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间皮影的视觉艺术
2021-11-17安欣蕊
安欣蕊
摘要: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从水平横向的皮影自身构成特色发展还是从纵向皮影的历史渊源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以冀东皮影为例,对皮影的视觉艺术研究分别从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这两大构成角度着手,对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进行分析与阐述,讲述其视觉艺术特色的起源与发展经历,分析冀东皮影的独到之处以及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冀东皮影 民间艺术 视觉艺术 程式化 五行色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0-0019-04
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种类民间艺术的集合,民间美术、音乐、文学、表演等众多形式的艺术纷纷被融入其中,是一门综合性传统民间戏曲形式。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民间习俗的差异大,影戏被称为“灯影戏”“影戏人”的同时又有“皮猴戏”“皮娃娃戏”等诸多称谓。但归根结底,都是以牛皮、驴皮等皮革材料制作而成的,按照不同的造型做成的轮廓形象,在光线的照射下进行演戏。“皮影”这个词语,在我国传统文化里面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作为道具的皮影,另一个则是指皮影戏。这样双重的构成方式使它的皮影道具具有平面的艺术特征,而皮影戏的演唱与唱腔又具有戏剧的表现风格,这样的综合性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美工艺品。“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这是宋代释惠明在《手影戏》中对皮影的描写,皮影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时至今日其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及人文精神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冀东皮影的产生与发展
谈论皮影戏的起源可谓历史悠久,其演变时间可谓漫长。在中国,皮影戏是受到诸多艺术形式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民间剪纸、汉唐傀儡表演、古代镂皮雕饰等等都能在皮影中找寻到属于它们的痕迹。虽然谈及皮影戏的起源说法众多,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发生的过程实质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每一次实践到认识的过程都是理性与感性思维碰撞的过程。追溯历史起源上对于皮影戏的记载最先在汉代出现,据传是汉武帝因为思念死去的夫人故而请道士招魂的故事。艺术来自于社会,最终还要回归社会,因此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孤立静止的现象,皮影戏正是这样紧紧的围绕着民俗而衍生出来的一种乡土艺术。影戏的流传区域相当广泛,甚至中国很多地方戏都来自皮影戏。除了国内,皮影戏还陆续传播到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而皮影表演中用到的幕布及投影原理,对电影出现也起到了先导作用,因此影戏又被西方称为“有声电影的鼻祖”。四川大学的江玉祥教授按照影戏的亲疏关系将其分为七大影系,而河北师范大学魏力群教授则将影戏按照造型和地区分为三路。不论是七系还是三路都没有什么问题,本文既要研究皮影戏的视觉艺术特色则重点遵循了魏力群教授的三路影系分法,重点讲述的是北方皮影的代表即本文提到的冀东皮影。北方皮影影响地区甚为广阔,其中包括了冀东、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北方皮影活动的中心就聚集在冀东。冀东皮影作为中国皮影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经过元、明两代的传承与发展。真正有资料记载的冀东皮影是明万历乙卯年抄录的《薄命图》影卷,现藏于河北省唐山市唐山博物馆。河北简称“冀”,皮影因产于河北东部而命名,其中又以昌黎最盛所以又可以称之为“昌黎皮影”此外还有“冀东影”“老奤儿影”等诸多称谓。活跃在冀东一带、滦河两岸的皮影戏,尽管在不同的时期流行不一样的称谓,但是就其文学剧本、美术造型、表演形式和伴奏乐器来说都是相同的。今天我们站在燕赵文化的视角下,概括的谈论这一带的皮影,还是当属“冀东皮影”的称谓更为妥帖恰当。在我国文艺百花园中提到冀东皮影,它与评剧、乐亭大鼓合称“冀东( 或唐山) 文艺三枝花”。
