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法国钢琴学派”的发展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2021-11-17郝思震
郝思震
摘要:从钢琴学派演变的历史角度出发,法国钢琴学派的演变无疑是钢琴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法国钢琴学派的发展开始,延伸到代表人物,推及整个法国音乐,探索法国钢琴学派如何逐渐摆脱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在国际形势紧张的局面下不断完善自我,创造属于它独特的魅力和独特的辉煌。
关键词:法国钢琴学派 20世纪 演奏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0-0029-03
一、“法国钢琴学派”的发展背景
1900年以后,法国的钢琴学派聚集于巴黎音乐学院以及其周边地区,在各种各样的法国流派中,一直在探寻着自我发展的道路,其结构上与之前的古典主义或者是之后的浪漫主义之间都保持着很强的联系,并能够始终处于钢琴演奏艺术的领先位置。
法国钢琴学派的代表们将钢琴的音符旋律与法国浪漫气息融合,不像其他一些国家的音乐那般严肃而难以让人理解。对于乐曲的演奏处理以及乐曲整体结构的把握上,法国钢琴学派都可以说是走在世界最前列,这或许是这个国家特有的浪漫文化气质所造就的。
法国钢琴学派的特点是十分突出的,其音乐轻巧、灵活,骨子里就透露出似法国女人那般骨子里的优雅。他们十分重视音乐中的分寸感,对于演奏精细上的要求也非常高。在接受刻板技巧训练的同时,音乐家们会将法国特有的风格也融入其中,以最终演奏出透彻、干爽的音乐类型。这样一来,对于技巧就提高了要求,演奏家们每天都会花上大量时间去探求演奏的秘诀与技巧,钢琴在他们手中仿佛重获了不一样的生命力,形成了法国钢琴学派的动人魔力,笔者想这也是法国钢琴学派之所以能够长期流传于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世界大战之后,“法国钢琴学派”开始走下坡路。虽然,国家通过各种新型宣传模式发力宣扬,但其辉煌仍然是一去不复返,且衰落无可避免。在1950到1960年左右,“玛格丽特·隆-雅克·蒂博比赛”举办了很多场,其中获得一等奖的人大多是来自苏联的选手,比如有伊戈尔·扎可夫、维克多·爱瑞斯库、尤金·马里宁、迪米特里·巴什基洛夫、伊丽莎白·莱昂斯卡娅、迪米特里·阿列克塞耶夫等等,这些人的想法可以说贯穿于法國钢琴音乐学派的始终。
1955年至1985年期间,法国钢琴家在国际钢琴乐坛中获得的成就可以说是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苏联和美国除外)。那么,对于法国这样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辉煌的成就,无疑反映了音乐学院并没有像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在二战后消失。1955年后出生的法国钢琴家尼古拉斯·安吉利奇、菲利普·比安科尼、弗兰克·布拉利、劳伦特·卡巴索、菲利普·卡萨德、梅里桑德·乔沃、克莱尔·德塞特,他们有一些引人入胜、与众不同的演奏。艾尔·德塞特、赫恩·格里莫德、弗朗索瓦·弗雷奇·盖伊、玛丽·乔斯菲·裘德、让·马克·路易萨达和罗杰·穆拉罗,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些钢琴家将改变我们对法国钢琴演奏的理解,就像21世纪上半叶,里斯勒、科尔托、拉扎尔·利维、塞尔瓦、奈特和齐亚皮那样。
在1950到1960年,这短短的几十年间,巴黎音乐学院便成为了大多数法国钢琴演奏家们的“根据地”,他们在这里学习,接受别人的指导。当时的学员有:埃里克·海德谢克和米歇尔·伯格纳在意大利曾与威廉·肯普夫学习;玛丽-弗朗索瓦·布奎特曾在奥地利与布伦德尔学习;俄罗斯裔钢琴家皮埃尔·科斯塔诺夫曾经教过安德烈·克鲁斯特钢琴学习;伊夫林·克劳切在瑞士随埃德温·费舍尔学习过;玛丽蕾娜·多斯在奥地利随保罗·巴杜拉-斯科达学习;多米尼克·墨赫莱在瑞士与路易斯·希尔特布兰特学习;莱雷斯·迪索和莫尼克·杜菲尔在德国与俄罗斯裔钢琴家弗拉季米尔·赫博斯基学习;美国钢琴家尤利乌斯·卡钦曾经教过帕斯卡·罗惹等。
战争结束之后,最为著名的两位钢琴演奏家分别为:多米尼克·墨赫莱以及皮埃尔·桑刚,这两位不仅仅是在钢琴演奏中有突出成就,在生物学与钢琴,以及钢琴教学与钢琴演奏法之间他们都进行了总结与梳理,迅速推动了法国钢琴演奏事业的蓬勃发展。
