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转变党的作风

2021-11-16曹子洋

党史博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研究

曹子洋

毛泽东一贯力行并大力倡导调查研究。他认为,调查研究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只有坚持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来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符合客观实际,才能正确地反映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以指导实践。而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调查研究,向社会作调查。

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指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从而把调查研究提到了思想路线的高度来认识。

编印《农村调查》,揭开延安时期调查研究活动的序幕

面对全国性抗战爆发后异常严峻的战争形势和错综复杂的国内矛盾,毛泽东认为,“十年内战时期的经验,是现在抗日戰争时期的最好的和最切近的参考”。为更好地指导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不调查研究,只是“片面地简单地看问题,是无法使革命胜利的”,他对十年内战时期调查研究的经验进行总结,先后写了《〈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关于农村调查》《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著作,并领导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从而使其调查研究思想得以完善和系统化。

1940年3月,王明把自己在1931年写的集中反映他“左”倾错误观点的《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一书,在延安印了第三版,并在第三版的序言中写道:“我们党近几年来有很大的发展,成千累万的新干部新党员,对我们党的历史发展中的许多事实,还不十分明了。本书所记载着的事实,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因此许多人要求了解这些历史事实,尤其在延安各学校学习党的建设和中共历史时,尤其需要这种材料的帮助。”这反映出中共中央领导层思想认识方面的不统一。同年12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比较集中地谈到党的历史上“左”的问题,特别是十年内战后期打倒一切的“左”倾错误及其给中国革命造成的危害。为引起全党重视,毛泽东要求把反对教条主义问题提高到党性高度来认识。为改变党内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毛泽东以推动调查研究为切入点,于1941年3月至4月间,把他在1930年至1934年间所写的11篇农村调查报告汇集成《农村调查》一书出版,并写了序言和跋。毛泽东期望以过去进行调查研究的历史经验,推动全党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以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而引导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

毛泽东在百忙中将他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进行的大量农村调查中保存下来的调查材料编为《农村调查》,是为了纠正在全党同志中存在的“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那里担负指导工作”这种异常危险的现象,以期达到“帮助同志们找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的目的。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再次强调了“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

毛泽东从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高度,阐述了调查研究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调查研究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中心环节,“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由于不重视调查研究而招致的损失是巨大的。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长期坚持调查研究的必要性。他指出:“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列宁、斯大林也同样作了许多调查。”“中国革命也需要调查研究工作,首先要了解中国是个什么东西(中国的过去、现在及将来)。”但是,认识客观世界有一个过程,不能一次完成,因此,调查研究也不能一劳永逸。“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因此,我们的调查,也是长期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毛泽东表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虽然曾经被人讥为“狭隘经验论”,“我却至今不悔;不但不悔,我仍然坚持没有调查是不可能有发言权的”。因此,“我现在还痛感有周密研究中国事情和国际事情的必要。……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这就是我的志愿”。

《农村调查》一书中共有11篇调查报告,毛泽东写了六条按语和注释,针对一些需要说明的情况和一般读者不懂的方言,作了简明的解释。毛泽东在序言中一再申明,出版此书的目的,“在于指出一个如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而不是要同志们去记那些具体材料及其结论”。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号召全党各级领导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克服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毛泽东在《兴国调查》整理后记中说:“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面想象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绝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

以调查研究作为开展整风的突破口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毛泽东接着指出当时党内的现状:“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单纯的学习。……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他们“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作没有党性,或叫作党性不完全。”由此,引发了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经典概括,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研究者多把这篇报告作为中共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的标志。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转变党的作风的高度,阐述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为克服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倾向,实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提出的第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向全党提出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把调查研究作为“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毛泽东之所以如此看重调查研究的作用,其立意不是一般地讲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它对转变党的作风,特别是克服主观主义,转变党的学风,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特殊重要性。在毛泽东看来,离开调查研究,树立和坚持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就会落空,党对革命事业的领导作用也不可能正确地、充分地得到发挥。

毛泽东对如何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摸索

调查研究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进行调查研究?有哪些技术要求?毛泽东从调查研究的亲身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在已有理论论述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概括:

1.获得调查研究材料的基本形式是开调查会。因为“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我用这个方法得了很大的益处,这是比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就如何开展调查指出:“开调查会每次人不必多,三五个七八个人即够。必须给予时间,必须有调查纲目,必须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人展开讨论。”在《关于农村调查》一文中,毛泽东则从搜集材料的方法角度强调了开调查会的关键环节:“一个调查会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查的典型可分三种,即先进的、中间的和落后的;要亲自搜集和整理材料,抓住重点;材料要搜集得愈多愈好,但一定要抓住要点或特点。这就提出了利用典型材料分析问题的具体方法,形成了一整套开调查会进行调查研究的程序、内容和方法。

