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钢琴,中国的话语
2021-11-16米斯福
米斯福
钢琴教授汤蓓华好读各类书籍,她从小就爱看培根的《新工具》、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康德的“三大批判”合集,以及笛卡尔、契诃夫、托尔斯泰的著作。采访时,我们经常会从音乐的领域一下子跳到美术、文学的领域,她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我很喜欢看哲学书,它能训练逻辑思维,让你看人生、做学问的角度很不一样。”
授课时,汤教授会运用各种形象生动、与时俱进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钢琴诠释的真谛。比如,她会把“给演奏注入表现力”比喻成烹饪时放的各式调味料,“我们做一道大菜,不管你是焗、是煎还是蒸,最后总要根据不同的菜系放盐、麻油或五香等调料吧,这样一道菜才有它的味道”。
再比如,她会把演奏者与观众的沟通比喻成“发射Wi-Fi信号”。如果学生只是自顾自地埋头弹琴,没有与听众的交流感,她便会俏皮地说道“哎呀,你的Wi-Fi是不是断了?我接收不到任何信号哦!”要是学生状态回来了,开始与聆听者互动了,“哦,我感受到了,Wi-Fi连上了!”我们异口同声地说。
弹钢琴要学会“放电”
汤蓓华,钢琴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钢琴教授,先后在星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学习,其间得到了李嘉禄、吴乐懿、周广仁、吴迎等教授的悉心指导。毕业后,汤蓓华又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音乐学院攻读钢琴演奏硕士。2002年,汤蓓华放弃了美国舒适安逸的生活,回到了祖国,就职于母校。如今,她活跃于世界舞台上,在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地演奏及讲授大师课,被海内外媒体誉为“充满着高贵、华丽、典雅和真挚感人音乐的女钢琴家”。汤蓓华多次应邀担任国际钢琴大赛的评委,挖掘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钢琴人才,其中包括青年钢琴家张胜量(牛牛)、第五十届哈恩国际钢琴比赛冠军秦云轶、2019年德国波恩贝多芬国际钢琴大赛冠军尹存墨等。
在美国学习的十二年为汤蓓华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她的老师亚历山德·布莱津斯基(Alexander Braginsky)是俄罗斯钢琴学派“四大巨头”之一戈登威泽(Alexander Borisovich Goldenwiser)的关门弟子。尽管师出名门,但布莱津斯基却乐于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关系,“我只是引导你,而不是教授你”。因此,汤蓓华也被布莱津斯基幽默地唤为“从上海来的艺术家”。与中国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美国的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能力。布莱津斯基会让汤蓓华自由地挑选想学习的乐曲,这一点也被汤蓓华沿用至自己的教学中。“因为你自己喜欢的曲子,才会有共鸣,会有感而发。”
汤教授告诉我,每个钢琴学派的风格和技术训练都各有特点,比如说德奥学派的精髓在于着重手指的独立性、指尖的力量和声音的颗粒性等,这点在早期的钢琴学习阶段尤其重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打好“童子功”基础。汤教授在上海学习时的老师,如李嘉禄、王羽、吴乐懿就很会训练她的手指独立性和灵巧干净快跑的手指功夫。到了美国,布莱津斯基属于俄罗斯学派。“我跟着他学习厚重的音色、大臂的挥动,还有背部、腰部等力量的运用。在俄罗斯学派中,手只是‘先行部队,‘粮食弹药都在后面,要把全身的力量都调动起来。”有了这些,还不够。“部队作战听谁的?听司令的,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你的头脑!你要先把你的脑子搞搞清楚,脑子搞不清楚,技术练得再多也没用。”那么什么才算是把脑子搞清楚了呢?“有两方面,一个是技术训练的方式方法要搞清楚,比如说要练干净、灵巧的手指快速跑动,你要运用掌关节抬指快触键等等方法去达到这个目的;另一方面,要对作品风格以及对当时整个社会大的文化背景,比如启蒙主义、文艺复兴运动等有透彻的认识。”汤教授常常对学生说:“你来学的不仅是钢琴弹奏,而且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你不但学习音乐作品,还应该学习对作品的风格和精神产生影响的相关哲学、文学、绘画。你看德彪西的音乐都是从莫奈、梵高的画中衍生出来的,那种光、影、色的感觉,和印象派的画作简直如出一辙……”
在汤教授看来,音乐的表现力是由旋律、节奏、和声、力度组成的。节奏是音乐的框架,和声及力度是音乐的色彩,旋律是音乐的血脉。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演释,可以把音乐的情绪及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这个音乐是较为忧郁、伤感的,就需要运用比较暗淡的音色,演奏时可用弱踏板,以及灵敏指触在pp至mf的力度间做好各种层次。相对于其他声部,旋律永远必须是最响的,线条要勾勒得最为清晰。要很好地诠释作品,很多时候,具体的指触和音色都需要老师详细示范和讲解。汤教授补充道:“不能只说这里太响了,那里要轻,那具体是多少力度呢?力度都是在音乐前后的时间流动中对比出来的,而且大胖子的力度對比和瘦女孩的力度对比是不一样的,只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尽量做出大的对比就好,并且要告诉他怎么运用各种力量和控制配合达到丰富的力度层次。还有踏板怎么踩,是半踩、全踩还是颤抖式地踩,要根据作品的风格、和声、力度及旋律线条甚至是演奏场地的不同来做不一样的调整。对于浪漫派作品,踏板可以多用,特别是在需要夸张和辉煌的音色效果时。在印象派作品中,需要音色与和声朦胧模糊及持续低音效果时要用到左中右三个踏板,但在巴洛克作品及古典风格的作品中就要尽量少用踏板。”
