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训练在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1-11-15李艳云
李 艳 云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南院妇产科 开封 475000)
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是由妊娠、分娩导致盆腔器官脱垂所致盆腔脏器功能异常,以尿失禁、排便异常和心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给患者家庭和工作带来不良影响[1]。产后盆底康复是指采用相关康复治疗技术重建受损盆底功能,以预防和改善盆底功能障碍疾病[2]。近年来,临床治疗理念的创新和改革,使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多样化,包括运动疗法、物理疗法和中医治疗等,其中盆底肌训练是无创、疗效良好的康复治疗手段,在开展盆底肌训练过程中,通过掌握患者盆底肌肉收缩,可更好地促进盆底肌运动,但是盆底肌所处位置较深,通常患者难以感知肌肉收缩是否正确,这就需要联合生物反馈,让患者更直观和清晰了解自身盆底肌功能,以增强盆底肌训练效果[3~4]。为此,本研究分析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训练在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其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伦理委员会支持下,选择本院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140例患者(收治入院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诊断标准者;年龄21~36岁者;单胎、产道自然分娩者;分娩后6周开始接受康复治疗者;治疗依从性良好者;具有正常交流能力者。排除标准:早产或高危妊娠者;存在妊娠合并症者;孕前存在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者;认知功能异常或精神疾病者。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7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盆底肌训练康复治疗,研究组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训练康复治疗。参照组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8.57±2.47)岁;孕周37~40周,平均孕周(39.10±0.34)周;孕次2~4次,平均孕次(3.04±0.25)次。研究组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8.63±2.71)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58±0.43)周;孕次1~4次,平均孕次(2.96±0.46)周。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给予参照组常规盆底肌训练,取平卧位,双腿屈曲分开,吸气时收缩肛门、会阴部肌肉,时间10s,呼气放松,共练习15min,2次/d。在训练期间,医师应正确指导患者收缩盆底肌肉,避免大腿内侧、臀大肌、腹肌代偿完成锻炼,并增加哑铃训练,以增强阴道收缩阻力。
研究组采用生物刺激反馈仪联合盆底肌训练康复治疗,首先采用南京伟思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S2生物刺激反馈仪[苏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2260189号]进行治疗,医师将反馈仪肌电探头置于患者阴道7~8cm,逐渐增加刺激电流,直至患者感受到肌肉收缩且无疼痛;根据生物反馈仪显示的压力梯形波,指导患者耐久训练、快速或持续收缩、盆底肌电压,1次/d,20min/次。其次,指导患者开展常规盆底肌训练,方法与参照组患者一致。所有患者共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
采用盆底功能障碍调查表(PFDI-20)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的盆底功能恢复情况,量表Cronbach'sα=0.82,包括膀胱、肠道和盆腔相关症状,采用没有症状、没有影响、轻度影响、中度影响、重度影响五级评分法评价每项条目,每项0~4分,分数越低表示盆底功能恢复良好,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小。采用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尿失禁缓解情况,量表Cronbach'sα=0.88,包括尿失禁及其严重程度、日常生活、性生活问题、情绪方面和其他泌尿系统等内容,每项0~4分,分数越低表示尿失禁症状越轻微。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尿失禁问卷简表评分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ICI-Q-SF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ICI-Q-SF评分低于治疗前,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ICI-Q-SF评分降低幅度较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尿失禁问卷简表评分的比较(分,
2.2 两组治疗前后盆底功能障碍调查表评分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PFDI-20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PFDI-20评分低于治疗前,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PFDI-20评分降低幅度较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盆底功能障碍调查表评分的比较(分,
3 讨论
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发生与阴道分娩具有密切关联,妊娠和分娩会不同程度损伤盆底肌肉、会阴部神经和尿道支撑组织,导致盆地结构发生可逆性或不可逆性改变,进而引发尿失禁、盆腔疼痛等症状[5~6]。在重力前移下,大多数患者阴道和尿道周围软组织受压,加上结缔组织胶原纤维组成因内激素失调而改变,进而降低盆腔的支持力,并加重盆腔功能障碍的发生,该患者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负担。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可以增强盆底肌力,促进局部神经血管血液循环,使肌肉被动性收缩,可增强盆底肌张力,从而缓解尿失禁、便秘和盆腔脏器脱垂的情况[7]。盆底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盆底肌功能训练的辅助手段,通过重建患者盆底肌肉功能的条件反射,可促进盆底肌收缩主动锻炼,使盆底肌功能有效恢复。有研究[8]表示单纯采用盆底肌功能训练并不能根据患者盆底肌生理承受范围和受损范围实施针对性的训练,而在盆底肌功能训练基础上使用生物反馈刺激,可通过刺激盆底肌,唤醒肌肉生理感受器,让患者学会识别和自主控制盆底肌的收缩与舒张,使其更好地配合训练,可以提高盆底肌训练的准确性,增强康复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的ICI-Q-SF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的ICI-Q-SF评分降低幅度较低(P<0.05)。这说明采用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可显著恢复尿道阻力,改善患者尿失禁的症状。究其原因,在常规盆底肌训练中,通过指导患者反复收缩和舒张盆底肌群,使肌张力增强,可以控制尿失禁,但是见效缓慢,控尿能力未能彻底恢复正常,而在盆底肌训练中给予患者生物反馈疗法可以唤醒肌肉本体感受器,进而有效增强其控尿能力。生物反馈疗法是借助电刺激刺激会阴神经,并不同程度激活慢肌纤维、盆底快肌纤维,进而增强肛提肌和尿道横纹肌的功能,显著改善患者控尿能力,最终改善其尿失禁症状[9]。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还能解除阴道和尿道周围软组织肌肉麻痹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并缓解盆地充血水肿状态和应激性炎性因子物质的吸收,有利于改善肌肉痉挛和炎症刺激下所引起的尿道收缩障碍和阴道阻力;另外,生物反馈仪通过电刺激盆底肌反射收缩,快速传导神经纤维激活逼尿肌抑制反射弧和诱导骨骼肌肥大,从而增强尿失禁改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的PFDI-20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FDI-20评分为(3.35±0.27)分,低于参照组的(7.34±1.0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与徐晓聪等[10]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研究组治疗后PFDI-20评分为(4.71±1.30)分,低于(6.04±1.5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采用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恢复患者盆底肌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分析原因,单纯的盆底肌训练并不能准确收缩盆底不同位置的肌肉,导致腹肌、大腿内侧肌群、臀大肌出现代偿情况,所以恢复效果并不显著。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不仅可以使机体神经肌肉兴奋性提升[11~12],还可以准确定位和正确收缩肌肉,同时生物反馈电刺激唤醒盆底肌神经,能强化各组肌肉的协同工作能力,在重建条件反射和肌肉功能方面收效甚佳。此外,单纯盆底肌训练治疗无法让患者直观感受训练结果,而加上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测定患者阴道收缩力,并将压力曲线或肌电图展示给患者,使其更直观、清晰了解自身盆底功能状况,有利于提高其治疗积极性,学会调整躯体功能和自主控制盆底肌收缩、舒张,这对更快地恢复产后盆底功能具有显著作用。
综上所述,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康复治疗中,采用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可显著缓解患者尿失禁症状,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