那个时期的巴黎,有许多作曲家深入探讨了一些姿势在钢琴演奏中的必要性,但是最后的效果却纷纷表现得不理想,最终得出结论是其不符合法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法国钢琴学派”转向从外国引进先进教学技术的道路上。
当时的巴黎音乐学院院长以及作曲家Mark提出,要建立许多不同的部门与系,能够促进钢琴事业的发展,能够更快的建立出有巴黎风格的钢琴音乐类型。与此同时,他强调要因人而异的规划课程,根据不同学生的各自条件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因为他惊讶的发现其学院钢琴学生的演奏水平无故提高了许多,但是他们的年纪也比之前的学生大了不少。除此之外,Mark校长还鼓励众多学生与老师能够走出国门,多看看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钢琴事业发展经验。总而言之,可以说Mark对法国钢琴流派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0年之后,Mark院长从国外聘请了众多外教进入学校,对学生进行教授与指导,尤其是引进了别国的交响管弦乐队。当时的巴黎国家歌剧院院长是美国人James,还有一位生活在法国的美国人Walliam也想要通过他组建并训练合唱团,目的是能够复兴大家对于Baroque音乐的兴趣,自此以后的法国音乐中注入了不少世界音乐的活力。
虽然,种种原因改变了法国钢琴音乐的整体风格特色,也渐渐丢失其本民族的声音与风格。不过,这种能够发掘自我的内在气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国钢琴学派的发展与变迁。同时在这个基础之上,外国音乐也在法国音乐之中逐渐找到了地位与价值。
二、“法国钢琴学派”的音乐特点
20世纪“法国钢琴学派”聚集于巴黎音乐学院以及其周边地区,在各种各样的法国流派中,一直在探寻自我发展的道路。在对于乐曲的演奏处理、整体结构的把握上,法国钢琴学派都可以说是走在世界最前列的,这或许是法国特有的浪漫文化气质所造就的。其音乐的轻巧、灵活,以及骨子里就透露出的优雅,体现了他们对于音乐的要求非常之高,非常之精细。
由于受到长期以来深厚的艺术氛围影响,这一时期的“法国钢琴学派”提倡文雅而拘谨的风格,以巴黎音乐学院为中心的音乐学校,钢琴教育在形式上接近浪漫主义之前的法国音乐传统,一直处于发展的前列。他们提倡的演奏对音色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对音乐的表现方式保持着贵族态度。其中,敏锐的节奏感和细腻的表达取代了传统的节奏感,具有迅速表达情感的特点,并将其深深植根于学校的品格之中,始终追求一种清晰的表达方式,以最小的音乐起伏表达最强烈的激情,以崇高、宏伟、对称、优雅的特点,充分体现法国的优雅和品位,同时,印象的瞬间交替也是直观而令人兴奋的所在。
三、“法国钢琴学派”的演奏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钢琴自成一派的演奏模式发生惊人的转变。传统法国钢琴学派似珍珠般的颗粒感演奏技巧几乎绝迹,这一时期的法国新生代钢琴家再无一人使用昔日的技巧演奏。但随后出现了不少对法国钢琴教学法进行改革的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玛格丽特·朗,其改革内容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在同期无人能及。
1906年玛格丽特·朗开始在法国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她曾经形容法国音乐学院为“清晰、精確、精致”。教学思想遵循传统的同时又融入创新,他们最关注的是优雅和适度,而不是力量。这明显受到了德彪西、拉威尔等法国作曲家的影响,也受到法国当代音乐和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响,对于“法国钢琴学派”而言,其首先关注的是平衡感和比例感,但在力量和内在情感的深度上也从不模棱两可。
(一)“法国钢琴学派”对于演奏出来的声音十分敏感
他们始终对法国音乐保持着无限热忱,那种对于节奏节拍的灵敏程度,以及他们对于音乐的不懈追求令人瞠目结舌。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更加简洁明快又清晰的音乐语言去表达心中的情绪,并且这种表达不是放纵的,而是十分控制的。法国钢琴演奏家崇尚优雅、自然、高贵,常常用极小的音乐语言来表达最强硬的激情。
(二)“法国钢琴学派”对演奏有极高的要求
