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的三件“抗日战利品”
2021-11-17○张瑛
○张 瑛
我的姥爷叫李岩,出生于1919 年,祖籍山西省徐沟县。1937 年,姥爷在山西太谷牧专读书。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姥爷毅然放弃学业,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于当年9月参加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贺龙、关向应等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率领八路军120 师挺进晋西北。姥爷随决死队到达岢岚,被安排到晋西北区党委从事财务工作。后来,又任晋西北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部财务科科长,主要工作就是穿梭于各个抗日根据地,为各抗日武装和抗日部队筹集、输送抗日经费和军需物资,支持抗日斗争。
追忆姥爷抗战硝烟岁月的往事,就从3 件“日本战利品”说起。
一只日本造的手电筒
姥爷的工作性质,需要经常在夜间行动。分区领导特意从缴获的日本战利品中为姥爷配备了一只手电筒。1940 年12 月,日本鬼子发动了冬季大扫荡。分区领导迅速从兴县转移,姥爷负责转移分区经费。他赶了3 头骡子驮送白洋,要在敌人占领兴县前将分区的抗日经费转移到当时岢岚县政府所在地——娘娘庙村。在途经王现庄翻山到西豹峪时,突然与从岢岚城出动的扫荡日军相遇。姥爷迅速将3 头骡子牵到植被茂密的圪针下隐蔽好,自己也找了个合适的藏身之地。为了不被敌人发现,姥爷就伏在雪地里,饿了啃一口干粮,渴了吞两口雪,坚持了三天两夜。天寒地冻,又冷又惊,手电筒不知何时打开电门在雪地里插了两天。日军撤退后,姥爷趁着夜色脱离险境。当他拿起手电时,发现电池早已耗尽,只能凭着自己对地形的熟悉,顺利完成任务。这只手电筒也一直伴随姥爷终身。
一件日本军大衣
1942 年冬,姥爷和另一位战友一起到岚县执行任务。到达岚县一个村子时,日军已经离村子很近了,姥爷和战友迅速组织全村老幼向村后山里的破窑洞转移。到了晚上,姥爷和战友拾了些柴生火为乡亲们取暖,不料,跳跃的火苗烧坏了姥爷的军装。
任务完成后,分区领导从缴获的日军战利品中,选了一件大衣分配给姥爷。此后,这件日本军大衣便伴随姥爷早出晚归,白天当衣取暖,晚上作被御寒。一直到上世纪70 年代,姥爷还一直保存着。
一台日本行军风箱
小时候,姥姥家大衣柜底垫着一个不起眼的箱子。体积不大,里面是木质芯,外面包一层铁皮,左右分别有两根生锈的短铁链。这个饱经风霜的箱子,有一番不同寻常的来历——
1946 年4 月8 日,王若飞等人从重庆乘飞机回延安,不幸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飞机失事。离现场最近的兴县蔡家崖晋绥军区司令贺龙得到消息后,立即命令姥爷率军区警卫连火速赶赴现场。姥爷接到命令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寻找遇难烈士遗体,并搭起简易帐篷进行蹲守。坚守看护烈士遗体一周后,姥爷另有任务,由其他同志接替。此后,姥爷又几次陪同有关人员和领导到现场,前后共40 天,直到几位烈士遗体送往延安安葬。
事后,军区和二分区对参与现场保护工作有功的人员进行了奖励和表彰。经上级批准,将缴获日军的战利品——一台日军行军风箱作为奖品奖给了姥爷。这台风箱其貌不扬,一直在姥姥家存放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