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现状与对策

2021-11-17尹颜丽曹茂庆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改革

尹颜丽 曹茂庆

[摘要]“课程思政”的应用实施是推进新时代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动力之源,也是我国高职“三教”改革任务实施的行动指南,但随着“课程思政”的落实与推广,现阶段“课程思政”与教育主体、教材、教法、教学环境、考核机制等因素的融合面临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现实问题与实践研究,构建“五三”课程思政模式,提出在“三教”改革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设计,为提升高职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对策。

[关键词]“三教”改革;高职院校;“五三”课程思政模式

[作者简介]尹颜丽(1983-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曹茂庆(1968-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建筑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法研究”(ZJB14210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2-0076-06

2019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推广与落实,“三教”改革也随之而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改革发展时期,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在“三教”改革视域下,立足高职院校的校情和学情,大力推进“课程思政”与“三教”改革的有效衔接。本文基于教学改革现状以及“课程思政”在教学改革中的融合问题,提出了“五三”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提供参照依据。

一、高职“三教”改革背景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各高职院校在进行“三教”改革的过程中,要想打造真正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院校,需要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全过程,激发“三教”改革的内生动力,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为目的。

(一)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将高质量发展聚焦在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科研水平、提高实训建设环境等环节,忽视“课程思政”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高职院校想要跻身于“高水平”院校之列,落实“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全过程育人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和生命力,这也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举措

立德在先方能成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积极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教育全过程中,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 “课程思政”是“三教”改革的行动指南,“三教”改革是“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三教”改革是高职院校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的切入点,是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的突破口,也是提升院校内涵建设的落脚点。实施“三教”改革必须明确育人目标与方向,打造德行兼备的教师团队、编写内容资源丰富的教材、创新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是“三教”改革的行動指南,更是“三教”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能使院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高职“课程思政”实施现状与面临困境

各高职院校实施“三教”改革,践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如教师团队思政水平提高的问题、思政元素与教材融合的问题、思政课程教法的问题等。

(一)协同育人机制有待改善

高职院校思政育人主体是由思政辅导员、课程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师父)构成。思政辅导员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帮手,但辅导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具有片面性,缺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道德表现评价,在德育培养阵地上缺乏参与性,没有建立起课外、课内连贯统一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课程教师包括通识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育人主体。目前,通识课教师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与专业连接不够深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思政建设规划,没有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通识课思政教学方案,不能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专业教师存在的问题是只集中精力关注教学技术问题,忽略思政元素融入或者思政教学设计生硬,育人效果不理想,没有充分发挥思政的引导作用,同时与思政辅导员、通识课教师缺少交流和沟通。企业师父由于其既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教学经验,又缺少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育人育德任务的意识,在实践指导过程中对学生德育教育观念的培养不够重视,缺少与院校共同建立协同育人的培养与评价机制。

(二)德育资源整合融入不理想

教材一直以来都是高职教育最基础的教学阵地,是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介、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途径。现阶段高职教材依然延续了经典纸质模式,以知识理论内容为主。虽然高职院校积极推进和实施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但教材改革与课程改革并不同步,主要表现为:思政教育元素体现较少或呈现的形式较为单一、生硬,如只在章节知识点前后附加一些关于中国文化历史、名人轶事等植入性思政内容元素,缺少思政元素与技能培养的整合与融入,使得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缺少价值引领作用。

(三)教学方式缺乏融入性和个性化设计

“课程思政”应贯穿教学全过程,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想道德目标、素质目标及职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缺乏针对性与指导性,显现出植入性、灌输式的特点,缺少融入性的教学设计。教师对于思政教育采取的方式过于生硬和套路化,对于行业、职业、专业、课程以及学生的差异分析得不够透彻,思政元素提取不适当,缺少个性化教学设计,导致课程思政育人收效甚微。

(四)思政育人环境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

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环境包括课堂环境、实训操作环境和顶岗实习环境。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思想行为导向和意识形态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但“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施没有针对教学环境变化做出调整。目前的思政教育缺乏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同时也忽略了不同教学环境之间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与关联性,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制定相对应的“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五) 思政培养效果的考核体系缺少统一协调机制

