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作品本土化演奏风格教学研究
2021-11-17詹呈智
詹呈智
摘要:中国音乐家进行小提琴作品创作本土化尝试已有100年历程,中国小提琴作品已成为中国小提琴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在中国小提琴作品的教学中,面临很多困难,学生对演奏技术与演奏风格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本文将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两方面来阐述与探讨中国小提琴作品本土化演奏风格的教学。
关键词:中国小提琴作品 本土化 演奏风格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0-0081-03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西方乐器小提琴自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大量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从民乐改编曲到民族题材的二度创作以及结合中国本土元素的新创作品,大量中国本土小提琴作品的演出丰富了国人的音乐生活,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自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中国小提琴作品首次登上国际舞台后,中国本土风格的小提琴作品也越来越多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其魅力。在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中,每届比赛组委会都会确定一首中国当代小提琴新作品作为指定演奏曲目。所以演奏好中国本土小提琴作品将是中国小提琴演奏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在调式、节奏、和声、旋律句法、风格、审美上都有着很大不同,而小提琴演奏的教学体系基本沿袭西方的教材和教学思路,较偏向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的演奏能力训练,在演奏中国本土小提琴作品时往往就会在音准、节奏、音色、风格处理等方面遇到很大困难和不适应性。东方早报曾对第九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进行题为《中国作品困扰青年小提琴演奏者》的报道,其中评论到:“此次青年组中国作品演奏奖空缺,专家认为,中国新作品的演奏一直是困扰中国小提琴演奏者的一大问题,从小他们接触的大多是外国作品,对于中国作品感觉陌生,演绎起来信心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中国本土小提琴作品的演奏特征,特别是小提琴本土化演奏风格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小提琴本土化演奏風格的教学内容
小提琴本土化演奏风格的教学内容,主要为中国本土风格的作品与表现本土风格的演奏技术训练。
(一)小提琴本土化作品的基本特征
小提琴作为西方乐器,其创作的本土化一直是中国音乐家们努力的目标,其创作的作品风格也是丰富多彩,呈现多样化景象。
1.小提琴本土化作品的时代风格
从小提琴作品本创作土化的历程,也是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缩影。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呈现出当时的时代特征。以上海音乐学院丁芷诺教授主编的《中国小提琴作品百年经典(1919-2019)》为例,此书是中国小提琴作品百年的缩影,其精选的101首中国本土小提琴作品被划分为六个时期,分作六卷(协奏曲单独收录在第七卷)。第一卷(1919-1949)主要收录了马思聪等留学海外作曲家的作品,其中马思聪也是小提琴家,其作品大都以西洋创作手法结合中国本土民歌素材,并充分发挥了小提琴本身的特性。作品的整体基调充满着“苦难、思念”的情绪,如李四光《行路难》、马思聪的《思乡曲》。表达出新中国成立前作曲家忧国忧民、思念故乡的情怀。第二卷(1950-1957)主要收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作品,其大多数采用民歌或古曲的曲调进行创作,呈现出春意盎然的面貌,表达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如茅沅的《新春乐》、马耀先与李中汉的《新疆之春》等。第三卷(1958-1965)收录的作品内容大都以表现中国发展成就、抒发民族情怀与赞美劳动人民的思想为主,可以看出受当时“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理念的影响。如王希立、陈燮阳的《山区公路通车了》、张靖平的《庆丰收》等。