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价值蕴含及实践路径探究

2021-11-17张式建侯明张兵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2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课程

张式建 侯明 张兵

[摘           要]  课程思政的概念相对宽泛,尚无统一定义。当前比较容易接受的观点是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即将思政元素穿插于非思政课程中,通过融盐入水、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非思政课程中进行的寓教于德的课堂教化活动。通过这种教化活动把思政元素传递给学习者,进而培养德艺双馨人才。达到这一目的现实路径有三个: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持续推进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优先建立“示范课程”参考体系。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价值蕴含;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2-0216-02

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是当下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需加快培养新型人才。于高校而言,此项任务艰巨而又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政治会议中指出:“高校思政工作事关其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全程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其重要性不容小觑。应加强对各种有效信息的提取和整合以提高课程思政作用效果,加快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创新改革,不断推进新旧体系的转变,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当下,高等院校多围绕教师、资源、课堂等方面积极对课程思政进行探索。以此为基础,本文在分析课程思政价值蕴含的基础上,对实践路径进行分析,以求为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一、课程思政的背景

课程思政起源于上海高等院校思政教学综合创新实践。为实现德艺双馨人才培养,上海高等院校于2014年始即在通用课中穿插“中国系列”课程元素,并邀著名教师、专家讲述中国发展及建设成果,于课堂学习中穿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课程思政即由此升华而来。[2]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党成立之初就比较重视革命队伍的思想工作。对有思想偏差的同志及时进行纠偏、矫正,保证队伍的纯洁性。建党以来,在大学生培养的体系中,思想熏陶和政治教育也一直作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树立了实事求是的总方针,曾就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做出过重要批示。要求把马列主义的学习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融入课程当中。20世纪9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中,中央多次发文要求加强学校德育培养。至21世纪,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不良影响,从中央至地方开始加大关注力度,强调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国家的思想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有益经验,慢慢地把单纯的思政课程进行扩展和升华,逐渐演变为现在所倡导的课程思政。

二、课程思政所蕴含的价值

有专家认为,课程思政并非多加一门课程,亦非增开一种活动,而是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改革各环节,实现“德艺双馨”人才培养。[3]

于此而言,课程思政并非学习一门新的课程,而应当为一个“浸润”的过程。此过程即是要在所有非思政课中穿插思政教育内容和精神的相关要素。

也有学者指出,“‘课程思政是指高等院校教师在传道授业过程中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引导以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变为自己精神层面的组织结构,从而提高其素质和相关能力,以此作为个体的一种能力和方法来作用和改造世界。”[4]

总之,课程思政就是在传统“思政课程”基础之上,不断进行扩展和升华而演变来的一种教育形式,二者并非独立也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都是“德育”系统立德树人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思政可以说既复杂又艰巨,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应当是长久不懈,反复总结和修正的结果。[5]要想更好地加快课程思政改革,实现育人目标,就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应当科学选择课程思政有效實施路径。[6]

(一)应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确保课程思政实施机制畅通、有效

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涉及面广,内容相对复杂,作为院校单位应当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实施和保障机制,以保证其实施效果。一是校领导应当勇担重任,建立首长负责制,并通过层层分工部署,将课程思政有效组织和实施。二是应当建立课程思政实施反馈机制,健全评价体系,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在教师内部形成借鉴有益经验的良好氛围,对创新性的课程思政实施办法予以重视,逐步建立完备的“奖惩机制”,适当在培训和职级评审方面予以体现。

(二)发挥教师的带头效应,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师人才队伍建设

教师是传道授业的领路人,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是教书育人的首要责任人。教师队伍是否牢固可靠,是高校课程思政能否“着眼打赢育人才”的关键所在。基于此,高校应当加强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首先,严格把控教师队伍招录机制,完善师风师德考察机制。考察时,适当融入心理测试和作风考察。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岗前“德育”方面的培训,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对培训结果进行存档。基于存档结果,对教师队伍进行及时的纠偏和有针对性的培养。最后,应当经常性组织教师队伍参加课程思政讲座,对有益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教师“德育”的本领和自觉意识。

(三)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优先建立“示范课程”参考体系

利用“示范课程”的“热传导”功能,由此及彼逐渐扩展。尤其是一些支撑性课程,课程体系相对比较成熟,任课教师从事时间相对较长,可以结合时政热点对本课程所涉及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整合。

“复杂机电系统的设计与实践”课程是面向车辆工程、工业工程、机械工程等核科学及技术工程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由实践与教学两个方面组成,应用项目式“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着眼全局的思维和工程运用能力。[7]

高明将高等数学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进行了初步探索。结合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特点以及互动教学优势提供了实际授课过程中的一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操作简单易行,教学效果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8]

赵仕宇等人以“机械制图与CAD”为例,在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渗透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上,借助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探讨了课程思政的课程考核形式和育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并取得了有益经验。[9]

通过“示范课程”,可以首先解决一批成熟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实施问题,再由点及面,向其他学科进行延伸,可以充分提炼支撑性课程中所包含的责任、文化、价值理念等思政元素。实现相似学科甚至差别较大的学科之间方式方法的参考以及课程元素整合。

四、结论

作为一个艰巨且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思政理念对高校而言,其对将来培养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对它的探索永无止境,必须进行不断的完善与补充。这就要求在不断积累原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本文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蕴含及实践路径进行探究。不断积累和修正、集思广益、聚沙成塔。学习永远没有止境,同样课程思政的建设也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3]吴丽娱.礼与中国古代社会(明清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60.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5]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 (3):64-69.

[6]敖祖輝,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3):128-132.

[7]蔡小春,刘英翠,顾希垚,等.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0):7-13.

[8]高明.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3):60-66.

[9]赵仕宇,郭丽霞,陈小梅.“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探究[J].机电技术,2019(2):103-105,120.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课程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