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
——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科技创新发展纪实

2021-11-16梅方义

中国煤炭工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智能化科技

文/梅方义 汪 琳

近年来,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去杂归核,治亏创效,以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以创新驱动破解企业之困,打赢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十三五”期间,陕煤集团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从2015年的1906亿元、0.5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403亿元、175亿元;优势产业规模显著提高,从2018年开始,陕煤集团旗下煤炭、化工、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板块开始全部整体盈利。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大关、利润突破100亿元大关,经营业绩创历史最好水平。“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科技投入356.85亿元,累计完成研发投入312.42亿元;申请专利2294件,授权2023件,其中发明专利218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5项。陕煤集团“双创中心”被工信部列为2019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单位。陕煤集团连续七年入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2021年位列榜单第220位,较上年排名大幅前移53位。

一个个亮眼的数字,表明了陕煤集团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加速形成,规模实力、收入利润不断取得新突破,踏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2014—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煤炭市场进入寒冬。陕煤集团经营举步维艰,老矿区和陕钢集团亏损更为严重。

陕煤集团敏锐把握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相关战略部署,通过以“退”为“进”,新核准10处煤矿、新增产能6920万吨,优质产能占比达到95%以上,竞争力站牢全国第一方阵。

这其中的优质产能就包括“十三五”期间建成投产的榆北煤业矿区。经过“规划设计—实施建设—优化提升—基本成型”四个阶段,目前榆北煤业小保当、曹家滩两座新建智慧矿山基本成型,用工人数比初设核定减少1700余人,全员工效超过1200吨/工,开采效率领跑行业。

在曹家滩公司,单月快掘速度达到2200米、单面单班生产达到3万吨、一节火车车厢装满仅需54秒、一辆汽车装满煤仅需要40秒、一键就可启动顺逆煤流。

而这些则是基于智慧系统。

在黄陵矿区,其地质条件复杂,煤、油、气共存,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以及油型气、油气井“七害”俱全,赋存有薄、中、厚煤层。早在2014年4月,黄陵一号煤矿自动化工作面率先达到了工作面内“有人巡视、无人操作”的常态化生产,开创了综采工作面采场无人化采煤的先河,如今的智能化建设“更上一层楼”。作为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矿井,黄陵矿业建设的智能化体系更具有推广性和说服性,更能展现陕煤集团的智能化水平。

2021年8月5日,在陕西煤业2021年煤矿智能化建设推进会上获悉,陕煤集团创造了首个全国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首个大采高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首个薄中厚煤层智能化开采全覆盖、首个发布煤炭行业智能化开采技术标准、首个透明地质精准开采、首个全国智能化掘进机器人、首个人工智能+诺莎智能风险管控系统7个“全国首个”的可喜业绩。而在2020年底发布的国家首批71个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名单中,陕煤集团7对矿井入选,是入选数量最多的企业。

目前,在陕煤集团36对生产矿井54个采煤工作面中,有39个工作面实现了智能化,智能化产能达到1.6亿吨;建成四大类29套快掘系统,最高单进突破2800米;所有矿井的生产辅助系统全部实现智能化;5大类机器人和智慧平台加速推进应用,实现采煤、掘进、辅助、机器人、监测监控、智慧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智能化。

不仅如此,近年来陕煤集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面向行业重要难点问题、面向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大重大基础研究和战略技术攻关力度,全力推进能源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分质清洁高效利用的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重点突破,保持行业领先,为产业技术进步和推动能源革命积累原始资源。

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

2021年5月,全球首套50万吨/年煤焦油全馏分加氢制环烷基油项目在神木煤化工富油公司一次投料开车成功,并产出合格产品。研发“煤气热载体分段多层热解成套工业化技术(SM-GF)”“大型工业化低阶粉煤回转热解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自有创新技术,进一步加快了“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园区项目”建设进度,吸引了高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入园,实现煤炭资源与高端制造产业的衔接。