许多人谈到滦州影戏误以为是黄素志所创,并言此前滦州没有影戏流传,其说法便是忽视了金代中原影戏被掳到北方的这一历史。《滦州志》中言到:“明朝万历年间,滦州安各庄有一个读书人名叫黄素志,不满意‘古典大影唱腔单调、乐器简单、雕刻粗陋、色泽暗淡等缺点,决心着手改革”。事实上,影戏在中原形成之后,当属都城汴京最为繁盛,“靖康之乱”金兵攻陷汴京之后,影戏艺人被迫四处流散,北方影戏风格就是由金兵入侵中原时掳走的艺人所创。由于金、元时期此地已经有了影戏的存在,所以明代秀才黄素志的所作所为并非影戏之始,而是使其家乡的影戏在东北得到传播,并逐渐与东北当地原有的影戏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风格。清代初期,许多新兴地方戏曲衍变派生而出,诸腔杂陈,冀东影戏也得到迅速发展。当时清政府的权贵爱好影戏,因此许多官府都撘有戏台,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清宫戏中后妃们的住所也有戏台出现。
许许多多的学者和作家也曾经为影戏编写剧本,使影戏的内容更加丰富、影戏的唱词也是诗文并重、雅俗共赏。我国的皮影戏源远流长,这就充分体现了其特有的艺术吸引力。但是作为民间艺术形态的皮影戏,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不仅没有被炮火泯灭,还能作为抗战队伍中宣传思想、教育群众的武器,这一点则是十分罕见的。1952年,原籍昌黎的著名演员高荣杰带皮影社由沈阳来到家乡演出,由于高荣杰的表演演技超群、且有“皮影界梅兰芳”的美称,很受观众欢迎。解放以后,唐山皮影在原有传统艺术的改革创新方面有了全新的面貌。近20年来,冀东皮影戏演出团先后到美、法、日等多国多地进行演出,几乎每场演出都是掌声雷动、座无虚席,广受海外友人的青睐。
二、冀东皮影的构成艺术分析
(一)皮影人物及场景構成特色分析
皮影通过材料、制作和表演方式,表现出自已特有的艺术特征。中国皮影现存于世最早的影偶是明代的皮影,明代影偶的特点是写实,当时皮影还没有受到戏剧的影响划分生旦净丑等不同的角色。全国的皮影戏造型几乎可以用明代作为风格的分水岭,明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各地皮影戏。与全国的众多影戏一样,冀东皮影的人物造型不是随性变化的反之都是有本可依的,往往是“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的程式化特点。程式化是中国众多民间艺术造型的一个总的特点,像剪纸中的图案、脸谱的颜色、少数民族服装的印花布等等都具有这样特点。皮影戏中的人物造型也遵从了这一点,正是因为这样才能让观众在皮影人偶面部表情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分辨其善恶。在这一点上皮影与戏剧脸谱中的颜色规律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各路皮影戏中的人物造型虽然各具特色,但是从平面构成角度的点、线、面上来分析,则是侧面的曲线来表现人物形象占据了主导地位。“有的地方忠良者五分脸显影、奸者以七分显影、少量專用脸以正面显影”这便要求雕刻工匠在进行雕刻制作时抓住最能凸显人物性格形象特色的面部来进行适当地夸张、区分显影比例等手法进行处理。这样的处理既要求能足够充分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形象褒贬、人物的年龄甚至人物的身份等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雕刻者往往采用阴刻和阳刻、空与实相结合等等手法加以区分。例如在展现像老旦这样年纪较大的妇女角色时,往往是用阴刻,但也会出现在阳刻的空脸型上增加面纹来强调人物的年龄特征。除了人物面部线条的疏密的区别,在人物的服装处理上也是有意识地进行区分,例如贫苦人家身饰一般颜色单调、贵夫人的服装则凤纹灿烂。所以,除了人物面部的区别,人物身上所穿戴的服饰也同样是人物身份的象征符号,上述种种都传达出相关人物信息,所以在表演时人物粉墨登场的片刻间观众就能依据其程式化的特点认人物的善恶、身份、年龄等信息。
不同地区,由于受到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影响,皮影的特色亦是各有千秋。比如甘肃陇东环县皮影,男子的身量魁梧高大,女子则是秀气而清丽,人物形象对比清晰、明显;河南豫北皮影则是头茬采用绘雕结合的方式,五官以刻制为主,其余为绘制,鼻部扁圆,低额头,影人形象近现实中人;冀东皮影则是造型简练、夸张、结构严谨。特别是在刻画男性与女性的角色时,用写意的通天鼻勾勒了前额到鼻尖的外形,近乎完全圆形的眉毛与眼睛让冀东皮影的脸部更具有整体感,嘴巴则是用一截短短的红线进行极为简练的刻画。
