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88—2019年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研究综述

2021-11-16梁惠娥

服装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黎族服饰

周 倜, 梁惠娥*,3

(1.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2.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江苏 无锡 214122;3.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名师工作室, 江苏 宜兴 214206)

海南黎族服饰文化作为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洞观族群起源与演变、内涵与外延的窗口。海南岛建省(1988年)后的30年,在党和国家、学界与行业的共同扶持下,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研究、保护与传承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海南黎族也面临着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单一性,数媒时代文化快速渗透等问题,造成黎族族群文化保存与延续等多重困难。协助其更好延续族群文化精神内核、应对新时代挑战,发挥当代价值是学界文化探索中必须直面的难题。

文中通过管窥1988—2019年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研究:①检视与分析已有文献研究内容,探索社会动态发展中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研究走向,找出其存在的问题焦点、薄弱环节以及不足,为后期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②通过爬梳与整理,丰富研究视角,凝练研究方法,帮助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乃至民族文化形成更加多元与开阔的研究视野,在错综复杂的当代环境中找寻发展新途径。

1 研究结构与发展态势

1988—2019年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研究的发展状况:①专题类研究(专著、书籍专章以及学位论文)出版或发表的时间与数目作为研究成果的集成,是对研究整体态势的反应;②对已发表期刊和相关会议论文的研究主题词频进行分析,发掘实时动态下研究动向与其关联性,有利于研究热点与核心问题。1988—2019年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相关专题类研究出版著作和发表论文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1988—2019年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相关专题类研究出版著作和发表论文数量分布Fig.1 Publication works and papers distribution of Hainan Li's clothing culture from 1988 to 2019

由图1可知,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研究主要经历了两次热度攀升。20世纪以前,虽然没有专门讨论黎族服饰文化的专著,但在早期人类学调查过程中,已采集了大量的田野文本,并随着20世纪初数位图像的普及,黎族服饰记载的画面精度大幅度提升。如《黎族传统文化》[1]《黎族传统织锦》[2]《黎族织贝珍品·衣裳艺术图腾百图集》[3]等一系列图册类专著相继问世。直至2009年,专题类研究出版物呈现出稀疏状态下的间歇性增幅。2014年有5部专著出版物出版,达到了近30年间的峰值。学位论文研究方面,自2009年以来呈现研究热度不断攀升的趋势。2010年后的10年间,出版物与专题研究变化波动趋势基本趋近。

借助CiteSpace 5.5.R2软件,对期刊论文的作者与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得到1988—2019年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研究的作者共现图与研究机构共现图,如图2、图3所示。由图2可知,林毅红、周玉萍与陈建伟为这一研究领域作者共现的关键学者。通过对期刊论文作者的梳理,发现其多为内部合作类型,合作关系以师生结构与研究团队结构为主。从发表时间看,早期研究以黄雪魁、高昌等学者为代表,此后逐渐有周菁葆、陈立浩等一系列学者投入其中,整体上高产作者成为连接各聚类间的关键学者,而非高产作者分散性较大,关联较为薄弱。

图2 1988—2019年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研究作者共现图Fig.2 Authors' co-occurrence analysis of Hainan Li's clothing culture from 1988 to 2019

图3 1988—2019年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研究机构共现图Fig.3 Institution's co-occurrence analysis of Hainan Li's clothing culture from 1988 to 2019

从图3研究机构共现看,该领域研究以海南本省机构为主,如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海南省民族博物馆等。其中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共现频次较高,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紧随其后。此外,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青岛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也保有一定关注度。研究机构共现主要以高校合作居多,也存在少数研究所间的合作。综上所述,该研究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群体,依托当地机构平台与馆藏优势,地域化特征较为显著。但在合作方面,整体关联较为薄弱,合作形式也较为传统、单一。

1988—2019年海南服饰文化研究时区图可视化分析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关键词共现展示了海南黎族服饰文化近30年间研究热点与保持时间的情况,包括早期领域概念的初步形成(1988—1997年),到研究逐步细致化(1997—2008年),再到研究的深入与衍生(2008—2019年)。1988—2019年海南服饰文化研究突现关键词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长久以来学者的研究重心一直在黎锦及其相关纹样方面,2011年后尤甚;在后来的3~5年期间虽进入了低谷期,但在此之后的研究热度再度回潮,研究核心向以“黎锦”为对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手工技艺及创新设计等方向转移。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研究逐渐向理论与应用并驾齐驱的研究模式转型,更加综合与立体,研究内容也逐渐多元与细化。

图4 1988—2019年海南服饰文化研究时区图可视化分析Fig.4 Timezone of Hainan Li's clothing culture from 1988 to 2019

