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的“纪念碑性”与战争片的新拓展
2021-11-17张斌
张 斌
作为2021年最受期待的国产电影,在经过疫情突发暑期撤档换期的小波折之后,《长津湖》在国庆档掀起了巨大的观影热潮,9月30日上映首日票房突破2亿元,国庆档票房突破34亿元,创造中国电影多项影史记录。这部首次将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艰苦卓绝的战役搬上大银幕的电影,不但通过影像为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战役和战役中的英雄儿女树立了丰碑,也为中国战争片的类型拓展与美学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电影的“纪念碑性”
图1.电影《长津湖》剧照
二、《长津湖》的两种“纪念碑性”
《长津湖》的“纪念碑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一方面,是长津湖战役具有的纪念碑性;另一方面,是拍摄《长津湖》这部电影具有的纪念碑性。
(一)作为战争的“纪念碑性”
(二)作为电影的“纪念碑性”
纪念碑的建立本身就具有“纪念碑性”,而《长津湖》的拍摄本身也是非同寻常的。
从拍摄的方式上来看,是超常规的。该片集结了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华语电影导演,监制黄建新,战争片的著名编剧兰晓龙,打造了一个超一流的制作阵容。兰晓龙剧本初稿超过了13万字,陈凯歌负责拍摄志愿军入朝鲜的部分;徐克主要负责影片故事的完整性和细节展示部分;林超贤更注重惊险刺激的战斗场面,以及在动作设计当中完成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塑造。而在三位导演下面,还有A组B组C组,大大小小加起来有16个组在同时推进。摄制组里的人加起来超过了7000人,三个组的拍摄时间超过了400天,参与拍摄的人员超过1万2千人。后期有来自全世界80多家特效公司参与制作,演职人员的核酸检测费用就超过数百万元,据说投资超过了13亿人民币。很显然,《长津湖》在创作方式和影片制作、投资规模上都创下了中国战争片的纪录,成为独一无二的一部电影。
从演员阵容和片子时长来看,《长津湖》集结了当下中国最好的中青年男演员,保障了电影的表演质量和对人物的刻画塑造。领衔主演吴京和易烊千玺是中青年演员的代表,朱亚文、胡军、李晨、段奕宏、韩东君、张涵予等也都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实力派演员。而该片近三小时的片长也创造了中国单部战争片的新纪录,提供了宽阔的叙事空间以容纳复杂的叙事表达。
因此,《长津湖》是一部国家主导拍摄,制作规模超大,制作方式超常,片子时长超长,具有明确纪念性的电影,其拍摄本身就具有“纪念碑性”。
三、《长津湖》“纪念碑性”的表达与战争片的新拓展
(一)固国之基:为何要打这一仗?
《长津湖》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段落:影片前段主要交代故事背景,影片后段则以七连为代表和线索描绘了整个长津湖战役,在其中始终贯穿的是回答一个问题,即在新中国成立仅一年,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家和向往安宁的百姓,我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为什么还要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对此,电影一方面通过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在仁川登陆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畔,轰炸我国边境的描写,客观呈现了朝鲜战争对我国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另一方面,电影又通过国家领导层和普通战士两个维度来展现我们必须迎战美帝国主义挑衅的必要性。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经过审慎考虑和民主辩论,虽然认为不具备出国与美军作战的条件,但为了日后中国的长期和平稳定,最终统一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思想,决定出兵朝鲜。一百多万志愿军战士先后赶赴前线,谱就了包括长津湖战役在内的无数可歌可泣的战斗传奇和英雄颂歌。另一方面,电影也通过毛岸英、伍千里、伍万里、梅生等战士,也回答了抗美援朝战争为何能在装备和力量对比差距极大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深层原因:国家领导人和普通百姓的孩子一起上战场;他们要拼死保卫自己和家庭,以及守卫刚刚获得的土地和已经可以期待的幸福生活;他们要为下一代承担这战争的苦难,不想自己的孩子兄弟姐妹还要面对战争,从而诠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口号的实质性内涵,形成了“我们的战争,你们的和平”的史诗性立意高度。
(二)传国之事:打了一场怎样的仗?
