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通脉散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
2021-11-16陈茂梅邓玉霞
陈茂梅,邓玉霞
(1.重庆江津区石门中心卫生院,重庆 402292;2.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 40226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神经内科常见脑血管疾病,中国人中TIA年龄标准化的患病率为2.27%。TIA的反复发作,是中风大发作的敏锐信号和前奏,如果没有切实有效阻断措施,一旦发展为“大中风”,致残和致死率极高。TIA具有起病急剧性、一过性、发作反复性、症状的刻板性和可逆性等5种特性,一般24h内恢复正常,大多数患者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无颅压增高征及意识障碍,CT表现正常。
短暂性脑缺血属中医“中风”范畴。为气血亏虚,精血不足,加之七情影响等致气血逆乱,脑窍短时闭塞,筋脉失养而致。笔者用五味通脉散预防TIA发作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30例,均为我院2017年3月起到2018年9月治疗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50~65岁,平均55岁;病程10~30天,平均15例;肝阳上亢3例,痰湿中阻6例,气虚血瘀8例,肾精不足13例。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TIA起病急剧性、一过性、发作反复性、症状的刻板性和可逆性等特性,一般24h内恢复正常,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无颅压增高征及意识障碍,CT表现正常。
中医诊断标准:TIA分为气血亏虚型、肝风内动型、气滞血瘀型、痰阻脉络型。气血亏虚型症见体倦无力、精神淡漠,面色无华,阵发性手足无力、失用,发作时嗜睡,发作后倦怠乏力;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症见阵发性头痛头晕或阵发性一侧手足沉重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謇,舌质红苔白或薄黄,脉弦滑或弦细而数;气滞血瘀型症见阵发性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舌质暗或瘀斑,脉细涩等;痰阻脉络型症见阵发性肢体麻木,舌謇、失语。
纳入标准:①前2个月有3次及其以上TIA发作,症状符合TIA临床表现;②TIA危险因素ABCD评分0~6分;③年龄小于等于65岁,无长期服用其它慢性病药物情况;④凝血检查在正常范围;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正在接受其他治疗,可能影响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③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④精神疾病;⑤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⑥哺乳、妊娠或正准备妊娠;⑦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确切评价。
2 治疗方法
方用五味通脉散(自拟)。药用当归20g,川芎15g,水蛭5g,丹参15g,地龙2g。每日1剂,制成散剂,分3次服用,疗程为30天。从治疗之日起,每5天记录患者感受、症状以及四诊结果,记录TIA发病情况及频率。以治疗前2个月发作次数的2倍为基础数据,用药开始到6个月之内的发病次数。
3 观察指标
以个案纵向对比的方式,以治疗前发作频率为对照数据,以治疗期间及治疗终结6个月内发作频率为比较。
4 治疗结果
不同中医证型TIA发作频率降幅为46.00%±0.1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后发作频率 例(%)
服药前2个月时间段内TIA平均发作频率为3.67次,开始服药后6个月内平均发作频率为3.67次。平均TIA发作降幅为54.89%,见表2。
表2 用药前后发作频率及发作频率降低幅度 次(%)
续表2
续表2
5 讨 论
中医中风先兆类似于TIA,病位在肝、脾、肾,多由人体正气不足,饮食失节,情志所伤所致。朱丹溪指出:“眩晕者,脑卒中之渐也。”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谓:“中风者,具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李中梓《证治汇补》曰:“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朱丹溪说“无痰不作眩”,张仲景说“无虚不作眩”,《景岳全书·卷之十一》说“非风眩晕、掉摇、惑乱者,总由气虚于上而言”。病机为本虚标实。脏腑虚衰、肝阳上亢、内风煽动、风阳挟痰浊瘀血上攻于脑,正邪交争,则出现中风先兆。主要证型有肝阳上亢、痰湿中阻、气虚血瘀、肾精不足。治则包括平肝潜阳、燥湿祛痰、益气活血、补益肾精。也有学者把TIA分为气血亏虚型、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气滞血瘀型、痰阻脉络型共4型,与前面的分型大同小异。后者分型更具有临床可判断性和治疗针对性。如气血亏虚型,主要发生在年迈体弱患者,气血亏虚,精血不足,脉道不利,加之摄生不慎,七情、饮食、劳累,气候变化的影响,形神失养,精血暗耗,阴虚化风,风动扰乱气血,气血逆乱而发小中风。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是由于平素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加之内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型是由于平素忧思恼怒,恣食肥甘酒酪,或各种原因引起气机失调或暴怒引起气机不畅而成血瘀。痰阻脉络型主要是平素过食肥甘,体型肥胖,或因平常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聚湿生痰,痰瘀上扰。
五味通脉散有扶正祛邪、补益气血、消瘀通络功效,可作为TIA二级预防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