图5 1988—2019年海南服饰文化研究突现关键词Fig.5 Key words of Hainan clothing culture research from 1988 to 2019

2 成果集成与视野聚焦

2.1 文化热潮与社会文化转型下的探索性研究

20世纪80年代,在社会科学发展需求下,中国文化史与文化遗产的研究再次崛起[4]。尤其关于民族文化遗产内容与传承发展措施等具体问题[5],学界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展开了深刻探讨。着眼于黎族独特的纺织文化,此类研究也逐渐从大范畴研究体系中细化,有助于探究黎族族群文化活动。如陈江通过对“岛夷”为何处,“卉服”为何物的思考,借助古文献与地方史志引证、对古代海南黎族纺织文化历史脉络进行梳理[6];梁敏[7]、杨先保[8]等对作为技术传播角色的“黄道婆”是否曾拜学于黎人存疑,并以此为切入点推断和旁证宋元时期海南岛以及内陆棉纺织业的发展与关联。

与此同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与经济特区的建立改变了海南岛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环境,市场经济的渗入带动了黎族发展,海南黎族服饰所囊括的多维价值也逐渐在地区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装饰》曾开设“海南民族民间美术专辑”栏目,由高昌担任总策划,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编辑,刊登了一系列关于海南黎族服饰、纺织品以及相关传统手工技艺的研究,并从美学角度浅析艺术性,发掘其所蕴含的神秘性、原始性以及可传承性,为后续文创产品开发,带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探路。这一时期研究涵盖种类丰富,内容较为宽泛,虽打开了服饰物质形态研究的大门,但仍有极大的探索空间。专题研究虽成果不多,但在民族文化传承热潮和黎族社会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以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在“抢救挖掘、研究继承、创新发展”的方针指引下探索前行,为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研究努力寻找合适的路径与构架。

2.2 政策扶持下多视角、多层次的探究性研究

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弘扬、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2009年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正式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助力海南黎族服饰文化形成研究体系,从概括性大专题研究向多领域小主题转变,呈现出探究性研究的特征。

1)立足史学,延续对古代海南黎族纺织文化史的厘清,涌现出诸如杜慧珍[9]、高泽强[10]等学者,以小见大,基于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对族群服饰原材料的起源进行考证,从而对早期黎族服饰文化境况加以推断与整理。值得一提,谭珍良将“卉服”置之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对黎族服饰文化的演变问题进行探析。动态视野的介入有助于对海南黎族服饰文化史展开更为全面的认知,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历史梳理也从时间纵向逐渐拓展到了较为详实的横向研究[11]。

2)在艺术学视域下,学者逐渐聚焦服饰“物”的特性,对服饰及纹样中形、色、质的视觉呈现与其背后的审美取向、文化价值加以探析。其中包括王学萍[1]、符桂花[2]、蔡于良[3]等作者的一系列田野图像集成专著出版,或是通过制作工艺的记述来探讨服饰文化,如对不同方言区的服饰手工艺特征、织锦纹样内容以及服饰纹样寓意的整理[12]等。专著探讨多为标本图录与文本分析相结合,论文集中对海南黎族服饰展开具体的个性化描述。这些研究弥补了少数支系文献记载的不足,充实了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研究可参考的文本材料,也有益其对宏观形象的构建。

3)考证服饰微观层面,学者对涉及黎族原始宗教、图腾崇拜、血亲部落、生产生活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典型或核心纹样的文化内涵逐一探讨、解读[13],在审美意义与文化价值展开评述的同时,分析黎族地区社会与文化变迁的原因[14]。如林毅红等[15]认为要弘扬民族织锦艺术,必须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本源是民族心理和审美价值的共同体,也是文明赖以延续的基础。谭淋等[16]、熊红丽[17]等,通过不同载体艺术设计实践,探索黎族服饰文化元素创新设计的可能性,并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参考的设计开发策略,对黎族服饰文化产业化的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21世纪初10年的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研究,伴随着国家发展经历了反复的论证与探讨,构建出以黎锦与服饰纹样为核心的研究框架,并提供相对系统的研究范式,奠定了研究的基本走势,乃至之后的研究仍可归类于上述的视角与层次。

2.3 后申遗时期的现代化转型与回归本原的观照

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进入10年代,名录体系虽日渐完善,但在申报后实际工作开展时仍存在诸多问题与阻力[18]。如帮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更好发挥当代价值,帮助海南黎族服饰文化延续精神内核,现代化转型的探讨等。