电影是叙事的艺术,讲好故事是基础要求。面对长津湖这场极端复杂惨烈的战役,电影应该如何加以讲述呢?《长津湖》以多重结合的视野实现了对长津湖战役的全景描写和战斗聚焦。
中南海、指挥部与长津湖的位移。长津湖战役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战斗,攸关朝鲜战场的走向,显然事关全局,但《长津湖》从以前表现这种宏大战争主要从战略层面入手,习惯于“开会指挥打仗”这种叙事方式中进行了超越,将故事的重心从中南海、甚至前线指挥部下移,放到了战斗一线的敌我交战空间,形成以战斗任务驱动故事进程的叙事走向,也就将电影的重心真正放到了战斗上。《长津湖》除了开头部分的背景交代之外,主要围绕七连的三次战斗任务:从一开始入朝护送发报机和译报员的任务,到途中帮助友军炸毁敌人信号塔的遭遇战,再到穿插高地包围和阻击美军的正面战斗,充分展现了一线志愿军整个战斗场景,让战争真正成为战争片的主体。
个体、家庭、群体与国家的贯通。战争从来不是小事,它不但牵涉到国之存亡,还牵涉到千家万户生离死别的命运。所以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然而,当战争无法避免,尤其是敌人强加的非正义战争无法避免的时候,则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而这胜利,来自于参加战斗的每一个战士为国奉献与牺牲的坚定信念。《长津湖》中首先给我们呈现了伍百里、伍千里、伍万里三兄弟与战争的关系和对战争的理解。伍百里和伍千里一起参军,在参加淮海战役的时候,伍百里为炸敌人的火力点在弟弟面前壮烈牺牲。而当伍千里带着哥哥的骨灰回到浙江老家渔船上,准备为父母弟弟修新屋的时候,出征的号角又再次响起。他来不及抚慰苍老的父母就又要踏上为国而战的征程。他没有怨言,他的父母也没有抱怨,因为他们知道正是有了儿子这样的战士他们家才能分到二亩三分土地。弟弟伍万里偷着参军,既是受到哥哥榜样的激励,同样也是对保卫自己家庭果实和成为二哥那样的战士的朴素信念。百里、千里、万里,这不仅是三个孩子的名字,还是这个国家不断前行的隐喻,这个家庭就是中国千万个家庭的缩影。而七连这个群体则领受和执行了长津湖战役的具体任务,他们用勇敢与牺牲诠释了英雄的含义。从个体、家庭、群体到国家的贯通,使得宏大的战争叙事就有了具体的依托和胜利的逻辑起点。
客观描写与主观视角的结合。如前所述,《长津湖》没有采取胜利者的姿态对敌方进行贬抑性的描写。电影相当客观地呈现了美军在军事装备上的全面优势,也呈现了美军指挥者的傲慢与谨慎:麦克阿瑟和美军一些指挥官蔑视志愿军为“农民”和“洗衣工”,发出“打完过感恩节”“打完过圣诞节”的狂言,是傲慢;美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缓慢推进,亲自乘直升机侦察战场,坚持修建下碣隅里简易机场以备后路,是谨慎。而通过七连战士的主观视角呈现的战斗场景和志愿军的巨大牺牲等既印证了前述客观描写的后果,又展现了志愿军战士敢于以血肉之躯与其搏斗的英勇伟大,从而更充分全面地呈现了这场战争。
(三)塑国之像:战斗被怎样呈现?
