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居民制度性政治参与和基层政府信任

2021-11-16黄信

党政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

黄信

[摘要]制度性政治参与依据农村居民政治参与态度的不同可划分为积极制度性政治参与和消极制度性政治参与,积极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农村居民比消极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农村居民对基层政府信任水平更高。提升农村居民的基层政府信任水平需要畅通制度性政治参与渠道,增进农村居民制度性政治参与意识,重视养老、教育、社会公平等其他政府工作。

[关键词]基层政府信任;制度性政治参与;农村居民

一、研究背景

政府信任对政治稳定和政府运作意义重大,自世纪之交以来便深受学界重视。我国政府信任呈现“中央一地方”“能力一意愿”的双重差序格局,公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高于地方政府,对政府能力的信任高于执政意愿;同时公众政府信任的稳定性不高,容易受到各类社会事件和思想风潮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转型时期,公众有着强烈的利益表达需求;制度陛政治参与作为公众与政府互动的重要途径,能有效促进公众利益表达,帮助政府改善社会治理,提升公众政府信任水平。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均对扩大公众的制度性政治参与提出要求,指出要通过公众有序的诉求表达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关于政治参与和政府信任关系的观点是制度性政治参与能促进政府信任,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则对政府信任有负向影响。但实际上,在制度性政治参与过程中,公众往往存在着积极和消极两种参与态度。拥有积极参与态度的公众在制度性政治参与中,有着更多的积极陛和主动精神,会对自己所参与的事务有一定了解,从而更加审慎地行使自己的权利;而拥有消极参与态度的公众缺乏对参与事务的了解,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缺乏理性判断,往往随意而为。不同参与态度下的制度性政治参与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是否一致,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这是已有研究尚未回答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农村居民为例,探讨不同参与态度下的制度性政治参与对基层政府信任的影响并对提升我国农村居民的基层政府信任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二、农村居民制度性政治参与对基层政府信任的影响

本文使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的数据来探究农村居民不同参与态度下的制度性政治参与对基层政府信任的影响。政府信任的研究路径可以划分为制度论和文化论两类。制度论强调公众的“理性人”角色,认为公众是否信任政府、信任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他們自身能否从政府行为中获利、获利的程度如何。文化论者则对制度论的观点提出质疑。一部分文化论者认为政府信任产生于社会化过程和民族文化,另一部分认为文化虽然来自制度,但对制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制度的附庸。根据文化论的观点,政府信任的来源主要是社会文化和社会资本。除了制度论和文化论两种路径外,随着技术变迁,学界开始把传播媒介作为解释变量来研究政府信任。据此,本文以基层政府信任为被解释变量,以制度性政治参与为解释变量,并从制度、文化和传播媒介三个方面选取了十三个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来探究农村居民制度性政治参与对基层政府信任的影响。

首先,积极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农村居民比消极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农村居民对基层政府的信任程度更高。通过积极制度性政治参与,农村居民能增进对基层政府的了解,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对基层政府信任产生正向影响。另外,积极制度性政治参与能产生赋权效应。以基层选举为例,在了解候选人的基础上,农村居民能基于理性思考选出符合自己期望和利益的代理人管理公共事务,并能通过在下一次选举中不给他投票从而对代理人的失责行为进行惩戒。这种赋权效应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政治效能感,进而提升了基层政府信任水平。但消极制度性政治参与往往意味着参与者对参与什么、为何参与、怎么参与、参与结果都漠不关心,难以对增进基层政府信任产生影响。

其次,农村居民的基层政府信任主要受到制度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传播媒介的影响不显著。尽管根据已有研究,在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之外,学界开始把传播媒介作为解释变量来研究政府信任,认为传播媒介也是政府信任的重要来源,但在回归中加入传播媒介变量后,模型拟合度基本没有变化,而在加入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后,拟合度不断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农村居民的基层政府信任主要受到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受传播媒介的影响较弱。

再次,农村居民的基层政府信任受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较大。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深刻影响着我国农村居民的政治态度.尤其是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将纲常伦理引入政治领域,构成了强大的政治认同感和社会约束力。我国农村居民对威权主义的强烈认同也是这一传统政治文化延续的体现。尽管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约束力逐渐减弱,但从威权主义观的回归系数来看,传统政治文化依然对我国农村居民的基层政府信任有着重要影响。

三、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的基层政府信任水平

一是畅通制度性政治参与渠道,完善制度性政治参与制度,营造农村居民良好有序的政治参与图景。制度性政治参与是农村居民行使民主权利、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但当农村居民的合法诉求无法通过制度性政治参与得到回应时,部分人可能会选择游行、示威等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形式向政府施压,带来社会的不稳定。虽然我国目前已初步具备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基本制度,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着制度化程度低、参与效果评价不高等问题。为此,政府需要降低制度性政治参与成本,创新制度性政治参与方式。一方面,可以以咨询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构建互动平台,增进农村居民与政府间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借助互联网技术拓宽制度性政治参与渠道,方便农村居民利益表达,进而帮助政府改善社会治理。

二是增进农村居民制度性政治参与意识,培育农村居民的当家作主思想。要培育积极的参与态度,除了开拓参与渠道,完善参与制度外,还要培育农村居民的参与意识,让制度陛政治参与内化为一种价值理念。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农村居民制度性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农村居民的政治意识,提高农村居民的政治技能,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另一方面,要做好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宣传工作,通过信息公开、普及宣传来减少农村居民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做到形式上通俗化,内容上细节化,增进农村居民对制度性政治参与内容的了解。同时,政府还应积极回应农村居民的合法利益诉求,做到政从民来,政为民谋,以实际政策效果推动农村居民的制度性政治参与。

三是重视养老、教育、社会公平等其他政府工作。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能提高农村居民的基层政府信任水平,这启示政府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重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居民的基层政府信任有负向影响,这说明在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中,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入公平感对基层政府信任有正向影响,收入公平感越高,对基层政府越信任,我国政府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注重再分配工作,兼顾效率与公平。此外,社会信任对农村居民的基层政府信任度也有显著影响,说明政府要注重和谐社会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
江苏省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影响因素
浙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35年领跑全国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当前我国农村生活面向及其治理探究
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大多数”商机在哪里?
农村居民旅游特征分析及其市场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