2.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把握住对立统一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就是要求正确处理调查研究中的辩证法问题。基于实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调查研究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自觉地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正确处理调查研究中一系列辩证关系,才能把握事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在调查研究中贯彻阶级斗争的观点,是为了更深入地分析社会中各个阶级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毛泽东谈自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时,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阶级斗争”四个字,并且将其作为一种认识问题的方法论来分析中国的阶级状况,由此获得了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因此,毛泽东告诫即将去调查的同志,要“以这种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实践,另方面又从实践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理论”,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中国的具体实际,在全面把握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调查研究必须眼睛向下,甘当小学生。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不仅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掌握正确的调查研究方法,还需有真诚的态度。毛泽东着重强调了调查研究中所持态度的重要性。因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倾听群众呼声的过程;调查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是深入群众的根本方法。他特别告诫全党:那种“‘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我们党吃所谓‘钦差大臣的亏,是不可胜数的”。调查研究,如果“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中共中央提出加强调查研究的六项办法

1941年7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设立调查研究局的通知,以毛泽东为主任,任弼时为副主任。8月1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布了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文件强调:“我党现在已是一个担负着伟大革命任务的大政党,必须力戒空疏,力戒肤浅,扫除主观主义作风,采取具体办法,加重对于历史,对于环境,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具体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方能有效地组织革命的力量,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文件提出了六项加强调查研究的办法,其中前五项分别为:

(一)中央设置调查研究机关,搜集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阶级关系各方面材料,加以研究,以为中央工作的直接助手。

(二)各中央局、中央分局、独立区域的区党委或省委,八路军、新四军之高级机关,各根据地高级政府,均须设置调查研究机关,搜集有关该地敌友我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阶级关系各方面材料,加以研究,以为各该地工作的直接助手,同时供给中央以材料。

(三)关于搜集材料的方法,举例如下:第一,搜集敌友我三方关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阶级关系的各种报纸、刊物、书籍,加以采录、编辑与研究。第二,邀集有经验的人开调查会,每次三五人至七八人,调查一乡、一区、一县、一城、一镇、一军、一师、一工厂、一商店、一学校、一问题(例如土地问题、劳动问题、游民问题、会门问题)的典型。从研究典型着手是最切实的办法,由一典型再及另一典型。第三,在农村中,应着重对于地主、富农、商人、中农、贫农、雇农、手工工人、游民等各阶层生活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的详细调查;在城市中,应着重对于买办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贫民群众、游民群众及无产阶级的生活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的详细调查。第四,利用各种干部会、代表会搜集材料。第五,写名人列传。凡地主、资本家财产五万元以上者,敌军、伪军、友军团长以上的军官,敌区、友区县长以上的官长,敌党、伪党、友党县以上的负责人,名流、学者、文化人、新聞记者在一县内外闻名者,会门首领、教派首领、流氓头、土匪头、名优、名娼,以及在华外人活动分子,替他们每人写一数百字到数千字的传记。此种传记,要责成地委及县委同志分负责任,传记内容须切合本人实际。同时注意搜集各种人员的照片。第六,个别口头询问。或派人去问,或调人来问,问干部、问工人、问农民、问文化人、问商人、问官吏、问流氓、问俘虏、问同情者,均属之。第七,搜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

(四)除中央及各地的调查研究机关外,必须动员全党、全军及政府之各级机关及全体同志,着重对于敌友我各方情况的调查研究,并供给上级调查研究机关以材料。

(五)向各级在职干部与训练干部的学校,进行关于了解客观情况(敌友我三方)的教育。……在学习中反对不管实际只记条文的风气,反对将学习马列主义原理原则与了解中国社会情况、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互相脱节的恶劣现象。要提倡干部与学生看报,指导看报方法,指导他们分析时局的每一变动。要供给干部与学生关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各种情况的实际材料,把讲授与研究这些材料及其结论当作正式课程,给予必要时间,并实行考绩。

同日,中共中央还发布了《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对从中央到地方的调查研究实施办法逐一作了相应的要求。这两份专项文件,充分反映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对调查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部署与指导的情况。这在党的调查研究史上是空前的。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讨论了这一问题,正式决定成立中央调查研究局,毛泽东兼局长,任弼时为副局长;中央调查研究局下设党务研究室和政治研究室。党务研究室下设根据地、大后方、敌占区、海外四组,任弼时任主任兼根据地组组长。政治研究室下设政治、国际、敌伪三个研究组,毛泽东兼主任,陈伯达为副主任。会议还决定:中央情报部隶属中央调查研究局等。中央调查研究局的设立,为党中央领导好全面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在毛泽东的推动下,1941年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九月会议”,使党的领导层对必须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大体上取得了共识。1943年10月6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曾这样评价:“九月会议是关键,否则我是不敢到党校去报告整风的,我的《农村调查》等书也不能出版”,“整风也整不成”。