1)创新设计应用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易新欣等[19]、査杰琼等[20]、范娟等[21]依托不同门类艺术设计实践,探寻黎族传统服饰及其纹样的应用原则与提取方法,为民族文化的创新应用提供新思路。此外,《服饰面料创意造型及黎族服饰纹样研究》[22]《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系列·传统新命:黎族女子传统服饰时尚化设计研究》[23]从服饰本体元素出发,结合服饰文化的语义阐释,针对性地开展了服饰创新设计尝试研究,在方法实操方面为服装设计从业者提供了大量参考。而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廖树妮[24]认为,图案教学必须与本土艺术和生活紧密联系,深入挖掘黎族纹样的自然美、生活美, 从而再现形式美,传达文化美。邱海东等[25]认为,通过高校课程加强对学生服饰图案借鉴与设计能力的培养,将科研课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挖掘黎族织锦艺术多维价值。段会冬等[26],对黎锦教育扶贫模式进行反思,建议课程加强“文化自觉”的培养与校企间合作,帮助黎锦生产在当下社会中找到正确的定位与未来发展方向。

2)对已采集文本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新媒体数据平台开发,是这一时期独有的探索方式。林毅红[27]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探讨中认为,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工艺的数字化路线应包含采集、数据整合(数据库构建)、数据信息发布与展示以及后续维护与发展4个部分。随后,以周玉萍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借助Photoshop[28],MATLAB[29],L-System[30]等图像处理技术与方法,对黎锦进行图案、色彩、结构等方面的元素提取,获取黎锦图案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到图案基因,并基于PHP,结合MySQL构建数据库,采用Apache作为服务器设计了一套可供黎锦展示的系统。目前来看,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研究的数字化实践虽仍处于摸索阶段,但这一系列的探索为日后民族文化信息化治理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途径。

3)在转型探索的同时,对传统学术的巩固,回归本原的研究也不曾消减。由“迹”寻“魂”[31],既充分考虑海南黎族服饰的物质特征,又关注其文化精神内核。孙海兰等[32]、柏贵喜[33]等学者在系统且全面地对黎锦田野整理的基础上,运用文化阐释和符号象征理论,从视觉表征中探究了纹样与族群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觉隐藏在背后的黎族审美取向与精神内涵。韦慎[34]则针对某一语系进行艺术人类学的阐释,追溯其织锦的发展历史,并基于特定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对黎锦符号化多功能象征与文化系统中的文化叙事展开论述,挖掘黎锦与社会文化网络之间无法割裂的联系。而在《生存与创物》中,袁晓莉[35]揭示了黎族造物设计的源溯、装饰的本质、造物与生存的关系,以及黎族早期的物质文化活动与运行机制。在期刊论文中,林毅红[36]通过对黎锦中大量出现的“人形纹”成因进行探析,认为“人形纹”是祖先崇拜影响下民族心理的外在反映,通过制造工艺与视觉呈现将对祖先的崇敬与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心理固化下来,成为保存与传承民族信仰的重要载体。同样,金蕾等[37]将服饰色彩视作一种象征符号,在基于黎族先民思想观念的视角下,将其放置于文学素材中,着重探讨了民族色彩的思想渊源与内涵表达。

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研究在一系列转型模式的探索中,固本应变的态势贯穿始终。过去的研究在指导黎族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也让海南黎族对自身传统的扬弃有了清晰的认识。从更注重对族群整体服饰面貌宏观的、全面的概括,到研究领域逐步延伸至地域服饰特性分析、史论梳理、社会文化探索,以及传承创新设计等多元分殊。相关学者在对传统学术扎实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在不断应对时代的挑战,注入新思想、新理念。

3 薄弱之处与未来方向

3.1 研究内容的专门化梳理

由于海南黎族服饰的古文献专题记载篇幅较少,内容翻译困难,资料分散且杂,以至对其不曾有过较为正式且系统的梳理。民族的思维特质是以时间维度来贯穿在空间之中[38]。对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文献梳理是对族群历史文化发展轨迹的探索,甚至对日后黎族乃至原始社会纺织史的探究都会起到决定性推动作用。而较之古文献,海南黎族服饰实物整理相对成熟,但依旧以宏观视野研究为主,服饰个案,特别是就某个村落地区的研究较少,且因无文字记录与方言沟通的问题,不乏有误或是重复的文本资料,内容的准确性有待商榷。近几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指南中,如2017《南方少数民族手工艺资源体系与基因要素图谱研究》、2020《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影响力研究》等,文本的解构式分类,以及相关电子典藏平台的开发都为厘清该研究内容提供了方向:整理汇编以黎族服饰为专题的文化古籍资料集与田野数据库,并通过数字化方式进行资料存储;或开设专门的特色典藏库,形成服务研究的系统性资料。

