式,对筝艺术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8年,赵玉斋创作了《喜庆》《难忘》等古筝乐曲,并于1979年随辽宁代表团在当年举办的“哈尔滨之夏”音乐周上弹奏了他的新作。1980年,他参加了辽宁省文代会和辽宁音代会,并当选为文代会委员和音协常务理事。1984年赴香港演出,推动了古筝艺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流。
赵玉斋在晚年时期将工作重心从教学和演奏转向了对古筝理论的整理编写以及鲁筝十大套曲的挖掘中。由于过度劳累,不幸患上急性脑出血,病情几次复发,最终在1998年2月10日病逝。
二、古筝艺术创作与乐器改革
1953年,赵玉斋来到沈阳音乐学院开始工作,校长李劫夫对古筝传统艺术无论是从教学方面还是演奏方面都非常重视,他说“我们要培养民族民间的音乐艺术人才,就一定要采取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的教学方针。”这使赵玉斋在教学中不断地深入群众,积极挖掘整理民间的古筝艺术,大大增加了对古筝艺术探究的信心。教学期间,他在琴房看到老师们用双手练习钢琴,便想,钢琴是一键一音,筝也是一弦一音,二者有共同之处,所以筝的演奏方法能不能吸取钢琴的演奏方法?他将这个想法同李劫夫校长讲了之后,李劫夫非常高兴,亲自通知教务处安排时间,创造方便的学习条件,让张子敏教授他学习钢琴;杨雨森教授他学习乐理与文化写作知识;邱仲广教授西洋音乐理论、和声与作曲等。每周到三位教授那里各上一次课,白天一有空就练习钢琴,晚上做和声习题,每天最多只能睡上五六个小时。学习钢琴双手配合,掌握简谱与五线谱以及键盘十二律理论体系是十分困难的,但赵玉斋没有放弃,顺利地学完了《拜厄钢琴基本教程》。
1954年,经过教学与演出的积累产生创新的想法,赵玉斋将工尺谱记述的《四段锦》改为五线谱,记谱的方式更加准确,并对第四段“普天同庆”进行了创新,在曲子结尾处,突破了传统的演奏方法,运用了轮流抓和弦的双手演奏技法把音乐推向高潮,紧接着又以一个全音区的大加花推向尾声,最后收在了一个双手和弦上。可以说是“刀裁一声终”。整首乐曲在激烈热闹中结束,双手的加入使感情更加丰富饱满。同年,赵玉斋在学校汇报会上演奏了此曲,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1955年,赵玉斋随学院参加下乡演出,在看到农民获得豐收的喜悦后深受启发,回到学院便创作了《庆丰年》。赵玉斋以鲁筝古曲《庆太平》为基调,将老八板体系中的一段加以发展;运用了北方民间独特的音乐和锣鼓节奏,表现了人们喜庆丰收热烈场面的作品《庆丰年》。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指导思想下的结果,充分体现了赵玉斋响应号召、带头走进群众、服务群众的优秀作风。在演奏过程中,他不仅突破了左手单一的按音、颤音等传统技巧,还给左手编配了和弦与琶音,让其与右手共同演奏,音乐效果更加丰满。
曲目的不断创新与左手的大量植入使赵玉斋越发地感觉到16弦的古筝无论是在音量还是音域方面都是十分受限制的。赵玉斋认为古筝艺术若要发展,必先改革。国内二胡演奏家杨雨森先生对赵玉斋古筝改革的想法影响颇深,杨雨森是我国民族乐器二胡的革新者,他在二胡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拉弦乐器的特点创造了音量较大、音域较宽的低音拉弦乐器——革胡,这种乐器既能拉奏也能弹奏,还解决了传统中国器乐合奏中,没有功能和声,没有所谓“低音声部”的问题。也正是在杨雨森的帮助与院长李劫夫的支持下,赵玉斋开始对筝体的音量和音域进行扩大改造。首先在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厂预制了两台标本筝,以原有的音域为基础又增加了一组低音区,弦数增至21根,音量上比传统的16弦筝大了不止一倍,演奏效果也比预期要好。21弦古筝的问世推动了60年代后筝文化的发展,全国上下开始普及并且走出国门,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旧沿用。
音域和音量的问题解决之后,不能移植转调的问题又出现了。次年初,赵玉斋提出改进意见并亲自到乐器厂找崔作新师傅进行改造。看了图纸后的赵玉斋决定每弦间距加半音弦,师傅们按照他的原理制作了转调筝,通过弹奏试验效果也比较理想,并在1959年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民族乐器改革大会上展出。转调筝的研发彻底解决了古筝不能转调而带来的诸多问题,弥补了不能进入交响乐队演奏的遗憾。转调筝适合演奏欢快流畅的新曲,更善于演奏如泣如诉的古曲,既可弹奏雅乐,又可伴奏地方剧种中的俗乐,所以非常受欢迎,当时全国各大艺术院校、演出团体都大批量地选购使用。
双手弹奏技法的普遍应用与乐器改革的成功,激发了赵玉斋的工作热情,相继又创作了《公社好》《新春》《十年大庆》等作品,先后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筝曲选集》和《古筝曲集》,还在中央和省、市电台录制筝曲八十余首,为中国唱片社灌制《高山流水》《四段锦》《凤翔歌》《庆丰年》等唱片。其中《庆丰年》和《新春》分别获得了全国和辽宁省音乐作品一等奖。赵玉斋通过双手演奏来增强古筝的表现力,达到了古筝演奏空前的艺术效果,这些手法尽管现在看来十分简单,但在当时有着开拓性的意义。他对传统古筝曲目加入西方双手弹奏的技法与乐器改革等成绩的取得,体现了他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领导下兼收并蓄、创新合一的改革理念,对之后的古筝艺术创作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古筝艺术传播