掀起全党调查研究的新高潮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不仅反复强调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而且在调查研究实践方面,也是全党的表率。他的调查研究工作,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形式多种多样,并且随时随地,不拘一格。他不仅善于抓住同各方、各界、各类人士谈话、聊天的机会进行调查研究,甚至能从个别百姓一时对他的诅咒中发现党的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责成有关部门及时深入了解,合理解决。他更善于对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专项调查。例如关于“精兵简政”的重大决策,就是一次调查研究的典范事例。

“简兵简政”与“鱼大水小”

“精兵简政”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最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的一项重要政策。1941年1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上,热情地希望参议员们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精神,提供意见,为减轻群众负担,克服当前困难,坚持长期抗战,献计献策。聆听毛泽东这次演讲的参议员中,就有米脂县参议会议长李鼎铭。李鼎铭原是米脂县一位有名望的绅士,清朝末年,曾在米脂县办学,后又做过榆林中学的教员和小学校长,晚年以行医务农为主,为人耿直,同情农工,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政策。毛泽东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他。出于爱国热忱,他根据陕甘宁边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个“精兵简政”的提案。建议“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提案提出,“军事政治之建立,必须以经济力量为基础,在今日人民困苦、资源薄弱之状况下,欲求不因经济枯竭而限制军政发展,亦不因军政发展而伤害经济命脉,唯有政府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量入为出,制定预算,以求得相依相助,平衡发展之效果”。这一提案引起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当李鼎铭刚发完言,毛泽东就站起来,一边鼓掌,一边走到台前,对这一提案表示极为赞成。他说,在抗战初期,采取精兵主义自然是不对的,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全面抗战已经四五年了,人民经济遇到很大困难,而我们的大机关和不精干的部队,又不适合今天的战争。教条主义就是不管环境变了,还是死啃不合时宜的条文。我们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论谁提出的意见,只要有利于抗战,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办。11月17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财政经济方针须实行两大原则:一、精兵简政,调整人员。二、扩大收支,发展事业。会议确定实行精兵简政的方针。翌日,李鼎铭关于精兵简政的提案以165票的多数在参议会获得通过。事后,毛泽东反复翻阅这个提案,用红笔把重要的段落圈了起来,又一字一句地抄在自己的本子上,旁边还加一段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进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

12月13日,中共中央向各抗日根据地发出“精兵简政,发展经济”的指示。延安的《解放日报》于1941年12月6日,1942年2月20日、4月9日、8月7日、8月23日先后发表题为《精兵简政》《再论精兵简政》《贯彻精兵简政》《彻底实行精兵简政政策》《精兵简政当前工作的中心环节》五篇社论,号召各地厉行精兵简政。

陕甘宁边区最早开始贯彻精兵简政,先后实行两次精简,为其他根据地提供了经验。尽管如此,边区的精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而就全国各根据地的情况看,还有若干根据地的同志没有理解精兵简政同当前形势和党的各项政策的关系,没把它当作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看待,因而也没有认真地进行。为此,1942年9月7日,毛泽东亲自为《解放日报》撰写题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向全党分析目前面临的形势,阐明实行精兵简政的必要性、迫切性。毛泽东指出,抗战五年后的形势,“实处于争取胜利的最后阶段”,既接近着胜利,又有极端的困难,也就是所谓“黎明前的黑暗”。共产党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后阶段,还将遇到比目前更加严重的困难。除了政治上的困难,还有经济上的困难。要取得抗战胜利,必须克服这些困难。我们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精兵简政。实行精兵简政之所以十分必要,十分迫切,是因为:第一,解放区“鱼大水小”矛盾突出。抗战全面爆发以后,为发展壮大抗战力量,我们建设了庞大的战争机构,那时的情况容许我们这么做,也应该这么做。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根据地已经缩小,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内还可能再缩小,我们便决然不能像过去那样维持着庞大机构,必须克服战争机构和战争情况之间存在的矛盾,缩小自己的机构,使兵精政简。毛泽东还形象地把它比作“褪去冬衣,穿起夏服,以便轻轻快快地同敌人作斗争”。第二,日伪对解放区实行“三光”政策,其目的正是企圖扩大我们“鱼大水小”的矛盾,把我们困死。这也迫使我们必须是严格地、彻底地、普遍地,而不是敷衍地、不痛不痒地、局部地实行精兵简政,使我们的战争机构能适应战争情况,显得越发有力量,从而不但不会被敌人战胜,而且最终能战胜敌人。年底,毛泽东又明确提出精兵简政所要达到的五项目的,即“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通过精兵简政,达到健全机构、建立制度,调整干部,改变作风,加强领导,精通业务,厉行节约,改善各方面关系之目的。