在造型上唐山皮影涵盖了如下几个特征:一是造型角色丰富,涵盖了社会各阶层的芸芸众生。一个完整的影戏箱中,往往身段只有几十件,而头茬要有几百件,头茬就是皮影的头部,大的影箱头茬数量甚至上千件,不同的角色是可以共用身段进行演出的。因而,皮影造型中最重要的是头部造型,而影偶头部程式化的特征则非常明显,冀东皮影也不例外,皮影造型的丰富主要体现在头部。冀东皮影中各类角色、各种行当非常齐全。这里尤其要讲到的是妖,冀东皮影中妖怪的形态各异、精彩纷呈,蛙精、鱼精、虾精、蛇精等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有的直接以动物的形象作为头部形象,有的头部直接顶着动物,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在此发挥的淋漓尽致;二是造型简练、夸张、结构严谨。特别是在刻画男性与女性的角色时,用写意的通天鼻勾勒了前额到鼻尖的外形,近乎于圆形的眉毛与眼睛让冀东皮影的脸部更具有整体感和识别度,嘴巴则是用一截短短的红线进行极为简练的刻画。脸部的造型简洁大气,演出效果极佳。三是许多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共性,民间艺术中的许多图案都有美好的寓意,皮影也不例外。冀东皮影图案中常见的有瓶中插如意、瓶中放三戟、五只蝙蝠和寿字分别取“平安如意”“平升三级”“五福捧寿”的吉祥美好之意,此外一些老生、老旦服饰上经常装饰有“寿”“福” 等图样……皮影除了影人,还有桌椅、骑兽、用具、山石、房子等配合演出的场景道具。这些道具在刻画上都是符合中国美术中散点透视原理的。比如桌椅的绘制,我们从一个角度可以看见桌椅的四条腿。为了在平面上显出立体的感觉,除了通过色彩的渲染,有时候道具的刻制也会采用西方焦点透视的方法。
(二)民间美术的基本色彩观——五行色
色彩作为视觉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自始至终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文化寓意,在传统的民间艺术中更是作为异常强大的程式化特点的视觉符号存在。“五行色作为民间美术的基本色彩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哲学,五行为金、木、水、火、土,而五行色即五行对应的白、青、黑、赤、黄五种颜色,这个源远流长的本土色彩理论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色彩规律,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的设色创意与表现,更是对包括皮影艺术在内的民间美术色彩有着指导性的作用”。色彩对于人类认识事物和改造世界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人类审美观念的形成都和色彩有着解不开的关系。
五种颜色对皮影的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的,由于在灯油下蓝色和黑色分不开,故而被皮影艺人替换为绿色。事实上,淡淡的黄米色为雕刻材质皮革本身的颜色,白色则是皮革在雕刻中挖空部分透出的投射幕布的颜色,而皮影在制作勾画时所描画颜色也就只有黑、红和绿三色,如此的简练,却又不失丰富,类似于我国传统建筑的借景原理。皮影中人物、场景及车马等造型及颜色均采用五行色设色方法,用色奔放豪迈主体颜色鲜亮明快。
(三)表现及表演方法
冀东皮影的演出顺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8个步骤:搭台子——开台——打通儿——演员分工——演唱——影卷——操控——结束退场。
前面讲到皮影戏是傀儡戏的一种,因此它的演出方式与一般的戏剧有着本质的差别,演员主要是通过在幕后操纵影人来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和外形的特征,进而对故事情节进行讲述。所以皮影戏的戏台要求不单单要隐蔽演员还要求能清晰的显示影人以达到表现剧情的目的,所以搭好台子便是演出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影像投射的屏幕是一块白色的布,古时常常用纸张充当,现在多选用高档的绢,大约有一米高,两米多长。在白色的幕后一般放置供摆放道具用的桌椅。按照剧情发展有序的将道具摆放好,还有一些特效的道具,也要准备就位。皮影戏别名又叫做“灯影戏”,没有灯是肯定行不通的。古代用的是清油灯,现代则采用点灯照明,瓦数并没有特别的规定,灯光要从上射下来,为了能让光线在幕布上铺洒的更加均匀,表演艺人常常在灯上裹一层白绢。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就是皮影的特点。民间的皮影班,往往一人身兼数职。皮影戏演出之时,锣鼓齐鸣,各类角色依序上场,人影交错好不热闹,但是如果有观众掀开白布打眼一望,就会发现,其实只有一人在玩独角戏。有时如需表现两军对垒的大场面,则往往需要众多艺人一齐上场。在皮影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皮影艺人为了丰富皮影的表现力,增强人物刻画的效果和故事的生动性,创造了一系列操纵技巧。为了加强表演的视觉呈现效果,影戏表演者还发明了一些巧妙的操作技巧,如表现飞天入地、喷烟吐火、腾云驾雾、劈山倒海等等,加之灯光的照射与影戏人娴熟的操纵技巧,能给观影人带来极强的视觉效果。追溯皮影的早期渊源,与宗教的说唱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冀东皮影的唱法便是有传道讲经的僧人口中所演唱的“莲花落”演变而来。
三、文化传承现状及对当代视觉艺术的影响
