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天员“总教头”黄伟芬: 实现飞天梦,所有的苦都值得

2021-11-16京袖

妇女生活 2021年11期
关键词:聂海胜杨利伟神舟

京袖

自从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以来,人们记住了杨利伟、聂海胜、翟志刚、刘洋、刘伯明等一个个航天英雄。但大家不知道,选拔这些航天员并对他们进行培训的还有个幕后英雄,她就是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设计师黄伟芬。

为了迎接航天员返航,她提前20多个小时开始忙碌,先是主持放行评审,从各个岗位的职责、技能到航天员公寓和各类检查点的布置,再到航天员回“家”后吃什么、喝什么,都要亲手抓落实

2021年9月16日8时56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90天后,即将返回地球。

距离航天员返回还有20多个小时的时候,黄伟芬就为迎接他们回家忙碌起来。她先是主持放行评审,从各个岗位职责、技能到航天员公寓和各类检查点的布置,再到航天员回“家”后吃什么、喝什么,都要亲手抓落实。另外,航天员撤离核心舱后,黄伟芬还要为他们善后,比如撤离时舱门有没有关好,舱门检漏是不是正常,服装也要做气密性检查。“退房”之前,航天员还要在地面科技人员配合下,完成空间站组合体状态设置、实验数据整理下传、留轨物资清理转运等工作。

黄伟芬不但要关注航天员的返回过程,航天员返回地面后的身体机能恢复也是她要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之前,我国已有过6次载人太空飞行,尤其是神舟十一号飞船飞了33天,黄伟芬和团队对航天员的生理和心理指标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航天员长期飞行以后,失重环境对人的骨骼肌肉、心血管系统都有很大影响。航天员返回地面后,要重新适应地面重力环境,半年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训练。在此期间,不能让他们站立,要做好保护措施,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整个动态维护、跟踪、观察则需要一年左右。航天员从训练期一直到飞行任务结束,生理、心理等方面所经受的考验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其实,从6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升空开始,黄伟芬就和聂海胜三人飞行乘组密切沟通,时时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和他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90天。

在黄伟芬眼中,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人都很敬业。6月17日凌晨2点30分,他们就起床做进舱前的准备,然后进舱等待发射。入轨之后进行组合体的环境建立,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12点多才睡觉。考虑到3名航天员十分辛苦,黄伟芬安排他们多睡半个小时,没想到航天员早上6点准时起床了。

黄伟芬清楚,长达3个月的太空生活,对航天员们的耐受力也是个巨大的考验。平时,她与航天员密切沟通,在心理建设上给他们一些建议,为他们做好心理疏导。

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期间,有问题随时可以和地面工作人员沟通。有一次,黄伟芬在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号码没有见过,接起来后,熟悉的声音让她一愣:原来是聂海胜从太空打来的。聂海胜向她请教了几个专业的问题,得到完美解答后,这场天地通话才结束。

她知道,航天飞行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尤其是上升和返回过程中,发生爆炸这样的事情是有可能的;但她提醒自己不能哭,因为自己是现场指挥,如果不能控制好情绪,后果不堪设想

2003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的神舟五号飞船落地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他在天上看到的、感觉到的,告诉负责选拔和培训的黄伟芬:“感谢您,黄主任,您的训练是管用的。”黄伟芬则称赞杨利伟的表现太完美了,给他打100分。

神舟五号飞船上天前,第一梯队选出了3名航天员,可最后上去的只能是一名航天員,当时黄伟芬投了杨利伟一票。在她心目中,3名航天员都很优秀,取舍确实挺难,她对3人各方面的训练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发射前准备期间的表现,最后郑重地投了杨利伟一票。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出征工作准备完毕后,黄伟芬和翟志刚、聂海胜来到航天公寓,围着杨利伟开心地说话。其实,黄伟芬内心是忐忑的,因为她知道,航天飞行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尤其是上升和返回过程中,发生爆炸这样的事情是有可能的。黄伟芬看到,翟志刚和聂海胜在杨利伟身边轻声叮嘱着一些细节,这样的场景让黄伟芬感动不已,她怕控制不住自己,转身进了卫生间。

对着卫生间的镜子,黄伟芬泪流满面,但她提醒自己不能哭,因为自己是现场指挥,如果不能控制好情绪,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她擦干眼泪,洗了把脸,努力让自己平复下来。

让黄伟芬欣慰的是,杨利伟用优异表现回报了她的信任,进舱、发射、返回三个关键点,杨利伟心率一直保持在每分钟70余次,发射时心率只有72,冷静极了。国外有的航天员进舱时,很紧张,心率会加快。而中国这次是载人首飞,上升和返回时,航天员要承受相当于自己体重近十倍的压力,呼吸十分困难,杨利伟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心态。

神舟五号飞船将近一天的飞行里,需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杨利伟每次操作都准确无误。飞船里,他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虽然很难操作准确,但也万无一失。杨利伟在飞船上发出过很多指令,最精细的“倒计时3秒”,也操作得丝毫不差。

