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理念下环境专业教育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2021-11-17吉恒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2期
关键词:工科课程体系理念

吉恒莹

[摘           要]  新工科背景下,更加关注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旨在培养具有实践技能的专业型人才。结合新工科背景下人才的培养特点,针对环境专业教育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创新路径。

[关    键   词]  新工科;环境专业;教学创新;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2-0044-02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高等院校在新工科理念下,逐渐进入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中。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新工科理念下,高等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不仅仅关注理论知识和技能,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旨在培养具有实践技能的专业型人才。

一、新工科理念下环境专业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环境专业教育是高等院校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但是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效果不甚理想,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具体来说,新工科理念下,高等院校环境教育人才培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少

在具体的环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教师依然将重点集中在理论知识传授方面,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致使实践教学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即便是已经开设了一定的实践教学,但实践教学仅仅是为教学内容所服务,并未将其置于应有的位置上。另外,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基本以验证为主,而针对综合性、创新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内容设计相对比较少。如此一来,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致使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环境专业学科属于交叉型、综合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基于此,在进行相关人才培养的时候,必须要朝着“多元化、综合型、应用型、全面型”的方向出发,才能更好地满足新工科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同时,基于环境学科的特点,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没有可供参考的经验和案例,唯有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但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常常习惯于灌输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新工科下的人才需求。

(三)教学方法陈旧老套

新工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在培养环境教育人才时,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更新和优化,才能真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高等院校环境教育专業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依然沿用传统的“言传身教”为主,难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这种陈旧的教学手段下,学生在被动学习模式下,最终形成“接受多、探究少;模仿多、参与少;训练多、交流少”等现状,致使培养的人才与新工科下的要求不相符。[1]

二、新工科理念下环境专业教育教学创新路径分析

(一)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是新工科理念下环境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面对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特点,必须要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改进,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工科理念下的教学要求。首先,基于实践型的人才培养理念,高等院校在优化课程体系时,首要任务就是增加实验和实践课程的比重,并结合学生实践能力比较弱的现状,对学校现有的实验资源进行整合,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不断提升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为了契合新工科下的人才培养特点,在优化课程体系时,还应将课程内容与相关的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该课程的进展、先进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全面了解,接触到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最后,面对新工科下的育人理念,高等院校在优化环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时,还应结合创新理念,将环境污染控制基础知识、污染物处理技术、环境经济与管理等内容融入专业知识学习中。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提升创新能力。

(二)优化实践教学条件

在新工科理念下,学科具备极强的应用性,必须要全面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高等院校在培养相关人才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还应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学校必须要建立专门的环境实训室,并结合实践需求,购买相应的教材器材,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实践探究;同时,还应制定相关的实训室管理制度,确保学生能够严格按照实训室的规章制度,使用器材开展实验探究;其次,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当地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基础,使其作为校内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在双方合力的共同作用下,循序渐进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工科下的人才培养需求[2]。

(三)改革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新工科理念下,高等院校在优化环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时,还应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中解放出来,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趣味性、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基于此,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灵活选择微课、慕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在直观感知下,完成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例如,在“某种废水的处理工艺”教学中,就借助了情境教学法;在关于“某一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法,引领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排水管网的设计”教学中,借助了项目教学法。针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或者无法到现场进行观看的环境工程类设备、工艺知识学习中,教师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引领学生在图片、视频的直观感知下,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此一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融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使学生在高效的学习中循序渐进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真正落实新工科下的育人理念。

(四)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基于新工科育人理念的内涵以及环境专业教育的特性,高等院校要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教材上努力挖掘创新资源,引领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其创新能力;同时,学校也要走出传统的人才培养误区,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双创”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提升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院校还应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出不同的创新平台。具体来说,高等院校可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开放性实验室,以便于学生开展创新实验活动;还可以对整个学校的力量进行整合,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并配以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帮助;还可以定期开展创新创业的课程,为具备创新思想的学生提供帮助;也可以积极推进校园创新项目,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经费支撑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更好地满足新工科理念下育人要求[3]。

综上所述,新工科背景下,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必须要从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下解放出来,紧紧围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求,立足于当前环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条件、改革教学方式、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人才评价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其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魏春梅,谷晋川.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9):30-32.

[2]宫克勤,贾永英,刘立君,等.新工科背景下建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制冷与空调(四川),2021,35(2):281-284.

[3]张庆,李艳红,梁美娜,等.探索新工科理念下环境专业教育教学新路径[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22):28-29.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工科课程体系理念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用心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