图2.电影《长津湖》剧照
战争片必然要描写和呈现战争场景,要对战争中敌我双方的表现进行展现。从某种程度上讲,战争场面的精彩与否决定了一部战争片的基本面。受技术手段的限制,之前传统的战争片——《上甘岭》《英雄儿女》《高山下的花环》等,都将叙事的重心放在了战争中的人身上,展现其革命英雄主义和个人精神世界的成长,战争本身并非表现的重点。以“三大战役”为表现对象的《大决战》是战争片的大制作,虽然有对宏大战争场面的呈现,但也仅在规模和时空上形成恢宏的史诗性表达,具体战争场面的表现并不突出。近年来,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全面革新了影像的生产方式,电影工业水平的进步极大提高了对战争场景的还原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好莱坞战争大片《钢锯连》《敦刻尔克》《1917》等就具体展现了这种能力。对于中国战争电影而言,同样受惠于近些年来电影工业制作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如《金刚川》才能在极有限的时间里制作完成并从天上地下,我军敌人的多重视角给观众呈现一次前所未见的战争。《八佰》同样凭借这种能力,才能将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复杂惨烈,各方力量心怀鬼胎的表演呈现给观众。《长津湖》的三位导演中,林超贤和徐克都擅长拍摄动作和战争场景。除了对美军仁川登陆,风雪严寒中两军的部署行动外,全片涉及战场的戏份超过一个半小时,主要集中在三场,形成递进式的安排。
第一场是七连在执行运送电台设备和译报员到志愿军司令部的任务途中经过乱石滩。要过这开阔的乱石滩就可能要面临敌人飞机的低空轰炸。虽然这一场并没有发生直接的战斗,但通过敌机驾驶员和佯装死尸的七连战士的多重视角,尤其是伍万里的主观视角形成了极为紧张的战斗氛围,同时也展现了美军惨无人道的一面,让观众的感官和精神一开始就进入战争中。在镜头语言和剪辑的运用上,这一场也颇具特点,形成连续和并置的画面叙事。一方面,在面临可能的敌机轰炸时,电影用了一个横移长镜头来展现吴京等人的表情和动作。另一方面,在两个美军飞行员对话的时,银幕上依次出现七连主要角色的单独画面,最后落在伍千里、伍万里、梅生、余从戎等人的分屏画面上,形成“画中画”场景。这种连续时空和分屏时空相结合的画面叙事方式带给观众别样的视觉体验,也充分营造出敌机来袭的紧张感。
第二场是七连偶然与美国小股部队的遭遇战。这次是短兵相接的小范围战斗,虽然没有复杂的场面调度,但战斗的层次感仍十分丰富。一方面,影片要将七连的主要人物和作战特点介绍出来,连长伍千里指挥的大局观;指导员梅生的冷静;雷公的经验智慧;余从戎的勇猛顽强;平河精准的射击和应变能力,还有伍万里首次面对敌人时的煎熬与成长,都在激烈战斗节奏中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另一方面,战斗中神枪手平河抢占制高点,迫击炮小组定点打击敌军指挥部,伍千里率小队进行突击,雷公带领战士阻击来援之敌,给观众营造环环相扣的持续高潮感,同时又通过不同视角展现战场上的瞬息万变,从而让战斗显得更加紧张、刺激。这一气呵成的作战过程的描写,也展现了七连这个战斗团体高度默契的组织配合能力,体现了其高度的军事素养和个人素质。另外,电影还通过伍千里小队与美军的近身搏斗和半山民宅的坦克大战的段落,用后期特效建构了屋内三对四的生死搏斗、慢速爆炸、坦克破屋下坠相互射击的影像奇观,强化了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和战斗的紧张感。
第三场是长津湖的正面大战。这一次战斗参战人员众多,兵种复杂,线索交织,既有多支部队的集体冲锋,也有小范围的肉搏,因此更注重大范围的场面调度,以及对战斗立体性的呈现,形成了天上美军飞机的轰炸、地上坦克和装甲车的冲突、战士近身搏斗和杨根思壮烈牺牲等多个维度的战场描写。电影在看似杂乱的战斗局面中始终抓住七连这个重点,并加入老连长谈子为,形成伍千里、梅生、雷公、谈子为核心的叙事聚焦,最终以雷公带上标识弹开车驶离战场,将火力引向美军撤离车队壮烈牺牲结束。
如果说三场战斗是电影的“武戏”,是“高潮”,那么入朝鲜之前的影像则可以算是“文戏”,是“铺垫”,形成了动静之间的连接与对比。电影第一场戏是拍伍千里的水乡。苍山绿水,渔舟唱晚,伍千里打完仗回家省亲,在哥哥的骨灰面前对爹娘磕头,泪水滑落,荡人心魄。在开赴中朝边境的列车车厢里,当伍万里的喧闹被哥哥制止欲打开车门跳车回家,车门打开的时候伍万里呆住了,这时崇山峻岭旖旎而过,雄伟的万里长城披着霞光熠熠生辉,绝美的万里江山需要这万里长城的守护,就像这一列满载出征战士的列车。这略带诗意的描写在惨烈的战争中犹如一朵绽放的和平之花,让观众对战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四)铸国之魂:名字被刻在哪里?
