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目标、问题与路径

2021-11-17田雪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11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职业教育

[摘要]当前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满足巩固脫贫攻坚成果,全面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文章对职业教育在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从精准招生、精准培养、精准培训、精准服务、顶层设计五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性对策,构建职业教育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脱贫攻坚;教育脱贫

[作者简介]田雪(1988- ),女,河南新乡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硕士。(河南  郑州 45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2022年度高等学校智库研究项目“协同创新视角下河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22-zkzd-15,项目主持人:田雪)和河南省201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智慧教育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CJY040,项目主持人:田雪)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2-0086-05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扶贫工作的任务将转向消除相对贫困、巩固脱贫成果、解决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统筹等方面。2021年5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提出要进一步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的主张。这也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提供了发展方向。

一、职业教育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目标

职业教育在目标上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在内容上,注重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契合;在功能上,有利于实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深入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等脱贫攻坚成果目标。发展好职业教育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

1.增强脱贫地区学生就业技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是拔除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通过健全资助体系、增加免费入学名额、校企合作为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等方式,为学生增添就业砝码、实现人生价值,同时带动了整个家庭增收致富。此外,职业教育还依托多种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以创新驱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职业教育坚持“志智双扶”“育人为本”的宗旨,发挥脱贫地区优秀学子的示范作用,激励更多学生向着美好生活砥砺前行,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根源性保障。

2.提升脱贫地区劳动力整体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脱贫地区受限于当地文化资本短缺的影响,当地劳动力在“质”与“量”之间存在巨大矛盾,一些地区在储备着大量劳动力的同时却尤其缺少技术熟练、能力水平较高的中高级技工。对此,职业教育可以发挥自身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职业院校与脱贫地区人力资源部门、职教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全面帮助脱贫地区剩余劳动力提升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构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地区长效机制,促使人力资源结构更加合理,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长效性动力。

3.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职业教育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且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机构之间的合作范围广、层次深,在对地方的招商引资、争取政策优惠等方面具有便利性,从而整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产业提档升级。此外,职业教育聚焦国家战略性产业、社会未来产业和地方支柱产业,围绕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结构性优化。

4.增强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乡村振兴也是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重任。首先,要发挥职业教育育人优势,通过提升质量、内涵发展、品牌培育和服务贡献等方面,为乡村人才培养和培育新时代人才献“力”。其次,要发挥产教融合优势,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为乡村产业兴旺和技术升级换代献“技”。最后,要发挥职业教育人才优势,通过订单、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和联合培养等方式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本土人才,为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献“智”。三方面形成合力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战略性决策。

二、职业教育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问题

尽管国家出台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脱贫地区的职业教育政策,各地政府也加大了投入力度,困难家庭学生的入学率和毕业后就业率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受限于多种因素,职业教育在帮助脱贫地区巩固脱贫成果时仍面临着以下几大问题:

1.生源供给不足。生源供给是否充足是影响当地各级各类学校长期办学的关键性因素,职业院校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刚刚完成脱贫的地区,受当地经济条件、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制约,在短时期内势必难以为地方职业院校提供充足高质量的生源供给。但对生源供给不足问题影响更为深远持久的因素是困难家庭教育理念的落后和院校在定向招录政策上的欠缺:一方面,尽管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认识到职业教育对脱贫的帮扶作用,但仍然有许多贫困地区的家长将送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完全视为消费活动而非投资活动,不少家长仍然秉持着“如果成本过大就不让孩子接受教育”,甚至“不上学一样可以挣钱”的观念。这些落后观念无疑对增加脱贫地区职业教育生源供给增添了许多障碍。另一方面,一些职业院校在招录政策上忽视当地具体环境和多元生源接受教育的需要,也阻碍着职业教育的生源供给发展。以上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效果。

2.在校生培养针对性不强。职业教育自身的独特性之一在于:在纵向上,学习者在接受了职业教育后提高了自身的学历与学力,宏观上促进了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而在横向上,职业教育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教育内容,从而优化了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需结构。尽管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序进行,许多地区职业院校在“入学率”“就业率”等数据上有了一定进步,在纵向上实现了对劳动力学力与学历的提升,但目前很多院校对学生的精准培养工作不到位,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师任用等方面无法与当地实际需求做到契合,使得整个培养工作在投入了大量资源的同时却收效甚微,横向上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这无疑给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深入持续工作带来隐患。