3.2 研究范畴的多层级覆盖

目前,已有研究多聚焦在黎族织锦与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方面,缺乏对服装、配饰、鞋履等其他服饰文化内容的关注,各对象研究发展不均衡,研究程度不一。由于服饰是因人体需要而衍生的,无论是轮廓结构上为了满足人体日常的动态变化,还是通过装饰纹样与配饰传达个人的审美取向,抑或是借助限定的文化符号来强化个人身份与情感认同,在与身体的互动上,服饰是体现身份的文化建构,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与认知黎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尤其是对海南黎族而言,还留有文身文化与文面文化。以身体作为蓝本,服装与文身共同构建的美感氛围、身份认同与普世价值的探讨等,都可成为未来值得深思的研究方向。同样,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与内陆的交流和南海文化的孕育也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民族学概论》曾指出,对民族服饰研究不仅是考究其工艺价值,更多是对民族的源流、迁徙、支系变化的探讨[38]。在海洋文化与岛屿地域影响下,黎族服饰如何彰显岛屿民族的独特性与显著性,与周边临近族群是否存在一定的历史关联,以及这样背景下的族群服饰文化间是否有规律性可寻等问题,深度远超单一地域性或族群性服饰文化的研究,在帮助海南黎族服饰获取更宏观的文化大范畴、大体系认识的同时,也是对人类远古整体历史的审视与考证。

3.3 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激活”和“再生”

在海南黎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由于其“非遗”的特殊属性,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正因如此,使之在“保护”的要求下,“传承”与“创新”实践不够活泛。如①形式问题,研究落脚点最终归为视觉性符号化应用,或是某一实物的具体设计。对拘泥于单一的再现形式,无疑与海南黎族服饰文化所具备的多重属性相矛盾。②多数研究成果在对服饰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核挖掘的同时,忽略了海南黎族服饰因特殊时代环境而产生的文化限定性。过去,对于没有文字的黎族而言,黎族服饰是其传统文化遗产的“活化石”,也是其与内部沟通,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展示部分。而在当下,传统族群服饰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与意义不断发生误解、冲突与矛盾,黎族服饰的功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一些独具特色的符号化形象在脱离了原生语境后,原始的内容与功能已被削弱。单纯的“借鉴”或“拿来主义”下的传承与创新,是经受不住推敲的。由此,“激活”和“再生”会更适用于未来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前者强调对黎族服饰文化内核的激发,在经济与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虽然视觉性符号功能发生了转变,但它仍然是黎族人民不可缺失的精神板块,应当被薪火相传;后者则需要跳脱物化格局,尝试寻找文化形式再现的多重可能性,完成从符号化、物质化的具象设计,向服饰文化意义与社会愿景的建构转变,在黎族服饰文化内核的指导下,以现代方法为辅助,突出传统与时尚的跨界与融合。

3.4 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转化

在过去已有研究中可以看到,对于海南黎族服饰文化人文社会价值的挖掘,已逐渐向加强自我民族认同感的方向发展。服饰作为社会文化的物质载体,并不是一种静态存在,而是“表现行为、规范行为以及生产行为的反应系统”,同样也是“相当有效的象征系统、观念的表达系统”[39]。民族服饰在当今社会中具有多元文化意义——可成为一种记忆手段,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里被反复加强与复刻、展演与重新利用。鉴于此,海南黎族服饰文化是对外展现民族个性,对内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媒介。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土壤,通过对物质层面的研究落实民族文化,巩固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纽带关系,强化了黎族人民共同的历史经验与生活记忆、自我精神价值与世界观,以及族群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从而帮助族群加深对自我认知,获得更为直观与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同时,海南黎族服饰文化也是外界与黎族之间的重要关联。海南黎族服饰蕴涵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底蕴以及浓厚的民族风俗人情,启示着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脉络,展现着黎族民族的个性。将文化认知与交流落实到具体的情感沟通点,有助于其他文化群体对黎族文化形成正确认知,构建更加多元的黎族形象。

4 结 语

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研究的产出数量一直处于增长态势,目前研究所涵盖的关键词与主题也更加专精与明确,某些研究呈现出区域化分流,并逐渐以分殊化的趋势进行扩散。该研究在构建系统学科体系的同时,以民族服饰为载体,观察民族生存发展中的联系与交往问题,兼备自然、人文与社会的多重属性,促使黎族服饰文化研究更加多元化。管窥1988—2019年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显示出学科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研究更加深入细化,但从现有文献可发现此类研究的瓶颈。由此,文中通过梳理成果,发现不足,为后期研究提供反思与展望。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黎族服饰
黎族小伙闯“深海”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黎族母亲》等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云想衣裳花想容
广西瑶族服饰文化研究
Wearing History
黎族网为传承黎族文化尽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