汤教授坚信,上台表演就是“一锤子买卖”,不成就砸了,所以练就百分之两百的技术精准性非常重要。“如果你希望在台上一遍都不错,那么你在台下就要练到两百遍都不错,这就是俗话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训练学生的肌肉记忆,她经常要求学生把最艰难的段落“连弹两百遍,弹错一次就要从头开始算”。除了肌肉记忆以外,她还会综合运用听觉记忆、视觉记忆等方式,多管齐下。有时候巴赫的复调作品很难背,她就要求学生在五线谱上默写所有的音符,如摄影般印入脑子。为了让学生把整部作品的力度层次丰富地表现出来,她会让学生从头到尾把每一个音符的走向以及力度,比如说从ppp到fff的脉络层次都勾画出来,就像一个设计图或心电图一样。“这样学生就心有蓝图,一首曲子弹出来,层次感非常强。”在学生上台的前一天、前一小时、前一秒钟,她都会给学生各种“赋能”,陪伴、鼓励,提升他们的士气。“所以,我的学生98%都是发挥正常甚至超常的,因为我跟他们说,‘你们上台紧张是不对的,你都准备得这么好了。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你要是没准备好,自然会紧张,但要是你在准备得很好的情况下还紧张,那就是你的私心杂念太多,不够作为演奏家这种使命的纯粹性。因为你就是要把音乐的美好带给听众,你要有一种虔诚的教徒似的奉献精神,而不是去东想西想别的东西。”
这些不同教学方法的得来,一方面源于汤蓓华教授曾跟过几个好老师,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她不断地学习和精进。她翻译了好几本关于钢琴教学法的书,比如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鲍利斯·贝尔曼写的《钢琴大师教学笔记》。她以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以最简洁易懂的方式注入到翻译和诠释作者对音乐表演以及音乐教学的心理学方面的许多深刻见解,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赞誉。这本书自出版以来就成了畅销书和长销书,如今已经再版十四次,并马上要推出修订版了。
钢琴云上遇知音,中国音乐传世界
近年来,汤蓓华教授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了普惠大众的钢琴公益活动中,并让中国的音乐通过钢琴声传向世界。2020年,一场罕见的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国际交流也变得困难重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云知音”全球网络公益钢琴大赛由美国太平洋精英音乐家协会、上海肯特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发起,上海艺术教育委员会指导,以网络技术之便,以音乐为媒介,传递爱与希望。
说起大赛的名称“云知音”,大赛创始人汤蓓华介绍道,所谓“云”有三层含义:第一,大师“云”集,世界级钢琴大师与选手们相约此处;第二,“云”端相会,在这个特殊的时节,用音乐舒缓心情,抚平焦躁与哀伤;第三,选手如“云”,从孩童到老者,只要你有触摸钢琴的热情和愿望,零收费报名,无门槛参与。
本次大赛吸引到了全球近两万名选手报名,其中海外参赛选手一百多名,涵盖专业学习者、业余爱好者、中小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老年群体等。大赛官网页面浏览量超过两千万次,互动投票数超过九百八十万次,体现出了“云知音”的全球视野、专业水准以及全民参与性。大赛的亮点之一还在于设置了特邀组,给具有听力、心理和行为等障碍的人士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大赛国际慈善代言人刘明康就是一位具有钢琴天赋的自闭症患者,他用自己的成长和毅力让人们看到了自闭症患者身上的才华与天赋。
抗疫名家张文宏在“云知音”视频连线颁奖仪式时表示:“樂”(乐)加草字头就成了“藥”(药),音乐可以治愈心灵,起到舒缓情绪、振奋心情的作用。这次‘云知音网络钢琴大赛在疫情背景下将全球钢琴爱好者汇聚在一起传递爱与希望,是一次治愈人心的善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赛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突出的中国元素。大赛组委会特邀中国作曲家张朝为比赛专门创作了一首富有中国特色的乐曲《野人舞》,让参赛者学习、演奏,向全世界输出中国的民族文化。在汤教授心目中,用钢琴来传播中国音乐文化是很易于被世人接受的。“钢琴是一件世界性的乐器,许多华人钢琴家都通过它来演释中国声音的世界表达。”汤教授自己也经常用钢琴模仿出古筝、古琴、笛、箫、扬琴、琵琶甚至是唢呐的声音。“钢琴完全可以说中国话,我在美国演出钢琴版的《百鸟朝凤》时,外国听众们可喜欢了,说太像鸟鸣了!”从《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彩云追月》中听到极富中国乐器的音色以及中国文化意境的音乐,都非常有艺术的魅力。外国听众的热烈反响,正是她经常倡导和践行的“以世界的钢琴,传播中国的文化”,让他们通过熟悉的乐器更容易理解中国的文化意境。
中国钢琴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成就是非常令人振奋的,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名副其实的钢琴大国。钢琴史上有俄罗斯、德奥和法国等学派,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建立中国钢琴学派,让我们共同为这个目标、为世界的钢琴讲中国的话语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