在钢铁方面,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品牌效应在区域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在物流贸易方面,“三网一平台”“智慧运销”和“智慧零售”协同发力。在装备制造方面,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机,填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

同时,发挥现有金融平台的协同效应,积极探索产融结合新方式,提前布局未来战略新兴产业。相继成立了200余亿元的各类创投及产业基金,瞄准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成功投资了隆基股份、赣锋锂业、江苏恒神股份和青海恒信融锂业等高新技术企业。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

在陕煤集团,有一个技术创新基地,大量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一批新型产业蓬勃兴起,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延伸……这就是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

陕煤技术研究院负责人谈到:“技术研究院事关陕煤集团转型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也是企业最突出的差异化优势,掌握核心技术,意味着掌握未来。”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平台,陕煤技术研究院加快为陕煤集团高质量发展赋能。

——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成立于2011年5月的陕煤技术研究院,以产业应用和市场创效为目标,侧重于后端应用创新,明确提出“走特色鲜明的科技产业化与产业科技化融合发展之路”。

围绕这一目标,研究院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可以创造巨额价值,能够支撑全集团产业链科技化、集约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产业来用心经营。在管理模式上,研究院率先尝试革新“计划管理体制”,积极推行“科技资源有偿配置、科研成果有偿使用、创新价值市场量化、创新收益共享激励”的市场化运作思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创效与激励为导向的科技管理机制,全面整合科技资源,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研究院遵循“坚持科技研发、市场开拓、生产经营、资本运作的路线图”,耐心培育、厚积薄发,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据统计,近年来自主研发成果的中试及工业化试验生产线已建设30条,其中有16条建成转入试生产,在煤热解—多联产、煤制精细化学品、高端聚合物、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10余个方向形成了近50种单体产品、近100种关联产品,总体市场容量规模上万亿元。

27148系列锂离子电池成功打入东风新能源、上汽大通等著名车企的供应链,并入选首批“陕西工业精品”;超级活性炭、石墨烯、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等一批工业化试验项目生产线已经完成试运行,产品通过客户验证……这些科技成果表明研究院在加速陕煤集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在拓展新的领域,不断打开发展新空间。

——打造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新格局。研究院在以自主创新研发为牵引的基础上,也在借力发展中寻找契合点,充分依托社会科技资源,实现了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并行发展。

在科研项目的前端论证和优选阶段,研究院按照“价值引领、创新为基、掌控核心、开放配套”的实施原则,确定立项必须具备的条件为:颠覆性技术,知识产权清晰,预期产业化后投资收益率高,技术具有充足延伸和拓展空间,市场容量大。这也正是科研项目在高风险、高投入的同时,也能实现高回报、高收益的重要原因。

截至目前,陕煤集团共投入科研资金350多亿元,仅研究院就开展重点科研项目200多项,引进院士6人、千人计划3人、硕博士专业研发人员400余人,极大地促进了科研实力的整体跃升。

按照“国有体制、市场机制、世界水平”原则,陕煤集团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在西安总院基础上,还成立了上海研究院、深圳研究院,谋划成立北京研究院和日本、欧洲分支机构,基本形成“东西南北协同,辐射国际海外”的科研布局,同时构建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全流程的七大基地平台,打造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新格局。

陕煤集团黄陵矿业二号煤矿职工在调度指挥中心进行智能化采煤作业

科技赋能追求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初秋时节,在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的陕北矿业柠条塔矿业公司,矿区和道路两边绿树成荫,矿区内到处瓜果飘香……近年来,针对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陕煤集团启动了“陕北煤矿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及生态重建技术研究与示范”科研项目,在陕北矿业各矿井相继实施。

“十三五”以来,陕煤集团坚持“治改双驱,减排增绿”工作思路,煤、化、钢、电等产业清洁生产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新能源产业取得规模性突破,火电产业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改造,地面瓦斯抽采累计近1亿立方米,发电8.3亿千瓦时,商业化销售1850万立方米。目前,煤炭板块已建成18家绿色矿山,入库率达到50%;化工板块所属陕化、北元等7家单位已通过ISO14001体系认证,大部分企业尾气已经实现了超低排放;实业集团经营管理10个国有林场,形成森林蓄积量105万立方米,总碳储量55万吨,并以每年4%的速度稳步增长。

