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2021-11-17吴春梅张祥伟
吴春梅 张祥伟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职业本科高校积极贯彻落实法治培育精神,将法治素养培育纳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尚未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期待。当前职业本科高校大学生存在理论和实践“两张皮”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对提升法治素养的兴趣不高、法治素养培养成效尚不显著等问题。基于此,职业本科高校应当建立“学校+社会+网络”三位一体的法治素养培育模式。
[关 键 词] 职业本科高校;法治素养;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2-0116-02
一、职业本科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职业本科高校致力于塑造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内涵发展已成为各职业本科高校的发展共识,其中,法治工作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总的来看,随着法治中国建设工作不断推进,职业本科高校的法治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有效保障了职业本科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任务的实现。但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现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现有的法治教育尚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法治素养提升的需要,综合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理论实践“两张皮”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法律理论、法律条文后,需要实际的验证,这是在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消化整合之后,在实际运用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法律综合运用能力,其是大学生对其法律关系的辨析、对理解问题是与非的一种判断,而这种判断能力与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密切相关。但在现有的教学活动中,由于职业本科高校的职业属性,部分学生容易忽视法治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致使职业本科高校的大学生无法从课堂上深入获取与自己直接相关的如就业、婚姻、劳务合同等方面的实践体验,致使一些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在学与用上脱钩脱节,在社会交往中遇到法律问题的时候只能被动选择,其法治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大学生对法治素养提升的兴趣有待激发
目标的内在驱动力是兴趣,职业本科高校大学生群体法治素养的提升,需要激发大学生积极学法、主动守法的兴趣。但当前的社会现实情况是,部分职业本科高校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意识比较淡薄、兴趣匮乏。职业本科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他们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就容易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这其中就包含了法治素养的提升。
(三)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成效尚不显著
法治素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各职业本科院校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为此作出了相应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当前,在职业本科高校中,大学生法治素养仍有较长的路要走,有较多的工作要做。具体来说,第一,负责开展法治教育任务的相关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升,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最后一个章节是与法律相关的内容,本需专业教师进行讲解,更好地运用他们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案例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但通常情况是,这门课只由一位老师一講到底,枯燥的法条,高深的理论,让学生对课程望而却步,提不起精神。还有一种情况是部分大学生只是把法律知识的学习当成完成一项任务,以学分为目标,考完试便丢在一旁,起不到教育的成效,致使对法治知识的掌握只是停留在表面,更谈不上真学真用,进而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四)大学生法治教育方式缺乏创新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需与时俱进,但就当前的教育情况看,在教育内容层面,职业本科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还局限于规定使用的教材,整体课程偏重于高深的理论教授,缺乏生动有趣的现实案例。就学情而言,职业本科高校的大学生受职业属性的影响,旨在学得一技之长以求立足于社会,容易忽视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另外,职业本科高校的大学生相较于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法治学习的基础较薄弱,如果与普通高校使用同样的授课方式,缺乏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学生很难接受高深的理论知识。在教育评价层面,传统的法治教育评价方式以写作业和考试为主,以结果评价为主导,这样容易导致“唯分数”现象,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故而在法治培育中应当创新教育评价方式,综合使用过程评价、增值评价,整合教师、学校、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学生、社会综合评价的力量。最后,当今社会正处于“互联网+”的时代,信息瞬息万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得最新的法律知识和案例,但与此同时,这些信息又鱼龙混杂,为此,职业本科高校的教师应当关注最新的案例和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职业本科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基于职业本科高校当前法治素养培育中存在的大学生对所学法律知识缺乏实际验证、大学生对提升法治素养的兴趣不高、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成效尚不显著、大学生法治教育缺乏创新等问题,职业本科高校可通过建立“学校+社会+网络”三位一体模式,提升职业本科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
(一)学校: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1.创新法治课堂
针对部分思政教师对课程中涉及法律部分内容讲解吃力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将教材中涉及专业法律知识部分,交由法律专业人才进行讲解。首先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角度,讲解我国法律实体法与诉讼法的构成体例;其次从法律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几个方面,以案例的形式向学生宣讲法律在现实社会中的运用。
2.组建法律宣讲团
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表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部分教师反映,作为一个思政专职教师,对本课程法律部分知识存在讲解枯燥、把握不深等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出兴趣缺乏、难以理解等问题,这就使得职业本科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存在短板。鉴于此,召集法学学科背景教师组建法治宣讲团,补短板、强弱项,宣讲成员就自己所擅长的模块结合实际案例展开,深入浅出。
3.依托法律社团平台
法律咨询社凝聚了校内热爱法律、擅长宣传法律知识的大学生,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在朋辈群体中,运用学到的法律知识解答法律问题。校园法治宣传应依托社团平台。一方面在社团普及法律知识,营造法治学习氛围,增强社员法治思维和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在大学生中开展“传帮带”,一传十、十传百,最终达到整体提升。
(二)社会:校企融通,知行合一
1.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开展法律实践活动
由专业老师带队,带领学生参观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司法机关的法律实施过程,同时安排学生前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仲裁委员会等专业法律服务机构观摩法律人日常工作,使学生在学习法律理论后,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有系统化的了解,从而从低层次的对法律的惧怕和陌生,上升为高层次的主动守法和敬畏。
2.由浅入深,躬身实践
模拟法庭是法律学习关键的一部分,是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实施过程的最佳方法。所以,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法庭活动,模拟民事、刑事法庭构造,亲身体验法庭庭审过程。如在民事诉讼中,由一部分学生模拟法官、人民陪审员审判具体民事案件,另一部分学生模拟原、被告及其代理人进行法庭辩论、举证、质证等庭审过程,同时邀请专业律师进行指导和评判。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深刻体验法律诉讼过程,不仅增强对法律的学习,同时也可指导未来生活运用法律解決问题。
(三)网络:推进媒体法治下移,筑牢法治之基
观摩线上法治节目。单纯的学校课堂理论教学,学生对法律理论知识以及案例吸收维度较窄。针对这一问题安排学生观摩线上法治节目,通过此方法拓展学生对法律理论学习的维度和深度。通过学生对线上趣味性法治节目的观看,使其增强对法律专业问题理解和思考的兴趣。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职业本科院校是我国落实法治精神的重要载体,结合当前法治教育现实情况,应当推动建立“校园+社会+网络”三位一体法治建设模式,构筑平安和谐校园,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基垒台。
参考文献:
[1]刘润,王小莉.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路径与机制的探索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20(6).
[2]罗清.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探究[J].法制与社会,2021(3).
[3]彭榆琴.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新路径:法治教育范式主体性转向[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4):59-63.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