他们希望每一个音都有自我存在价值。他们更喜欢泛音效果,通过延迟钢琴演奏使钢琴获得新的活力。他们演奏灵活,声音浅,速度快,对声音现象的使用完全是静态的,不包括任何过度直接或甚至强烈的表达。特别是他们关注的是由旋律细胞组合而成的一种新颖的激励语言,旋律表达更能体现出散文般的特点。在法国钢琴音乐中,音乐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在有限之余有一种清晰的平衡感,从强到弱,形成了以尺度划分为基础的微观世界。男中音歌手皮埃尔·伯纳克曾写道:“在法国艺术歌曲中,歌手和钢琴家必须能够将精确的风格与抒情性结合起来。”法国作曲家不必感情用事,从不强调或讨厌夸张的音乐表演。
(三)“法国钢琴学派”非常重视严格的手指调节
“法国钢琴学派”气质严谨,作风纯正,他们非常重视严格的手指调节。他们的性能特点是干净的触摸键和音色,与手臂和肩膀相比,演奏者的手指和手腕更需要技巧。这些演奏家每天都要投入一定的时间进行技能培训,主张演奏准确,并使声音清晰、柔和。他们强调钢琴在手的控制下发出丰富而明亮的音色;强调音色的纯净、优美、手指接触的灵巧性;强调从句要清晰、恰当,色彩要层次分明,以此产生直接的、移动的力量。
(四)“法国钢琴学派”有其自身的美学思想基础
“法国钢琴学派”有其自身的美学思想基础——善于接受外来因素,他们坚持和声传统和调音传统,防止自己被各种潮流所吞没;同时他们注重音乐内涵的表达,对作品有透彻的诠释,对作品强度的微妙处理尤为敏感,对复调和多节奏的微妙处理具有逻辑性,使音乐具有机智、流畅、甜美、高贵和情感。
(五)“法国钢琴学派”注重音乐的内涵
“法国钢琴学派”注重音乐的内涵,对作品的诠释是透彻的、多才多艺的。他们对作品强度的微妙处理尤其敏感。节奏的微妙处理和复杂的节奏是合乎逻辑的,使音乐诙谐、流畅、甜美、高贵,含蓄,他们追求绘画上的印象主义和文学上的象征主义。
(六)“法国钢琴学派”注重音乐的理论知识
玛格丽特·朗在《钢琴小技巧》》中写道:“音乐理论是以‘千万把钥匙对应千万个不同的锁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让初学者掌握如此繁复的知识无疑是在为难和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但如果有人能带领着他们,顺势每次往他们手中递一把合适的‘钥匙,一扇接一扇地打开紧锁的大门,这样就可轻松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去探索这片神秘的领域。”钢琴教学应涵盖理论知识和听音训练,这样演奏者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弹奏乐曲的内涵。
四、结语
20世纪“法国钢琴学派”一直在探寻自我发展的道路。在对于乐曲的演奏处理、整体结构的把握上,法国钢琴学派都可以说是走在世界最前列,这或许是法国特有的浪漫文化气质所造就的。其音乐的轻巧、灵活,以及骨子里就透露出的优雅,体现了他们对于音乐的要求非常之高,非常之精细。
“法国钢琴学派”始终致力于法国钢琴音乐作品的传播,善于表达情感,他们非常重视对作品本身的全面分析和研究。钢琴所展现的性能和容量通常是有限的,然而它们却是温柔、有意义和精致的;其演奏的色调自由、大胆、富有想象力,通常力求在多声调效果的表现上清晰、热情,并且总是用明快的乐观主义表现生活中的矛盾。
在法国传播钢琴演奏的这一批音乐家,着重于挖掘法国自身的音乐特色,注重于乐曲的理论研究,这一点与日耳曼民族的气质很相似。除此之外,他们对于演奏的触键、音量、音色变化的控制都十分严格,这些为华丽、优雅、永恒流传的法国钢琴音乐流派塑造了基础。在悠久的音乐长河中,法国音乐犹如一面高高的旗帜,其内在的积极向上、奔放明朗的气质,一直影响着世世代代的钢琴演奏者,向法国钢琴学派学习的不仅仅是演奏技巧,更是那一份坚持本心的准则。
参考文献:
[1][法]玛格丽特·朗著.钢琴技巧练习[M].顾连理,邝美球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朱敬文.试析20世纪法国钢琴学派的历史发展及现状[J].当代音乐,2015(13):64-66.
[3]约翰·埃利斯,张凯,高宏.《钢琴小技巧》——被遗忘的法国学派[J].钢琴艺术,2017(01):20-27.
[4]郑兴三.20世纪世界钢琴学派的比较研究[J].音乐研究,1996(03):83-92.
[5]张浩.西方钢琴学派对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8(12):19,21.
[6]丁亮.20世纪世界钢琴学派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9(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