第四卷(1966-1976)主要是文革时期的作品,作曲家和演奏家合作创作了一大批以歌曲为创作素材的作品,以较高的艺术手法表现小提琴技巧特性,代表作品有陈钢与潘寅林合作的《阳光照耀着特什库尔干》等。第五卷(1977-1990)收录的作品,反映出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作曲家的创作观念开始革新,创作题材也更加多样化。第六卷(1991-2015)收录的作品展现出当代中国作曲家用现代作曲技法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可以看出,随着中国历史与文化思潮的发展,每个时期中国本土小提琴作品的表现内容与思想内涵都有其时代特点,呈现出特定的演奏风格。
2.小提琴本土化作品的地域风格
中国国土辽阔,民族艺术多样化,不同区域的音乐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作曲家从中国各区域音乐风格中获取灵感,创作了一大批展现出各地风格精彩纷呈的小提琴作品。如:根据华北地区音乐风格创作,如《新春乐》、沙汉昆《牧歌》,根据东北地区音乐风格创作,如汪立三《抒情曲》、王德文《东北花鼓》、周龙《太平鼓》等。
3.小提琴本土化作品的创作来源
从中国小提琴作品创作来源的本土元素看,主要运用了中国民歌、戏曲、民乐等音乐风格元素。
民歌是地方音乐最广泛的音乐艺术形式,也是中国小提琴音乐风格本土化的艺术源泉。很大一部分都取材自各地民歌音调,如《内蒙组曲》借用了蒙古民歌音乐素材,《摇篮曲》采用了广东海丰县民歌等等。
中国戏曲音乐也为小提琴本土作品创作带来很多借鉴因素,根据戏曲改编的小提琴作品有:《仇恨怒火燃胸怀》(根据样板戏《白毛女》改编)、《喜见光明》(运用粤剧唱腔的乙反调)、《梁山伯与祝英台》(借鉴了浙江越剧曲调)等等。
小提琴对本土民族器乐的模仿与创新是小提琴演奏家与作曲家乐于尝试的方式。改编自民乐的小提琴作品有:《喜相逢》(改编自笛子独奏曲)、《渔舟唱晚》(古筝曲)、《十面埋伏》(琵琶曲)、《苗岭的早晨》(口笛曲)、《广陵散》(古琴曲)等等。这些作品吸取与借鉴了民乐的演奏技巧,同时充分展示了小提琴的乐器性能。
除了以上几种艺术形式,音乐家们还从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艺术中寻找灵感。受本土其它艺术形式影响的作品有:《说书人》(以江苏评弹音乐为素材创作)、《宋词二首》(受文学启发创作)等。
4.小提琴本土化作品的演奏形式
中国小提琴作品从形式上看,大多为独奏曲,一般为小品或套曲类型,还有一些为无伴奏作品、单乐章或多乐章的协奏曲、齐奏与重奏作品。除协奏曲外,大部分作品为钢琴伴奏形式。作品大多数为“标题音乐”,演奏者与听众能从乐曲标题领会作品内涵与意境。
5.小提琴本土化作品对民族乐器与戏曲唱腔风格的借鉴
用小提琴表现本土音乐风格,必然会借鉴民族乐器与戏曲唱腔等音乐形式的演奏(演唱)技法与表现效果,扩充并丰富了乐器自身表现的手段与效果。在一些演奏技巧方面,如音色、音腔处理、装饰音、颤音、滑音等,中国与西方音乐的演奏风格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需要演奏者对本土音乐的技法与效果相当熟悉、熟练,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本土音乐的风味。
(二)小提琴本土化风格的技术训练
当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小提琴演奏家与作曲家开始广泛参与到小提琴本土化演奏技术与音乐风格的研究中,涌现了一大批相关研究成果与音乐作品。但小提琴本土化音乐风格的练习材料,除了大量创作的音乐作品本身,还比较缺乏相对应的音阶、练习曲等教程。
目前已出版的本土化小提琴教程有:韩里的《小提琴练习曲》(以中国民间音乐为素材)、刘昭的《小提琴五声音阶练习体系》(1998年出版),张强的《中国音调小提琴练习曲42首》(2012出版)等。在一些小提琴启蒙教程中,也有不同难易程度的中国作品被收录其中,对中国的学琴者接触并热爱演奏中国小提琴音乐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与西方经典的音阶与练习曲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教学教材与体系。而使用西方经典音阶与练习曲集等教程,演奏者明显感觉所学技术能力无法支撑中国本土风格作品的演奏,或演奏中缺乏中国音乐独有的韵味。所以,编写本土音乐风格相关的技术训练教程是广大中国音乐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二、小提琴本土化演奏风格的教学方式
(一)了解小提琴本土化作品发展的历程
了解中国本土小提琴作品的发展,对理解作品的时代特色,充分演绎出作品的内涵,具有重要作用。在学习一首中国小提琴作品前,首先要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对作品的思想内涵有大致的认识。如江文也的《颂春》,从乐曲标题可知是对即将到来的春天的赞颂和对未来的乐观向往。在学习这首作品时,如果分析其创作背景,得知此曲作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作品,就能体会出作曲家是借“颂春”而“颂国”,表现对新中国新气象的赞美与期盼之情。有了这样的理解,再经过音乐上的处理,演奏出来的思想内涵就会上升一个档次。
