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探索

2021-11-15黄淼马孙亮周碧香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5期
关键词:财政学课程思政创新

黄淼 马孙亮 周碧香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和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财政学课程思政在顺应“立德树人”植根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模式的创新及教学内容的思政渗透,实现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财政学;创新

习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就《财政学》课程而言,结合新文科建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扎根本土、扎根中国大地,考虑我国制度、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挖掘“财政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养人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财政学》课程思政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考虑:

一、培养目标的设定

《财政学》课程本身与思政密切相关,具体体现在财政与国家之间的本质联系、财政起源于法制化、财政与国计民生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财政的地位和作用、财政与公共产品提供等许多方面。《财政学》课程应该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培养在党的领导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掌握经济学和财政税收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我国财税政策法规,了解我国财经运行状况,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公共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

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应进行课程思政与《财政学》课程的融合,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树立深厚的历史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认识世界,理性改造世界,有效治国理政。让学生认识到掌握财政智慧是改变世界、实现价值的金钥匙。在理想信念上,要奉献真知灼见,持续探索国家富强、百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前进征途;在品行操守上,要依靠科学的财政来促进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学识才华上,要运用学科领域建设的丰富成果不断指引国家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深刻意识到,优质可靠、充满希望的经济会让世界更文明、更现代、更和平稳定。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模式限于课堂教学与理论传授的单维扁平式培养,依靠“填鸭式”教学等传统手段,缺乏多渠道、多维度、立体式和系统性的教学培养手段。学生只读书不行路,难以增加感性认识,难以深入了解和理解社会现实,培养的人才难以形成“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踏实作风。这就要求深入探究《财政学》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的途径、方法和机制,进一步改革优化《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创新上,持续探索“369”教学模式并始终贯穿课程教学实践的全过程。3是指三课堂:第一课堂将传统的课堂按章节讲授,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块式教学。以主讲老师为组织者、以学生为课堂主角;第二课堂为实践环节,将课堂上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培养和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团队坚持和强调教学活动的“实践性”,突出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的对接;第三课堂即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和相关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补充短板。6是指六个主要的教学活动:分组讨论、专题辩论、主题演讲、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财政沙龙等。9是指九个项目模块:政府与市场是什么关系?政府是如何花钱的?如何认识国防的力量?各国的教育谁更胜一筹?中国为什么被称为基建狂魔?为什么要开展脱贫攻坚战?谁来养你的老?税收离我们有多远?政府工作报告告诉了我们什么?本课程成功构建了以项目为主题、以学生为主导、三课堂相融合的教学方式,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视频、音频等各种多媒体方式,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最终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的思政渗透

在教学内容上,要抓好理论教学工作。财政是国家治理和主要支柱,一要通过讲述财政政策来引导学生关注国情,增进学生对国家制度和改革发展成就的理性认同,激发学生强烈的热爱国家、经国济世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二要通过讲解重大公共事件中政府所起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财政学》是如何“理公共之财、管公共之事”的学问。通过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围绕就如何提供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教育医疗服务等专业问题进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着眼公共视角,关心公共问题,关注公共风险,研究公共决策。三要通过讲解财税法规来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财政学》课程致力于培养专业性强的治国理政人才,其公共身份的特殊性要求培养其高于一般公民和经济主体的法治意识和法律信仰,更高程度地自觉学法守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维护法律尊严。此外,要抓好实践教学工作。要扎根中国大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增加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关注财政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产生中国思想,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培养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四、总结

应用型本科高校《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中央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要求,从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思政渗透出发,结合专业课程特点进行探索。应重点关注四个重点问题:加强国情教育,重点加强现实国情教育和中国历史教育,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担当意识;强化法治意识,尤其注重强化行使公权力教育和加强权力监督教育;培养公共意识,增强公共责任和公共管理能力;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此作为研究国际财政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价值导向。实现学科和课程育人相融合,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和育人雙向结合。助力应用型本科高校承担起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吴琼.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J].高教学刊,2020(7).

[2]张建深,缑婷.《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现路径[J].科教导刊,2020(12).

[3]赵艾凤.财政学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19).

[4]胡克刚.财政学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初探[J].西部财会,2019(12).

作者简介:

黄淼(1982—),女,苗族,硕士研究生,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与社会保障;马孙亮(1980—)男,硕士研究生,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宣传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周碧香(1994—),女,土家族,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文学关系。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问题导向、学生主体”的应用型《财政学》课程教学设计研究,项目编号:J2021792;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党建和思政工作项目: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研究,项目编号:2018SZ-03。

猜你喜欢

财政学课程思政创新
现代财政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地方性院校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讨
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2017年年会召开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方法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