在当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取得这些成效实属不易。据悉,陕煤集团同时涉及煤炭和钢铁去产能。而在2015年,正值钢价低迷之时,陕煤集团在企业经营最困难的时候,并没有一心放在“跑销售”上,而是对陕钢集团投资23亿元进行环保设施改造。

当时的陕钢集团已连续亏损4年。对于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如此巨额的资金,投还是不投?陕煤集团领导班子反复研讨,陕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照乾始终坚持社会责任和环保责任大于经济利益,主张坚定不移地投资,并强调环保改造不能有欠账。

数据显示,近年来陕煤集团对陕钢在节能、环保、生态修复等方面累计投入40多亿元,绿化面积达到184公顷,建成100多个技术先进的节能环保项目,厂区实现“四季常绿、季季有花、成林成带”。

持之以恒的生态建设,实现了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绿色生态格局。钢铁市场形势一有好转,陕钢集团便得以满负荷生产,打破了持续6年亏损的局面,2017年实现利润18亿元,2020年行业竞争力排名A级(特强),入选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在近期世界钢铁协会发布的《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21》上,陕钢集团以粗钢产量1318万吨跃居世界钢铁业第31位,“十三五”期间排名提升18个位次。陕钢集团龙钢公司和汉钢公司分别取得了国家4A级和3A级工业旅游景区授牌。

汇聚“才富”效应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日前,陕煤集团陕北矿业红柳林公司任保利大师工作室喜获2020年“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称号,成为陕煤集团首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陕煤集团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发展路径,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生态。完善创建机制,探索创新运行模式,致力于搭建一个创新技术攻坚的平台,充分发挥技能团队的集聚、辐射和品牌效应,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让更多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陕煤集团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面对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挑战,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陕煤集团探索走出了一条“高端领军人才+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的人才兴企路子。

陕煤集团现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中心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0余个省级科研平台,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产业联盟等各专业研发平台;拥有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了陕煤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平台、创客空间、科技信息数据库等科技创新配套支持平台。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资源协同、互补、聚合作用,通过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中的作用,大力促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示范应用,促进煤炭、化工、钢铁、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方面,陕煤集团采取在职学习、脱产培训、专题讲座、技术研讨等方式,引导专业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知识、钻研业务、科技攻关上来。在高技能操作人员培训方面,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鉴定、导师带徒、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建设,成就越来越多的“陕煤工匠”。

在“陕煤杯”2020年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陕煤集团包揽了四个单项金牌,实现了所有参赛单位均获奖,创赛事设立以来参赛企业最佳成绩。

这些高技能领军人才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通过技术创新和科研攻关,不仅为企业带来了财富效益,更汇聚了“才富”效应。全国技术能手冯敏领办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完成科技创新项目260项,实现经济效益3000万元;陕钢集团“薛立宏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棒材头接尾连续轧制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同规模轧钢线相同作业率情况下,提升小时产量8%以上,年创造经济效益1120万元以上……

面对到“十四五”末,实现“16555”战略目标,即到2025年,以10万左右产业工人,6000亿元左右资产总额,完成不少于5000亿元营业收入,市值不低于5000亿元,实现500亿元利润,靠什么来实现?

杨照乾表示,第一要靠科技创新。

“十四五”时期,陕煤集团将紧紧围绕总体战略,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面向产业发展技术领域,深入实施科技强企、人才强企、创新驱动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构建多层次开放式高效创新体系,奋力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

“未来,企业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登高望远,我们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杨照乾指出。

相信陕煤集团将会把12万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12万人的创造力发挥出来,积极探索科学的科技创新发展路径,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生态,向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阔步前行!

猜你喜欢

智能化科技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笔中“黑科技”
智能化的“世界观”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