第一, 多元化的教学主体和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下进行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根据考核主体、考核方式和教学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目前,高职院校缺少统一的协调机制,无法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统一评价,也无法形成既全面又科学的课程思政考核体系。第二,校企对于“课程思政”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如学校侧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组织纪律等方面的素养考核,而企业更注重行为规范、工作态度、与人沟通等方面的考评,评价内容异质化现象突出。建立统一协调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校企双方在思政教育方面取得更加连贯与系统的育人效果。

三、对策:构建“五三”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

“五三”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是根據教师主体多元化、教材思政资源的整合建设、思政教法设计等因素,充分利用校内理论教学阵地和企业实践技能应用平台,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

(一)构建“三主体”全员协同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体,是“三教”改革的关键。“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离不开“思政辅导员”“课程教师”“企业指导教师”,教育主体要分工明确,在思政育人过程中根据各自特点,分担育人角色和职责,各自发挥思政育人的优势,建立协同育人模式(见表1)。

第一,“三主体”中思政辅导员主要管理学生课堂以外的日常行为操行、心理健康成长、团学管理等工作,其管理育人具有覆盖面广、思政教育管理起点早、管理影响时间长等特点,特别是在高职思政育人教育体系中,思政辅导员起到思政教育启蒙作用。为提升思政启蒙育人效果,也为使思政辅导员快速了解大一新生思想素质与道德情操品行,有必要使其由课堂外管理进入思政培养的主阵地。根据辅导员本身专业能力特点,选择不同的通识素养课程进行校内兼课,实现课内外思政管理育人紧密联系,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常态和课外生活日常操行情况,围绕道德行为素养进行客观评价与分析,制订个性化思政育人管理方案,并把育人跟踪培养的评价、分析情况记入“学生德育考核档案”的动态评价体系中,为课程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奠定学情分析基础,夯实协同育人主体构建的基石。

第二,课程教师包含通识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首先,根据通识课教师育人特点,达到“三主体”思政协同育人的递进培养关系,通识课教师要深入专业进行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政教育目标,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通识课思政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人文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后续的课程思政奠定基础、提供学情依据。同时,完善思政辅导员的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共同构建协同育人管理模式,为开展“课程思政”保驾护航。其次,专业课教师在“三主体”中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专业教师要分析行业职业素养需求,在思政辅导员和通识课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高职专业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如利用小班授课进行个性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课程思政”元素提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又能通过实训课程、项目团队协作等任务逐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创新突破等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继而实现学生由基本道德修养到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稳步提升,为学生顺利从校园过渡到企业实习做好铺垫。

第三,企业师父通常采取1对1的学徒教学模式,即师父带徒弟。企业师父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服务于企业,缺乏学校教育体制约束和缺少系统的思政培养计划,通常是通过企业制度、自身行为规范和工作建议来渗透思政元素,其思政教学具有随机性、隐喻性、碎片化的特点。因而,学校专业教师需要与企业师父紧密联系,加强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同评价机制。两者应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对接:一是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动态;二是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综合评价;三是学校老师与企业师父的两级制管理机制和相互评价机制。确保学生在企业能够顺利接受思政教育,并且企业思政内容与院校培养内容能够互融互通,保障企业思政教育的正确性、连续性和可执行性。同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师父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形成协同育人共创体系,拓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元素,把职业素养、行业规范等元素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中,确保学校与企业协同管理思政教育的融通性。

(二)构建“三平台”教辅资源整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对传统教学策略、教学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得“三教”改革中教材建设突破了传统纸质教材向“纸质教材﹢多媒体信息平台”的形态发展,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信息资源平台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高质量教材的基础,构建“微课程在线开放学习平台”“任务虚拟仿真的互动平台”“高水平专业群的信息资源库平台”三平台融合育人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拓宽思政培养阵地。

第一,“微课程在线开放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特色思政和职业技能小课堂,具有时间短、更新频率高、接收速度快、针对性强的特点。其针对高职专业课程特点,基于项目化教学和与实践技能,以思政教学载体或职业素养为切入点,为学生输出“微知识点”和“微技能点”。

第二,“任务虚拟仿真的互动平台”是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能力考核和技能提升的平台。学生可以进入VR虚拟现实或技能实践考核页面,进行实践技能实操和考核,平台可以体现学生技能学习的完成度,同时考核结果也体现了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精神,是思政育人效果的直接展示。

第三,“高水平专业群的信息资源库平台”为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提供共享平台,同时也提供“课程思政”资源和案例,为专业内立体化教材中“课程思政”资源的融入提供可参考、可执行的教学思路,为专业群共建课思政育人大环境提供资源保障和基础导向。