3.缺乏对脱贫地区有效深入的调查。对脱贫地区的致贫原因、文化教育狀况和当前人才需求进行有效深入的调查是职业教育帮扶脱贫、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对脱贫地区实际需求调研不足便盲目开展各种教育培训,这种粗放型的培训模式由于缺乏政策、科技、环境等资源方面的依托,不仅未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自身在培养职业人才上“因地制宜、服务地方”的优势,反而使得整个教育脱贫扶贫工作无法有效深入展开,甚至还有可能破坏当地脱贫攻坚的成果。

4.“输血”后“造血”机制后劲不足。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如何正确处理“输血式”扶贫机制与“造血式”扶贫机制之间的关系是帮助贫困地区实现“真脱贫、不返贫”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进行了“大水漫灌”式的输血过程后,贫困地区之前具有的诸如物质资源匮乏、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等表面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当地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由此可见,“输血式”扶贫机制是实现地方脱贫的基础性保障。然而,脱贫地区仍存在着诸如精神匮乏、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等问题。如何将政府与职业院校之前投放至脱贫地区的外在教育资源转化为切实帮助脱贫地区建立“造血式”脱贫机制的内在动力,这一问题是当前职业教育在进行“教育帮扶”工作时必须考虑的。否则,当以扶贫主体为纽带的职业教育扶贫资源离开贫困地区后,各种资源极可能出现“青黄不接”危机,导致“输血”后“造血”扶贫机制后劲不足,严重影响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职业教育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路径

在全面脱贫后的乡村振兴时代,职业教育必须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借助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为脱贫地区人民群众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进步添砖加瓦。

1.完善返贫动态监测识别机制,实现精准招生。要改善职业院校生源供给不充足的问题,需要继续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实现“精准招生”。为实现“精准招生”,首先,职业院校要与脱贫地区扶贫、人社、税务、财政等部门协作,利用大数据平台构建脱贫地区困难家庭学生信息的共享机制和动态监测体系。对有因学返贫和致贫风险的困难家庭学生进行综合测评,结合其所在家庭易返贫原因、接受培训教育情况、个人意向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帮扶措施,在此基础上实现精准招生。确保每个脱贫地区困难学生都能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获得稳定的工作岗位。其次,完善分类招生考试办法,实现脱贫地区家庭困难学生定向录取。针对家庭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职业院校应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录取方式,增加脱贫地区学生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冲破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束缚,不因暂时的成绩低迷而丧失抓住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最后,要继续实施重点职业院校招收农村和脱贫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优先向中西部地区和脱贫地区倾斜,优化考生服务,加强入学后的学业辅导。继续实施内地民族班、民族专项招生计划。定向招收基层一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边境地区的学生,加大师范类、医学类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打造升级版的“一村一名学生计划”,以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干部队伍发展需要为导向,为农民和村镇基层干部提供不离岗、不离乡、实用适用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

2.构建高水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精准培养。要改善职业院校在校生培养针对性不足的问题,需要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精准培养”。为实现“精准培养”,首先,地方教育部门应深化产教融合,发挥校企双元育人的优势。职业院校通过与当地涉农企业合作,发挥各自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以及产业链条、有效供给方面的优势,针对脱贫地区的产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适配性高的紧缺人才,为脱贫成果巩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其次,依托当地特色资源,为优势项目培养对口人才。脱贫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大多位于边远山区、边疆地区,这些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往往具备着资源、区位等独特优势。基于此,当地职业院校可以尽力挖掘这些地区的资源与优势,结合当地脱贫地区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置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在文化产业、民族医药、现代农牧业等方面,培养一批发扬优势项目、弘扬特色文化的专业人才。最后,制订个性化、差异化培养方案,提升脱贫地区学子的就业能力。脱贫地区的学子多因经济条件的制约未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或在义务教育阶段成绩较城镇同龄人偏差,难以进入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职业教育则可以有效弥补贫困学子在学业理论学习方面的差距,发挥其实践性、动手性、操作性强的特点,辅以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和更为灵活的帮扶机制,从而保证每一名脱贫地区学子“进得去、上得起、学得好、有出路” ,由个人带动家庭巩固脱贫成果。

