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计量”产业发展背景下校企研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2021-11-17曹松晓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2期
关键词:产学研计量协同

曹松晓

[摘           要]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传统计量产业正在全面往“智慧计量”快速转型,针对智慧计量背景下校企研协同育人问题,首先分析了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剖析了计量产业相关企业人才缺乏,同时计量专业学生就业难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从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和提升师资水平两方面的措施,对解决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    键   词]  校企研合作;协同育人;“智慧计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2-0174-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基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都在向智能化进行转型和升级,而计量作为一个与人们日常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基础领域,正在全面地向“智慧计量”快速转型。在这个過程中,计量产业相关企业亟须一大批既懂计量又熟悉人工智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相关高校和研究院所需要合适的产业基地供学生实践和实习,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提升学生的专业化水平。校企合作是大学内在发展逻辑和社会需求在协同发展中寻求共赢的过程[1]。在这样的背景下,校企研协同育人是同时解决企业和高校各自所面临问题的理想方式,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各自的优势,探索一种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真正协同育人的目的,是当前高校和企业的一个痛点,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二、产学研协同育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协同”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Heken在1971年提出,随后协同的理念被引入到了教育领域[2]。当前国外的校企研协同育人主要有四种模式:(1)日本的“产官学”[3]一体化培养模式:产官学合作通过企业人员交流、企业投资等方式,同时解决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问题,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需要政府通过制定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来达到更大的推动作用。(2)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该模式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去企业实习,实习阶段处于整个培养期的中间,这种“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形式上与“三明治”类似,是让学生在企业和学校交叉进行学习,以学校教学为辅、企业培训为主。(3)美国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它从社会的需求出发,确定能力培养目标。(4)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指学生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工作,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即一元在学校里进行理论教学,另一元在企业里实施技能训练,设有专业委员会制订教学计划,校企权责明确。这四种模式各有特点,相同点在于均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的协同作用,不同点在于主导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我国的协同育人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内对协同育人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国内学者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发现了制度和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并积极加以解决。

三、计量产业协同育人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校企研协同育人在其他领域,如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因为这些领域的人才需求庞大,学校的相关待就业的学生人数也较多,因此大量的企业通过产学研实习的方式,一方面解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就业实习的需求。但是在相对传统的计量相关产业,企业相对较少,学生人数也相对有限,同时受到行业发展水平和薪资待遇等影响,协同育人的大规模推广和落地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项目和学生学业之间的矛盾

计量企业,比如水表、燃气表生产公司,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且作为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利润本身就比较低,当协同育人没有产生足够的、满足企业预期的收益时,企业很难继续投入人力和物力;同时企业一般会把学生当成正常员工来看待,只会关心项目进度和结果,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是否能兼顾学业、是否能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等情况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关注,这样就使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下降。

(二)教师缺乏计量领域的应用经验

高校与企业对接的教师水平和素质,对于协同育人过程至关重要,而目前大部分的高校计量专业的教师偏年轻,在产业化应用方面的水平和经验都比较欠缺,无法很好地理解企业当下的痛点难点,不能很好地把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需求平衡,从而导致在与企业对接过程、学生培养过程中出现断层。

(三)协同育人体制缺乏保障

我国对于产学研协同育人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规范,尚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少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具有较强的偶然性和目的性,有的高校教师只是纯粹为了项目利润才和企业合作,而有的企业也只为了合作申报项目而和高校合作签约,项目申报完成后就不再合作,很多合作协议变成一张废纸。由于缺乏保障机制,产教融合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导致产教融合的成效大打折扣。

四、协同育人机制和举措探讨

针对上述存在的三点问题,并结合智慧计量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方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

(一)构建互利双赢平台,形成良性循环

高校的核心利益是培养优秀的学生和专业学科的长远发展,而企业的核心利益是效益和利润,因此如何共建一个互利共赢的平台,是产学研协同育人长远发展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

1.利益双赢

双赢的合作才能可持续发展。单方面的获利一定是不可持续的,这会直接导致协同育人的失败。所以,为保障协同育人平台能够持久运行,需要有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使双方都能通过协同育人获益,即企业能有稳定、可靠的人才输入来源,并解决企业现有的技术难题,从而提高企业效益,而高校有一个稳定的企业实习和训练平台,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的机会,进而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

2.沟通通畅

平台的良好运行需要建立良性的协调沟通机制。校企双方应该就平台搭建与项目合作展开协调,不断加强、加深相互沟通,以平台为基础,以项目为引领,构建互信的协调沟通机制。在协调沟通机制的建设中,双方应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并有专人负责,就平台运行和育人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进行及时沟通与反馈,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约束得力

有约束才有真正的活力。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是双方互惠、共赢的平台,双方需紧密合作,互相补充,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这就需要在平台运行中建立相互约束的机制,以使双方能够在平台的投入上实现真正合作,都能为对方创造价值,从而达成对方目标以及协同育人总目标。相互约束机制至少应包括行为约束、师资约束、资源投入约束、人员约束等,以保障协同育人平台的必要投入和有序运行。

(二)提升师资计量应用水平

目前有计量专业的相关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普遍存在“重理论重学术、轻实践轻技术”的现象,轻视教师计量专业产业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理论水平很高而实践能力缺乏。在产学研融合背景下,通过建设协同育人管理机制共同建设师资队伍,积极引进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构建不同行业领域、不同技术特长、不同学术背景的多元化师资队伍,为“智慧计量”人才培养提供师资支持。

1.“走出去”

可以通过企业研修、技术合作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在智慧计量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每年选派参与校企研合作的骨干教师到各计量龙头企业进行半年以上的企业研修,研修期间教师向企业宣传科技政策,协助企业开展项目申报、技术服务、专利申请,和企业一起共同指导学生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工作,帮助教师成为产学研合作沟通、紧密联系的纽带。

2.“引进来”

聘请计量和自动化领域国内外著名专家、计量领域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和企业课程教师,参与教学管理、教材制定、教学大纲拟定和育人过程,为计量仪器相关学科的发展、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与意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校资源与企业资源”以及“学校教学与工作就业”的三大融通。

五、结语

在“智慧计量”的大背景下,企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而学校需要有良好的平台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实习与锻炼。产学研协同育人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企业与学校的长期合作和双向互动,将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通过有效探索一种在“智慧计量”产业背景下适合各计量相关专业师生和相关产业单位的协同育人模式,并初步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可以有效推动计量产业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刘国瑞,林杰.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几個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3(2):12-17.

[2]陈维霞.应用型大学协同育人管理机制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2):42-47.

[3]吴达飞,江一帆.日本“产官学”创新创业模式的启示性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1):47-50.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产学研计量协同
高速公路合同计量变更管理策略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信息系统的计量标准管理
对公司计量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
中国计量出版社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