(三) 构建“三因施教”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课程建设是“三教”改革的焦点,而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动力,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前提。构建因课程不同制定不同思政教学策略、因个体不同采取不同思政教学手段、因行业需求不同制定不同思政育人目标的“三因施教”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 “因课施教”应结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课程内容与职业行业特点,深入挖掘高职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选取适当的课程项目设计教学,巧妙地将“课程思政元素”溶解到教学中。一是理论类的课程可以融入一些人文软文化,如红色主题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等,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二是实操类的课程应将思政素养培养与专业技术的实训、职业竞赛等结合起来,将思政教育中的团队合作、工匠精神、实事求是等元素融入其中,激励学生主动用实践检验理论知识,锻炼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增进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操守。

第二, “因人施教”,基于“三主體”对学生的思政评价动态流转体系,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师父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尊重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可调节的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做到个性化教学、因人施教,促进学生创造性和自我个性化的发展。

第三,“因需施教”应以企业行业发展与人才素质需求为导向,紧跟行业企业发展趋势,以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要求为根据,设置“校企协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精神、沟通协作能力、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四) 构建“三课堂”递进式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高职教育课堂学习通常可以分为理论课堂、实训课堂和顶岗实习。“三课堂”应根据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的差异性设置不同的思政培养目标,构建“三课堂”递进式的思政育人模式。

第一, 理论课堂通常在固定教室和空间进行教学,依据其特性设计“行动静止、激励意识”的思政教学策略。将“为何而学、为谁而学”作为理论课培养的出发点,将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二, 实训课堂的课程思政应以技术技能培养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团队意识、职业规范、行为素养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加强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侧重于培养其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道德素养,培养其过脑过心再实践的行为规范。

第三, 企业顶岗实习既是由校内教育向社会企业实践应用的转变,也是由学生身份向职业者转变的过程。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课程思政教育主要倾向于培养职业操守、敬业爱岗、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协作沟通等,使学生对企业、社会提高认知,提高其就业软实力,实现学生与职场的无缝衔接。

“三课堂”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逐级递增,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由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基本层次向团队合作、创新进取、奉献社会的高层次进取。

(五) 构建“三方”联动互评式的“课程思政”考评机制

考核评价是检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和未来改进方向的依据,有效的课程思政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与考核分析体系,是检验育人培养模式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是教学反馈的数据来源,是打造“课程思政”闭环系统的重要依据。

第一,基于高职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师”三方为外围评价主体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学生德育考核档案”,从院校到企业对学生思政教育进行联动互评和跟踪评价,实现学生的动态思政考评与分析。学校、课程教师和企业相互联动:一是学校构建顶层制度,对企业和教师进行培训、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与考核;二是思政课程教师与企业向学校反馈思政育人成果;三是企业向学校表达人才需求。保障学校、教师与企业对于思政育人目标具有连贯性(见图1)。

第二,“学生德育考核档案”是校、企、师考核学生德育素质、职业素养的渠道,是学生从入学到顶岗实习全过程中思政育人效果考核记录。其中,学校团学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基础德育行为进行管理和考核;通识课与专业教师对学生课程思政素质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考核;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进行考核。集合“三方”考核结果的“学生德育考核档案”可以明晰学生思政育人效果与存在的问题,指导高职院校及时调整思政教育培养方向、方式和策略,保障课程思政顺利开展。

“三教”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实施是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同时“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改革也面临了诸多挑战。因此,高职院校要融合时代发展、贴合行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从教师、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与评价机制入手,构建“五三”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增加思政育人工作的科学性、融合性和创新性。使高职思政教育在“三教”改革中发挥指引作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教育实践途径,为增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高水平院校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茂庆.基于“工匠精神”的建筑模拟创意构思的教学应用探究[J].职业技术,2020(4):38-43.

[2]顾美娟.高职院校课程育人的内涵及实践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114-116.

[3]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6):62-67.

[4]秦华伟,陈光.“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三教”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35-38.

[5]王德炎,谢今.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12):11-15+21.

[6]王荟.“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探析[J].新西部,2019(26):159-160.

[7]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33-135.

[8]杨筱.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9(126):126-127.

[9]尹颜丽.对接BIM国际标准的高职装配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2021(2):45-49.

[10]周香,闫文平,毕俊召,等.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风景名胜,2018(11):109.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