3.深入调查脱贫地区创业就业培训实际需求,实现精准培训。要全面深入实地摸清脱贫地区的真实培训需求,实现“精准培训”。首先,要结合脱贫地区贫困人群的建档立卡数据和档案,对当地的贫困群众进行深入调查,摸清他们实际的培训需求,精确掌握他们的就业状况、技能状况、创业状况和实际培训需求,从脱贫地区当前最迫切的培训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课程,邀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进行授课,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创业就业知识和实用技术技能送到群众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激发脱贫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创业热情,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技能,引导他们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创业,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和保障。其次,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与脱贫地区所在的县级职教中心合作,依托劳务输出、产业扶贫以及就业扶贫等多种项目,按照育训结合、内外结合、长短结合的基本原则,有针对性地面向当地剩余劳动力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尤其注重吸纳因种种原因未能顺利升学的青少年,为其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为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类教育培训资源,职业院校应积极与劳务输出企业、大中型涉农企业、行业协会、职业培训机构等多个单位、部门深层次合作,构建职业人才培育联合体,有效夯实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成效。再次,针对创业就业项目,对脱贫地区劳动力实行定向培训。以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丰富培训资源和手段,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实现“精准培训”。职业院校可以运用数字技术,发挥其在科学分析、精准研判方面的优势,结合脱贫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的转型态势,深化养老服务、物流配送、家政服务、观光旅游等行业的人员培训力度,并积极引入此类项目,通过项目落地吸纳更多本地人口创业、就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在脱贫地区广泛开展面向“三农”、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技能培训,如就业创业培训、致富带头人培养、农业种养实用技术培训等,有效巩固“1户1人1技能”全覆盖。最后,加强对脱贫地区群众生产经营的培训指导,帮助其提高生产经营能力。职业院校可以发挥在“扶智”“扶志”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理论课堂+田间课堂”“集中理论授课+实操技术”等相结合的方式,让当地村民掌握一技之长,通过发展生产经营项目,实现稳定脱贫并逐渐走向富裕道路。同时,院校可以与当地的“土专家”“田间秀才”“乡村工匠”“农牧科技明白人”展开合作,通过项目合作、以点带面等方式,发挥人才模范带头作用,带动脱贫地区群众实现脱贫,让低收入人口逐渐富裕起来。

4.“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实现精准服务。要坚持“输血”和“造血”机制相结合,实现“精准服务”。首先,应加大对脱贫地区毕业学子的就业创业帮扶力度。职业院校可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办学项目方面,尤其是在公益性职业培训上优先考虑建档立卡困难学子。例如,主动与当地民政、人社、财政等部门对接,“一对一”动态管理困难家庭毕业生信息库,优化就业结构,为其在见习培训、职业指导、提供岗位信息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促进更多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对口岗位。其次,做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工作,促进高质量就业。职业院校应通过出台多种政策,通过采纳1+X证书制度试点等形式,积极鼓励更多学生考取与自身专业、未来就业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为脱贫地区学生求职成功提高砝码。同时,为了避免一批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技能等级证书考取,制约未来的求职和就业,院校可以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他们减免相关费用或提供考试补贴,尽最大可能让更多学生实现“学历证书+技能证书”两翼齐飞,提升就业竞争力。再次,创新扶贫教育新模式。以产业带动就业,借助校地合作的方式促进就业。根据相对贫困地区的产业布局,创新技术工人培养方式,提高困难人口生活水平,实现校地双赢。优化教育模式,让学生充分就业,在最短时间内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有效解决企业的用工难问题,从而得到企业肯定。最后,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职业院校利用自身在人才、科技、智力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相对贫困地区组织多方面、深层次的合作与帮扶。职业院校和本地区企业打造联合培训机制,一起组织订单班、校企合作班,以此为基础带动就业,通过就业推动自我减贫,让困难人口敢于创业,掌握全面、系统的创业技能,构建良好的创业氛围。

四、结语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要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需要脱贫地区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帮扶“造血”功能,积极动员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分类实施职业教育政策,聚焦培训需求,广泛开展各种公益性职业技能就业培训,促进职业教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EB/OL].(2021-05-07)[2021-05-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7050/202105/t20210514_531434.html.

[2]藍洁.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减贫的比较优势与拓展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4):32.

[3]李芳.职业教育扶贫: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体制探析——以“三区三州”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21(3):121-128.

[4]李积鹏,叶长文,Han Rensheng.脱贫地区教育精准扶贫:表现、成因、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5):78-82.

[5]邢秀芳,蒋德明,张翠翠.高职教育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长效机制构建: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J].当代职业教育,2020(6):27-33.

[6]殷彤丽.职业教育助力南疆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8):70-74.

[7]李俊衡,颜汉军.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机理、目标逻辑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10):12-18.

[8]瞿连贵.攻坚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扶贫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9(1):42-49.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职业教育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