黄伟芬被誉为航天员“总教头”。平时,她带领训练团队与航天员朝夕相处,非常默契。从2004年3月开始,她带领12名航天员按照训练大纲,进行按部就班的训练,同时开始撰写多名航天员同时上天的选拔标准。因为从“神六”开始,要有两名或三名航天员同时上天,航天员的默契配合,工作、生活习惯方面的协调,以及性格上的搭配至关重要,这些都成了黄伟芬选拔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理性、勇敢、果断、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能和旁人顺畅沟通等也是选拔航天员的必要条件。此外,航天员体质训练有个特殊要求,不能出现任何运动损伤,更不允许有伤病发生,避免非战斗性减员。

对于神舟十二号飞船3名航天员的选择和搭配,黄伟芬有着科学而缜密的考量。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的前一天,担任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公开亮相,聂海胜担任指令长。之所以聂海胜三人乘组最后时刻能够胜出,黄伟芬是经过通盘考虑的,考虑的因素包括这次任务的特点,每名航天员个体特点和任务的匹配性,航天员的经验、年龄和新老搭配、以老带新的构成,以及彼此之间心理相容性、配合能力,等等。

如今,神舟十二号飞船飞行任务圆满结束,3名航天员的出色表现证明了黄伟芬在选择航天员方面的独到之处。

她从不把自己当女性,航天员训练的内容,她全经历过。离心机、转椅、四柱秋千等科目,她没少体验。就连跳伞这种颇具冒险色彩的项目,她也亲身体验过。她说,没有体验,就不能设计出完善、有序的训练流程

上高中时,黄伟芬就是学校的风云人物。1981年高考,黄伟芬考出499分的高分。报志愿时,父亲鼓励她:“国防科技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还是报这方面的大学吧!”于是,黄伟芬报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毕业后,她又考取著名生理学家刘光远教授的研究生,学习重力生理专业。毕业后,她对飞船系统、航天医学、航天工程等众多专业均有涉猎。1992年,中央批准立项实施“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也叫“921工程”,她被委以重任,负责选拔和培训航天员的工作。

黄伟芬面对的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注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航天员需要承受超重、失重、低压等特殊环境因素的严峻考验,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承受极限,如何训练出优秀的航天员,教练员的角色尤其重要。

航天员选拔出来后,黄伟芬带着不足30人的团队,承担起了教练员的任务。而这个角色需要怎么做,没有范本。黄伟芬带领团队用5年时間,进行了七大类100多个课目的训练教学,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航天员训练大纲。当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作为评审专家组领导,高度评价这部训练大纲:“如果按照这个训练大纲训练,中国航天员上天没问题。”

黄伟芬和团队按照大纲训练,实践中摸索完善出八大类、百余个航天员训练课目,每个课目又有很多训练单元,涉及医学、生理、心理,还有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等诸多方面。训练中,黄伟芬从不把自己当女性,航天员训练的内容,她全经历过。离心机、转椅、四柱秋千等科目,她没少体验。就连跳伞这种颇具冒险色彩的项目,她也亲身体验过。她说,没有体验,就不能设计出完善、有序的训练流程。

航天员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要经历各种挑战、考验、检查和评定。而且,只要航天员不退役,训练就不能终止。从预备航天员开始训练,到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大概需要4年左右,相当于上了一个大学,但比大学的本科教育难得多。

航天员训练中,让黄伟芬感动的事情不少。飞船上升过程中,航天员承重超过4个G,也就是4倍于自己体重的压力,返回的时候低一点,3个多G。但应急逃生的时候,过载就会比较大。2018年10月11日,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发射失败,两名航天员启动紧急返回程序,安全获救。后来,一个航天员说他当时感觉到有6到7个G的超重作用,胸口像压了一块7倍于自己体重的重物,喘不过气来。黄伟芬的训练大纲规定,我国的航天员要做到承载8个G,才能评优。航天员每年做两次测试,测试时,离心机上设有红色按钮,航天员只要受不了,就可以按动红色按钮,离心机就会停下来。但这么多年,没有一名航天员使用过这个按钮。

有一次,黄伟芬对两名航天员进行水下失重训练,其中一台仪器出现故障,需要修理。由于不清楚要修理多长时间,黄伟芬建议两名航天员脱下训练服休息等待。航天服脱下再穿上,多充一次气,就会缩短一次使用寿命,两名航天员坚持穿着训练服等待,让黄伟芬很是感动。

作为航天员选拔、培训的“总教头”,57岁的黄伟芬是忙碌的,忙得她曾经连女儿在学校哪个班都不知道。然而,她说,当自己的理想、追求有幸与国家的重大科技发展需求交汇对接时,所有的苦都是乐,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编辑:刘波】

猜你喜欢

聂海胜杨利伟神舟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贺神舟十三号成功对接空间站
航天英雄聂海胜:三探苍穹,家有贤妻放心飞翔
聂海胜:三飞太空,57岁再探苍穹
聂海胜:从放牛娃到航天英雄
航天英雄聂海胜:家有贤妻助我三探苍穹
航天英雄杨利伟
星际穿越,中国航天员太空自拍
杨利伟:飞越群星
《飞得最高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