他们的名字被刻在了七连的战士编号和名录上。伍千里手里有一个笔记本,上面是七连自建立以来所有战士的姓名及编号。这是一个具有明确纪念性质的方式。在奔赴中朝边境的列车上,伍万里与七连其他老兵的打闹不仅仅是一场活跃气氛的情节安排,实际上也是他了解七连,融入七连,铭记自己编号的仪式。100来人的七连和伍万里677号的编号,这中间数百人的巨大落差体现的是七连为了新中国而做出的巨大牺牲。正是那一个个鲜活而不为人知的名字铺就了共和国成立的道路,而后来者,也将继续在这名录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或被划上红色的方框。如果我们考虑到兰晓龙在《士兵突击》中所描写的钢七连,以及编号为4956的许三多,我们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长津湖》的这种“纪念碑性”:它不但被镌刻和记忆,还被传承和生长。
他们的名字被刻在了兄弟、父子、夫妻、战友的深情里。伍家一门三兄弟,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大哥牺牲三弟顶上。伍千里是战斗英雄,七连连长。伍万里从一开始面对敌人不知所措,到要杀20个敌人成为英雄,再到对哥哥所说的“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的理解,战争让他成长,也让他更深刻地理解战争本身。雷公和伍家兄弟不是父子胜似父子。他带出伍万里的大哥、二哥,也提醒伍万里军人的荣耀就是“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为了将标志弹送到撤退的敌军车队里,雷公牺牲了,他留下最后的遗言:“别把我一个人留在这”。这是一个没有亲人和家庭的老战士对回家的期待,他要和伍家兄弟,和战友们永远在一起。当沂蒙山小调响起的时候,崇高的悲壮感在观众心中油然而生。指导员梅生面临退伍,当得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他骑车百余里赶回部队报到。他只带上了女儿的照片,因为他知道,他是七连的战士,这场仗是替像他女儿一样的中国的儿女而打,“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希望下一代,能够生长在一个没有硝烟的年代”。
他们的名字被刻在了冻成冰雕的志愿军战士的青春容颜中。由于在江南的9兵团入朝鲜作战时间紧急,来不及换上厚冬装;又由于美军的封锁,后勤补给极端困难;还因为穿插设伏必须置身零下40度的酷寒严冬,因而当美军穿皮衣、住帐篷、用睡袋,在jingle bells
的音乐声中欢天喜地过圣诞时,志愿军战士还在高山雪地的密林中穿行和匍匐。他们穿薄棉衣、吃冻土豆没有任何御寒的东西,即使在冻成冰雕时,他们之中也没有人放下手中的武器,这成为震撼人心的战场丰碑。以至于美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在撤退途中也要为他们敬礼,并发出:“我们永远不可能战胜这样的军队”的感叹。是的,这些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塑成了戳破和控诉帝国主义者发动罪恶战争的那座人们心中的正义之碑,他们本身就是人类战争史上永远也无法抹去的纪念碑。结语
【注释】
①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无名纪念碑。早在1933年10月,傅作义就在呼和浩特修建了当年5月在怀柔与日军作战阵亡将士的纪念碑。胡适应邀为之作碑文并诗铭:“这里长眠的是二百零三个中国好男子!他们把他们的生命献给了他们的祖国!我们和我们的子孙来这里凭吊敬礼的,要想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报答他们的血!”另外还有1944年成都各界建成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②[美]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J].李清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27.
③郭沫若.蒲剑集[A].郭沫若著.郭沫若全集(第19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6-18.
④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83.
⑤据统计,自1956年《上甘岭》上映至2019年,正式上映或播映的抗美援朝战争片仅21部。
⑥亦有研究者用此概念讨论了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创作的舞剧《英雄儿女》。参见卿青,何铭.一部纪念碑式的舞剧——《英雄儿女》[J].舞蹈,2021(2).
⑦即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颜品、付勇导演的《冰血长津湖》(2011);美国PBS电视台出品的《长津湖战役》(The Battle of Chosin,2016)。
⑧梅世昌.长津湖战役研究[D].湘潭大学,2016:9.
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241.
⑩Martin Russ. Break out——The Chosin Reservoir Campaign[M]. New York: Penguin Group,1999:4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