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作品《天圆地方》艺术构建中的哲思
2021-11-15杭明园
杭明园
紫砂壶是一种重“情”重“意”的艺术形式,“情”是指制壶工匠在创作时投入的感情与受众在观赏和使用时寄予的感情;“意”则指紫砂壶要具有意义,不能只是徒有其表的花瓶,紫砂壶的泥料、造型与装饰皆是围绕这两方面构建起来的,如此才能全面、深刻地彰显民族特质,在经过岁月洗礼后越发耀眼和精神。
《天圆地方》这件紫砂壶作品选择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力的“天圆地方”哲学思想进行艺术构建,以娇小的身姿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大格局意识。作品从泥料的选择到造型构建都着重于清雅、简约,在工艺上更是精益求精,以最淳朴、最完美的艺术形式展示“天圆地方”之哲思。
一、地之气:泥料特征
制作紫砂壶必须使用的紫砂泥是一种自然演变而成的泥料,这就使紫砂壶作品有了一种“地之气”,这种“地之气”能令人感觉到温暖与亲切,也迎合了人类普遍共有的家园意识。此件作品运用的泥料就充满“地之气”,一方面此泥充满清新之气,体现了紫砂壶艺术的典型气质;另一方面则烘托了“地方”主题的表现,烘托出整件作品的场景效果。
此壶表面呈极浅的棕色,带有一定灰调,清爽而不冷漠,有外冷内热的气质。浅色调最易产生干净、纯洁的视觉感受,对表现作品的精致感无疑是锦上添花。紫砂泥是天然形成的,在创作者的精心调和和烧制后,壶表面可以达到光洁如玉的效果,但其中的砂质纹理不会消失,反而体现了作品的性格。此壶泥料中就可见繁密的金色小颗粒,它们并没有破坏壶表面的光滑与干净,如一片灿烂的星河,使作品更加明亮;也像是泥土天然的肌理,使作品的“地之气”更加突出。
二、“方圆”哲思:造型特征
“天圆地方”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宇宙世界的基本认识,西汉辞赋家杨雄曾将之作为一个哲学命题,称“圆则杌棿,方为吝啬”,这其实是关于天与地形态的描述,即天是动荡不定的,地是收敛静止的,在艺术世界中体现为圆有随和、博大之气,方有坚定、挺拔之感,两方面相结合便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和谐。
从作品的整体外观上看,壶身有着明显的方器框架,筒身由四个完全一致的长方形镶嵌而成,顶底两面是正方形,构成了一个非常标志的长方体壶身,明快正直,象征着大地的稳重。创作者对壶的棱与角进行了调整,主要是弱化锐利感,增加圆润感,使作品不露锋芒,呈现出温润随和的气质,是对圆的特征的表现。壶的面与面之间的转折非常顺滑,四个面如同一体打造而成,线与面衔接形成的角也非常圆融,甚至完全“隐形”了,这样的处理不仅使人们有着非常舒服的视觉体验,更有完美的触感,不会因过硬的棱角而导致不随手,可轻松将壶置于手掌之中,不论怎样观赏和把玩都十分称心。
壶的底部镶嵌有一个薄薄的圆形底座,进一步强调圆的特征,并将壶身底部细微的弧度衬托出来。壶身顶部是非常短的壶颈部,也是四角圆润的四方形,四条边线带有清晰的弧度,中央的壶盖则是一个完美的圆形,这一部分最能体现方与圆之间的和谐统一,方与圆结构的区别,以及二者在镶嵌时的相互制约与中和均得到了表现。
壶盖中央是经过变形的桥型的子,底部两侧稳稳地镶嵌在壶盖上,保证了质量,总体线条比较方正,两角圆润且内收,中间形成的镂空造型独特,恰好能容纳下一指,保证了人们使用时的便利。壶身左右两面各镶嵌着向上延伸的纤长壶嘴与耳朵一样的环形端把,壶嘴线条舒展自然,柔和不失力度,把手灵活地结合了直线与曲线,结构丰满。的子、壶嘴与把手在线条上体现了方圆结合的特征,是对“天圆地方”思想的另一种艺术性表现。
不去探讨深邃的阴阳学说和宇宙观念,“天圆地方”体现的实际上是人生的哲学。人生在世,都渴望生活平安、幸福,一帆风顺,于是就有了稳固的方形,象征人类渴望得到大地的庇佑和对和平的希冀;稳定不代表不思进取,正如天始终是运动着的,坚持着一定的规律和方向,人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去奋斗,追求发展。方与圆在作品中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坚持的和谐观念,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尊重、吸收其他优秀的文化形式,以促成自身的不断发展进步,进而为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个人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与宏大的世界格局观念在作品中交融,使小巧的壶有着大格局、大境界,可达宇宙、世界,也是个人生活可参考的定律,体现了作品的有“情”有“意”,以及紫砂壶艺术工艺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伟大智慧。
结语:“天圆地方”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如今在紫砂壶《天圆地方》中得到了全新的艺术性表现,创作者用充满地之气的泥料和巧妙的方圆之型诠释了“天圆地方”的哲思,亦表达了中国始终秉承的和谐观念。紫砂壶艺术有大的格局,同时也关注人生,并最终用精细的工艺实现对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