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2021-11-17王鑫尹贺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2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育人机制

王鑫 尹贺

[摘           要]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体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的主要探索方向。以现阶段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从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两个方向分析目前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不足,探索引导大学生理想教育的主要措施,形成常态化理想信念教育机制,以期探索出更行之有效的、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高校学生管理方式,引导大学生在认知与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方向,坚守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大学生不断融入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

[关    键   词]  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2-0034-02

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勇于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新鲜血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新思政观为指导,完善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有助于高校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都对我国青年大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一体化构建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1];在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日后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的意义

高校作为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主阵地,以创新的理想信念教育机制为抓手,引导大学生在认知与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方向,坚守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能激发大学生不断融入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

以习近平新思政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建设有利于改善当下思想现状,有利于弥补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研究,有利于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化水平[2];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论进行创新;有利于弥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论的空缺和不足,构建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的创新体系。

二、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存在的主要堵点

(一)部分学生理想信念薄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安全稳定,当代大学生成长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下,部分学生出现了心理承受能力差、责任心不强、怕挫折等缺乏“精神之钙”的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生力军的大学生,补“钙”迫在眉睫。

(二)网络信息混杂

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与方式更加多元化,而繁杂的信息源存在极多风险。如一些西方思潮、非主流思想甚至错误思想的恶意炒作,使单纯的大学生难辨真假。而这些非主流思想的杂音,如历史虚无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言论,使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偏差,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3]。

(三)学生思想多元化

长期以来,培养规模持续扩张,专职辅导员比例相对不足,管理难度加大,而且学生年龄、生源结构的不同,也是导致其产生思想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大学专业的多样性会使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生活和研究活动相对分散,不同专业本身特性也会导致学生成长产生一定的差异。多种因素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产生多元化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成为学生日常教育工作亟须完善的重要研究方向。

三、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途径

(一)构建时间轴学习机制,以重要节日节点为背景,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全年课程、实践当中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成长乃至以后的人生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形成时间为轴、重要事件为依托的常态化学习机制,可以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当中,能持续引导、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面对非主流思想的辨识度,从源头有效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坚定大学生民族精神。因此,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培育体系,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高校引导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可以通过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学生喜爱的形式开展主题宣讲教育活动,以此拓宽理想信念主渠道。比如,开展以红色文化为背景的主题教育,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活动,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红色精神与红色文化,进而感受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矢志不渝的精神。另一方面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可全方面立体地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本质[4]。以时间轴为桥梁将理想信念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学习、主题活动教育实践相结合,能有效地构建全面立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由此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健康发展,为大学生成长全过程补充理想信念“精神之钙”。

(二)构建地方红色资源学习体系,形成与地方红色资源相结合的常态化实践活动

在新的环境下,完善探索播种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式能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首先,作为高校教师工作者,应转变纯理论教学,通过学生喜爱的方式传播知识,进行正面引导,与学生成为朋友,形成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教育过程中,应时常归纳整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具有当地历史沉淀的红色资源,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事件发生地、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与纪念建筑、陵区陵园、重大人物事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方向分类,这样可以有充足的实践依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每年按理想信念教育主题的不同开展定点浸入式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完善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也能在实践过程中优化形式,更有效地做到常态化教育与创新相结合,弘扬主旋律,引导学生坚定主流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本質上抵制如历史虚无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言论等非主流思想的杂音,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机制。

(三)构建常态化学习机制,持续提升教师思政专业素养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也应不断提升、加强学习,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完整体系框架。因思政教育的专业性,需要教师不断学习,高校可以定期为教师开展专题培训,为其充能,学习最新的理想信念教育理论、方法,加强交流,通过不断的定期培训使一线教师对引导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成更独到深刻的了解,从而积累、加深自身专业素养,进而运用到日常教学与实践过程中。

四、结语

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创新水平,是深入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也有力地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本文有利于推进微观一体化育人体系的构建,深入挖掘育人资源,提升育人质量,有利于形成基础扎实、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育人格局,将“三全育人”和“十大育人”体系向更深层次推进,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推进为党和人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崔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

[2]邹华.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3).

[3]李燕.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3(8).

[4]李国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6).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育人机制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