(二)接触各地民族音乐,分析其音乐形态与风格特点
中国国土广阔,民族众多,各个地域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了解各地民族音乐,分析其音乐形态与风格特点。对演奏表现其音乐风格的小提琴作品有着借鉴意义。
在演奏江南地方风格音乐时要注意旋律的“连绵不绝”,乐句的连接要演奏得非常连贯,特别要注重音头与音腔的处理方式,表现出江南音乐的悠扬缠绵的韵味。如演奏《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爱情主题时,刻画祝英台音乐主题的滑音要处理得慢些,使前后两音通过滑音紧密连接,要滑出韵味,展现出江南女子的妩媚可人形象。
在演奏新疆风格音乐时要注意其特殊的音阶调式、复合拍子与节奏型。如《阳光照耀着塔身库尔干》中,主题开始处要注意降A-B增二度音程的音准并强调增二度音程连接,节拍上7/8拍可以處理成3+4或3+2+2的七拍子感觉,在拍号频繁转换时也能做到精准把握节奏律动,情绪上也要展现出新疆民族载歌载舞的性格特征。
(三)熟悉中国多种艺术形式
中国本土音乐艺术形式多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熟悉中国各类艺术形式,如民歌、戏曲、说唱、曲牌、器乐等艺术形式,特别是中国特有的声腔化风格特点,对音乐处理与演奏风格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四)研究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作技法
在演奏一首中国小提琴作品前,首先分析其创作特点,研究其创作技法,从曲式(是奏鸣曲式、三部曲式,还是中国的多段体式结构或其它?)、旋律(直接移植本土音乐旋律还是融入本土音乐元素特征?)、调式调性(是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什么调性或是无调性?)、和声复调(是单声部还是多声部思维创作?)、节拍与节奏(是单拍子还是复合拍号?节奏律动的特点是传统的板眼还是带弱起拍?)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作品的创作特点,对作品的音乐艺术效果进行设计,如曲式结构中主题呈示、发展与高潮等段落的音乐处理、音准与节奏的把握、指法弓法音色的调整等,最终达到作品演奏风格与小提琴乐器性能的完美融合。
(五)学习民族乐器演奏与声乐唱腔技法
学习中国本土民族乐器演奏与声乐唱腔技法是表现中国本土音乐风格最有效的方法,这样对于音乐风格的把握与演奏技法的运用有着最直观的理解。如通过了解与学习民族器乐演奏技法,就能体会到演奏中国风格音乐时不能照搬西方音乐作品的演奏方法与审美趣味。演奏西方音乐普遍强调声音的饱满与均衡、和声色彩的变换,音乐审美偏向音乐个性的对比与戏剧冲突性。而中国音乐风格偏向对音腔的情绪变化、单旋律线条的发展、对“人-景-情”等关系的意境表达。在演奏中国音乐风格作品时通过调整演奏技术,如右手运弓的力度与音色控制、左手揉弦与滑音的运用等,表现出本土音乐独特的魅力。丁芷诺教授在谈到学习中国作品时说过“学民族乐器是一条路子,学习民歌戏曲也是一条路子”,同时还强调,应当多下功夫钻研,并提高音乐修养。
总之,在小提琴本土化作品教学中,风格的把握是最为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环。丁芷诺教授经常说到:“现在年青一代对民族化的作品感觉是很生疏的,我建议在研究生科目中开设‘小提琴民族化的选修课,现在的学生学习环境不同了,他们不可能再学二胡,但既然有‘巴洛克音乐的选修课,也应该有中国音乐的演奏手法学习,以这样的方式可以传承下去”。同时中国小提琴学派的发展,也需要沿着“以理论研究为保障、以中国作品为基础、以演奏技法为呈现、以专业教学为保障”的道路前行。所以,广大中国小提琴教育者要在提升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热爱和学习中国小提琴作品,用小提琴这件西洋乐器为传播中国本土优秀文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德文.东北花鼓[J].乐府新声,1986(04).
[2]李开祥,李倩.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技法研究[J].四川戏剧,2016(10).
[3]韩里.民族文化与演奏者的成就——弦乐艺术的根基之一[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03).
[4]杨宝智.关于我国弦乐艺术的民族特点问题——与章彦、林耀基、丁芷诺、刘育熙交谈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02).
[5]殷楠.中国小提琴学派构建的思考与展望[J].当代音乐,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