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大力倡导和正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和各解放区都普遍实行精兵简政,收到显著的效果。克服了根据地“鱼大水小”的矛盾,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调动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提高了机关效率,对度过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巩固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夺取最后胜利,起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

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写出的《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1942年12月)、《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1943年10月1日)以及《组织起来》(1943年11月29日)等文章,即是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和财政等问题进行深入专项调查的重要成果。毛泽东全面考察了陕甘宁边区关于发展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合作社、盐业、自给工业、军队的生产事业、机关学校的生产事业,以及粮食工作等问题,在每个项目中,又都作了详细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经过这样一系列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毛泽东找到了革命根据地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规律,制定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以及公私兼顾等一整套财经工作的方针、政策。

林伯渠向“大地的儿子”学习

西北局调查研究局考察团,是当时第一个大型调查组织,成员30多人。他们对陕甘宁边区的绥德、米脂两特区的政治、经济、党务等问题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研,共写出调查报告、人物传略20多份,其中调查报告19份。还有3名成员合作写出了专著——《绥德、米脂土地问题初步研究》,于1942年9月在延安正式出版,全书8.5万字。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延安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的情况。

1941年1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率20多人组成的考察团赴陕北的甘泉、富县进行调查研究,1942年1月下旬回到延安。2月9日,林伯渠在边区政府召开的政务会议上报告了考察观感。他根据考察团走家串户、亲自调查了解的情况,指出了这两个县存在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三三制实行得比较差、县参议会没有开展经常工作;租佃关系未能解决,对人权保障不够;行政机构尚不健全;干部文化水平太低等”。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改进政府工作的若干意见。继此之后,1943年4月25日至5月6日,林伯渠又亲赴安塞、志丹两县农村进行实地调查。返回后,他写了《农村十日》一文,发表在5月30日的《解放日报》上。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道:“为什么我们不应向你们学习呢,你们是大地的儿子。人类的智慧、血汗,不都是埋藏在劳动中吗?我们政府号召生产,要大家丰衣足食,就必须每个人向好的劳动者看齐,成为新的英雄啊。这次农村小住10日,觉得实际的内容太丰富了,需要虚心去学习的地方还多着哩。”林伯渠的感想,真切地反映了调查研究对党的干部的啟发和激励。

张闻天“开始学着射箭”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兼中宣部部长张闻天任团长的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于1942年1月26日从延安出发,至1943年3月3日回到延安。1943年3月27日,张闻天向中共中央提交了此次调查研究的总结报告——《出发归来记》。张闻天的这次调研,目的明确,获得的实际材料十分丰富。其中,在米脂县杨家沟的调查材料后来汇编成《米脂县杨家沟调查》一书。此外,《贺家川八个自然村的调查》《兴县十四个自然村的土地问题研究》《杨家沟地主调查》后来均收入《张闻天晋陕调查文集》。更重要的是,这次调研收获了宝贵的思想成果。张闻天指出:“这次出发,从调查研究中得来的一些材料,一些具体知识,当然就是我一年来工作的结果。但最重要的,还不在这里。最重要的,还在于我最后认识到:我以后有向着接触实际、联系群众的方向不断努力的必要……其次,还在于我实际开始使用了马列主义的方法,来研究了一下中国的实际。毋庸讳言,因为我是开始学着射箭,所以我觉得我的箭术很是生疏。但每射一次,比着上次总觉得要熟练些。求得射箭术的进步,除实际练习外,是没有其他方法的。一次二次是射不好的,必须几百次、几千次地射下去,才能射得更加熟练些,射得更加正确些。”他告诉大家:“冲破了教条的囚笼,到广阔的、生动的、充满了光与热的、自由的天地中去翱翔——这就是我出发归来后所抱着的愉快心情。”

这一时期,在延安先后组成较大型考察团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还有中央青委考察团、中央妇委妇女生活考察团、八路军政治部战地考察团等。此外,一些地方机关和个人开展的各种各样的调查研究活动不胜枚举。这些调查研究活动,不仅为各级党政组织制定和实行科学的决策提供了宝贵的依据,极大地推动了陕甘宁边区乃至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克服了“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和浮夸作风,树立起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有力地促进了全党上下党风、文风和学风的转变,成为延安整风运动深入开展的重要助推器。■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