冀东大地上的皮影,刻画技术高超,人物形象活泼生动,独具艺术魅力,在过去吸引了很多观众。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体的大跨步发展,皮影戏并没能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进行改革,许多剧目讲述的故事开始落入俗套,而且与新媒体的表现力相比,皮影戏的老式幕布原理更加相形见绌,这样的情况下皮影在新时代到来之际慢慢淡出了现代人们生活的圈子。
但是在中华大地流传了千百年的皮影戏其文化价值巨大,所以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开始着手发掘、保护、改良皮影戏。例如昌黎县文化局,组织影戏艺人用皮影的手法表现家喻户晓的十二生肖;唐山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的离退休职工更是将皮影戏与舞蹈结合形成了优秀的舞蹈作品《俏夕阳》,值得骄傲的是2006年《俏夕阳》节目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这让冀东皮影在新时代,以新形式进入全国观众的视野,流畅的表演和诙谐的故事内容更是广受好评。凡此种种既保留了皮影戏的独特形式,又丰富了皮影戏在新时代的内涵。
冀东皮影随着新时代文化活动的进行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以新的姿态回归到了大众的视野当中来。冀东皮影在新时代想要得到传承和发展必须在剧目上创新,在保留原来韵味的基础上,加入符合新时代的新鲜血液,使其更符合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单就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对故宫文创进行改良后所带来的巨大文化价值就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民族的文化想要被全世界认可和接受,还需要正确的传播途径和灵活的阐释方法,民族文化对于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座宝藏。而我们当代的设计师更是要利用好传统中华文化这张鲜亮的民族名片,发扬和阐释传统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著名作曲家冼星海曾说过“有了民歌的基础,才能有可能根据时代要求创作出新的东西来”,到了今天也是一样,只有应用好传统民族文化这个大宝库,才能根据新时代的艺术审美特色创作出更符合人们审美需要的艺术品。
四、结语
皮影戏从北宋款款走来,由最初的唱腔单一、造型潦草不成形发展到如今的各具地域特色,历经了无数的风雨磨难。冀东皮影更是北方皮影流派中独具艺术魅力和影响力的一朵奇葩,人物形象与佛教形象的独特关系和写意的通天鼻等特点都让它的识别性大大提升,五行色和中国传统美术散点透视原理的应用让它更加符合传统民间美术的特点。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电视、电脑、网络媒体的出现,冀东皮影淹没于此,同时我们也应站在另一个角度分析,冀东皮影完全可以借助这些新的传媒方式进行传播,使其更好的发展起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魏力群.三冀皮影[J].河北画报,2007(04):16-27.
[2]高永荣.河北省冀东昌黎皮影戏的传承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學,2014年.
[3]王艺湘,谢天.浅谈冀东皮影艺术中的“本土”视觉设计元素[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6(12):105-106.
[4]崔琳,宋一,吴迪,等.冀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山皮影的六个“少有”现象探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53-56.
[5]张蕾.佛教文化与冀东民间艺术皮影戏汇合之滥觞[J].社会科学论坛,2015(04):232-237.
[6]矫友田.图说皮影绝艺[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7:3-224.
[7]黄艳.中国皮影制作技法集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1-113.
[8]康保成.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1-315.
[9]闻婷.皮影戏[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2-159.
[10]魏力群.冀东皮影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20.
[11]潘嘉来,沈珉.中国传统皮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154.
[1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