赵玉斋在古筝演奏实践中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多年来到世界各地参加演出,将古筝艺术推广至全球,为我国筝艺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1956年初春,他作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代表在捷克参加了第十一届“布拉格之春”音乐艺术汇演,演奏了传统曲目《汉宫秋月》与创作新曲《庆丰年》。他的音乐奏响在被誉为最高国际舞台的斯美塔那音乐厅时,博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美国钢琴家肯普、捷克竖琴家玛丽亚等人纷纷与他握手庆祝演出成功,这意味着带有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开始登上国际舞台。玛丽亚称赞道“双手演奏古筝象征着东方亚洲的文明”,演出过后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并进行艺术交流,交流中求教如何用竖琴演奏《庆丰年》,后来玛丽亚在电话中告诉赵玉斋,《庆丰年》已成为竖琴名曲被纳进教材运用到教学中,她还教授了53個国家的留学生弹奏,使《庆丰年》在国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是中国的古筝演奏在国外应用的重要成果。1956年冬,赵玉斋再次作为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赴北欧四国进行演出,演奏期间娴熟的技术再次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芬兰总统等人给予了的高度评价。瑞典国家电视台也邀请他录制了25首乐曲,并馈赠“巨款”录制费,他分文未取全部送交给了中国大使馆,充分体现了艺术家德才兼备的高贵品格。
赵玉斋为宣传国乐与民乐,进一步促进内地与香港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于1984年9月5日到达香港,先后在荃湾大厦音乐厅、艺术中心小礼堂、香港国会大厦音乐堂举行了三场演出。另外还举办了古筝大师班进行公开授课,众多音乐爱好者都踊跃报名参加,新加坡、泰国、印尼等邻国的一些古筝爱好者也纷纷赶来学习。中秋之夜,他受香港新华社社长的邀请出席盛大晚会并获得高度赞扬,各大报社均以“中国筝王赵玉斋”为标题来称赞他的筝艺。此次赴香港,不仅传播了古筝文化还打开了内地与香港之间文化交流的大门,对促进内地与香港的友谊发展起到了桥梁似的衔接作用。此后,到内地学习古筝、切磋筝艺的人越来越多,古筝事业的发展也日益壮大,这也是赵玉斋先生晚年时感到最为光荣的一件事。
赵玉斋不仅在古筝演奏创作改革上做出贡献,在人才培养中也作出了巨大贡献。40多年的艺术演奏教学生涯中共培养了308名学生,其中许多都已成为我国以及海外华人中优秀的古筝演奏家和教育家,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较有成就的丁伯苓、尹其颖、李婉芬、陈安华、叶申龙、阎俐、杨娜妮等。赵玉斋对古筝人才的悉心培养为我国的古筝表演以及古筝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赵玉斋虽然身为民间艺人,但他凭借勇于探索、谨慎好学的精神在古筝艺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始终秉持着“兼收并蓄、创新合一”的创新理念,在继承传统古筝音乐的基础上,又向传统音乐发起挑战,打破了传统的单手演奏带来的局限,开创了古筝双手演奏的先河。创作的《庆丰年》无论是演奏技法、力度、节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可谓是里程碑式的古筝作品。在乐器改革方面,从早期16弦到如今的21弦,再到转调筝的研发,解决了古筝音域小、音量低、不能转调的问题,使乐曲的创作与情感的表达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赵玉斋将古筝艺术带出国门,让全世界人了解我国的民族乐器以及独特的音乐风格,感受古筝的魅力。培养了大量的古筝演奏家和古筝教育家,为古筝界的繁荣、筝艺的传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生从未停下学习、创新、继承与教学的脚步,为我国古筝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阎俐:《半世筝王一代古筝宗师——纪念古筝演奏家、教育家赵玉斋先生》,《乐府新声》,1998年第2期。
[2]杨娜妮:《〈庆丰年〉走向胜利双手弹筝新乐章》,《乐府新声》,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