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膳食干预方式对肥胖控制效果及糖脂代谢功能的作用分析
2021-11-15王振中卢学勉
王振中 卢学勉
(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营养科 温州 325200;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 温州 325200)
据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肥胖症人群数量已高居世界第一。膳食干预主要是通过对患者饮食结构的调整和对食物总摄入热量的控制,以实现对肥胖人群体重的调节[1]。低热量平衡膳食、生酮膳食是目前临床上肥胖人群主要采用的膳食干预措施,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0例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膳食干预的实施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本研究方向定向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收集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2月。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WHO (2000年)临床诊断者;(2)病历资料完整者;(3)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内分泌疾病者;(2)合并急性感染性疾病者;(3)合并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在予以患者编号、随机分组后,将其分为D组和S组各40例。对D组、S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呈一致性(P>0.05),见表1。
表1 D组和S组患者一般资料分布
1.2 方法
D组40例患者实施低热量平衡膳食干预。即对患者予以基线评估后,根据患者肥胖程度对其每日所需能量进行计算,设置初始热能为1600kcal;再将能量进行循序降低,对每日能量需求进行及时调整,直至1000kcal。疗程12周。
S组40例患者实施生酮膳食干预。即对患者予以基线评估后,遵循生酮饮食基本原理,由专业营养设置生酮减脂饮食三大营养素供能比,蛋白质20%~27%、脂肪70%~75%、碳水化合物3%~5%。每日饮水量>2000ml,并予以复合维生素片口服,1片/d。疗程12周。
1.3 观察指标
1.3.1肥胖控制效果
于D组和S组患者干预前后,分别检测患者体重指数(BMI)和腰围水平,予以患者肥胖控制效果评价。
1.3.2糖脂代谢功能
于D组和S组患者干预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 总胆固醇(TC)]。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肥胖控制效果
干预前,D组和S组患者BMI、腰围比较,P>0.05;干预后,S组患者BMI、腰围均小于D组(P<0.05),见表2。
表2 D组和S组患者干预前后糖脂代谢功能比较
表3 D组和S组患者肥胖控制效果比较
2.2 糖脂代谢功能
干预前,D组和S组患者FPG、HbA1c、TG、TC比较,P>0.05;干预后,S组患者FPG、TG、TC低于D组(P<0.05);两组HbA1c比较,P>0.05。
3 讨论
遗传、代谢、内分泌、饮食、生活习惯等均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因素。低热量平衡膳食干预是通过对肥胖患者限制热量的摄入,保证低热量饮食的情况下重视营养的均衡摄入,促进体内储存的能量释放,减少体内脂肪贮存量,使体重减轻的一种治疗方法[2]。生酮膳食干预是一种脂肪高比例、碳水化合物低比例,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合适的特殊医学配方饮食,即不吃碳水类的主食,用脂肪来替换碳水化合物,模拟人体饥饿的状态,待身体消耗完葡萄糖后,开始燃烧脂肪,进入生酮状态,脂肪代谢产生的酮体作为另一种身体能量的供给源,以维持机体生理需求[3~4]。本研究中,D组和S组患者在膳食干预上分别实施低热量平衡膳食干预、生酮膳食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S组患者BMI、腰围均小于D组(P<0.05),S组患者FPG、TG、TC低于D组(P<0.05),即相较于低热量平衡膳食干预,生酮膳食更适合肥胖患者,其对肥胖患者的控制效果更佳,对肥胖患者糖脂代谢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更好。主要是因为在“生酮状态”下,人体摄入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极少,迫使机体分解储存在肌肉和肝脏的糖原去提供能量[5];当体内的糖原被耗尽,机体代谢转而使用脂肪组织进行分解。而脂肪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类叫做酮体的化学物质,代替葡萄糖肩负起主要提供能量的重任,使得机体正常运转,从而实现对糖脂代谢功能的改善,实现肥胖控制目的[6]。
综上所述,通过予以肥胖患者生酮膳食干预能有效提高肥胖控制效果,改善患者糖脂代谢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