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观察
2021-11-16张忠伟
张忠伟
(河南省商水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河南 商水 466100)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基于慢性肝病而突发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具有病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大多数ACLF患者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临床多采用保肝、抗病毒及营养支持等方法治疗[1]。本研究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HBVACLF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6例,均为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男38例,女10例;年龄20~69岁,平均(41.27±20.01)岁;慢性肝病病程3~6年,平均(3.58±1.29)年;加急性肝衰竭病程3~6天,平均(2.79±1.37)d;早期23例,中期25例。观察组男40例,女8例;年龄17~70岁,平均(41.58±23.29)岁;慢性肝病病程4~7年,平均(3.76±1.31)年;加急性肝衰竭病程4~7天,平均(2.99±1.41)天;早期22例,中期2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符合《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2]相关标准。①有6个月以上的慢性乙肝感染病史;②肝功能出现短期失代偿情况,并伴有腹胀、厌食、呕吐、乏力、黄疸进行性加重等症状,TBil≥171μmol/L,PTA介于30%~40%。中医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热毒炽盛证。主症为目黄,体黄,口苦乏力,脘闷腹胀;次症为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纳差,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具备主症3项及次症3项兼具舌脉即可确诊。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②年龄18~7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原发性肝癌或其他恶性肿瘤者;②HBV-ACLF晚期;③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④其他病毒感染、酒精性、自身免疫性、药物性、中毒性、寄生虫、代谢性疾病导致的肝衰竭;⑤合并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⑥合并结石、肿瘤等肝外梗阻性黄疸或合并淤胆型肝炎;⑦对研究药物过敏;⑧不属热毒炽盛证。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西药治疗。①保肝: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1]160mg,静滴,日1次;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用)(广州一品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281)100mg,静滴,日1次;还原型谷胱甘肽钠(注射用)(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354)1.8g,静滴,日1次。②抗病毒:口服恩替卡韦胶囊(四川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31)0.5mg,日1次;③营养支持:以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为主,纠正低蛋白血症予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
观察组加用凉血解毒化瘀汤。药用郁金、茵陈、丹参、赤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茯苓各15g,白术、生地黄各20g,栀子、紫草、黄连、黄芩各10g。日1剂,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
两组均治疗8周。
3 观察指标
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水平;用凝固法检测治疗前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
中医证候对主症(目黄,体黄,口苦乏力,脘闷腹胀)按严重程度评分。无症状计0分,轻度症状计2分,中度症状计4分,重度症状计6分。目黄程度:无(0分),轻度目黄(2分),中度目黄(4分),重度目黄(6分);体黄程度:无(0分),轻度体黄(2分),中度体黄(4分),重度体黄(6分);口苦乏力程度:无(0分),轻度口苦乏力(2分),中度口苦乏力(4分),重度口苦乏力(6分);脘闷腹胀程度:无(0分),轻度脘闷腹胀(2分),中度脘闷腹胀(4分),重度脘闷腹胀(6分)。
4 疗效标准
根据《肝衰竭诊治指南》[4]。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TBIL较治疗前下降75%以上,或PTA较治疗前提高50%以上,且稳定在2周以上,波动不明显。有效:症状有所改善,TBIL较治疗前下降25%~75%,或PTA较治疗前提高25%~50%。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TBIL及PTA无改善或恶化。
中医症候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大于等于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大于等于70%。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证候积分减少大于等于30%。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小于等于30%。
用SPSS16.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例 TBIL(μmol/L) AST(U/L) ALT(U/L) Alb(g/L)治疗前 对照组 37 386.93±123.48 396.69±50.87 456.07±65.31 30.03±4.71观察组 41 389.56±124.55 394.04±51.30 451.24±67.62 29.72±4.56 t 0.104 0.254 0.356 0.328 P 0.918 0.800 0.723 0.744治疗后 对照组 37 122.63±24.59* 96.44±27.38* 93.16±23.63* 33.82±4.77*观察组 41 90.70±18.45* 76.29±20.49* 72.57±19.38* 38.37±5.31*t 7.196 4.082 4.668 4.416 P 0.000 0.000 0.000 0.000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例 PTA(%) PT(s)治疗前 对照组 37 26.79±5.46 27.42±5.75观察组 41 26.73±5.39 27.15±5.67 t 0.054 0.232 P 0.957 0.817治疗后 对照组 37 45.37±7.16* 19.05±3.14*观察组 41 60.34±8.35* 16.36±2.75*t 9.429 4.465 P 0.000 0.000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37 30.33±3.75 10.31±2.59 30.434 0.000观察组 41 30.51±3.65 6.52±1.61 41.663 0.000 t 0.238 8.610 P 0.812 0.000
两组并发症比较。对照组发生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各2例,腹水4例,细菌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各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9.17%。观察组发生腹水2例,细菌性腹膜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2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49,P=0.003)。
6 讨 论
HBV-ACLF的发病机制未明,多认为与乙肝病毒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相关[5]。临床常用保肝、抗病毒及营养支持等治疗。复方甘草酸苷中的甘草酸可对肝细胞膜及肝功能起保护作用[6];促肝细胞生长素可保护肝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钠有解毒功效,可缓解肝脏的毒性反应[7-8];恩替卡韦三磷酸盐可抑制病毒逆转录酶活性,有效改善肝功能[9]。
肝衰竭属中医“急黄”、“臌胀”等范畴。为湿热所致。《金匮要略》曰“一身尽发热而黄,肝热……当下之。”《张氏医通》曰“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肝胆受湿热病邪、毒邪、疫疠等损伤,热毒瘀积,耗伤气血津液,累及营血,热入血分,损伤经络;湿热蕴结,上扰清窍,湿热伤中,脾失健运,痰瘀水停,引起臌胀。治当以凉血,解毒,化瘀为原则。凉血解毒化瘀汤方中栀子清热解毒,郁金凉血清心、利胆退黄,茵陈除湿散热结,赤芍、丹参、紫草清热凉血,黄连解毒,生地黄滋阴生津,白术燥湿化浊,黄芩清上焦之火,茯苓化湿,蒲公英利湿通淋,白花蛇舌草解毒活血。全方有凉血、解毒、化瘀功效。药理研究表明,赤芍中的赤芍总苷对内毒素有清除作用,对肝酶活性有促进作用,且退黄作用明显[10]。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ACLF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