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水煎茶,曲动人心
——论紫砂壶作品《春水谣》的诗画意境

2021-11-15顾学中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9期
关键词:太湖石泥料诗画

顾学中

意境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常见于诗歌与绘画艺术当中,对紫砂壶艺术亦有积极的影响。就紫砂壶作品的基本形态和主要应用场景来说,紫砂壶艺术可以说是真正展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效果,以其表现得形象、立体和工艺的精美构建起完整的意境空间,从而使受众产生“临场体验”,获得更为多样、深厚且持久的艺术体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谣》这件紫砂壶作品就表现了让人心旷神怡的春日美景,创作者选取了多个自然元素融入壶中,勾勒出一幅温暖且充满生机的江南春景图,力图以逼真的形象让人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优美的诗画意境展示紫砂壶艺术的工艺特征和中国传统的美学追求。

一、春水荡漾涟漪柔:泥料特色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作品的泥料颜色就如同那明媚春光一样,暖洋洋地洒在大地上,让所有的生命体都能健康且充满朝气,正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勃勃生机。作品是红棕色,从古至今,这一泥料色彩在紫砂壶作品中都十分常见,是紫砂壶艺术的标志性特征之一。红润鲜亮的颜色能够激发人们身体的活力与心底的热情,棕色调的融入则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国古典美气质,烘托诗画意境的古雅氛围。

泥料非常纯净,加之创作的精心调制与打磨,壶表面光滑且带有明亮的光泽,如同清澈宁静的湖面一般,象征着春日的宁静与温柔,自然流入人们的心田,激起温柔的涟漪,创作者制泥工艺的精湛与紫砂泥特有的优越性能也呈现得十分明朗了,实现了工艺价值、艺术美感与自然美感的统一表现。

二、潭面无风镜未磨:造型特色

泥料为这诗画意境营造出春日氛围,造型则具体表现了空间场景——宁静的湖畔。壶身是碗状造型,顶部相对于筒身是比较平整的,创作者稍稍加了一点弧度进去,使作品的整体形态更加立体一些。筒身圆润饱满,体现了紫砂壶圆器的一般特征,壶面的弧度也是十分讲究的,弧度太大就显得不够精致,弧度太小又显得过于干瘪,不能展现圆器的美感,所以对作品弧度的控制是能体现创作者工艺水准的一个重要部分。壶身左右两侧的弧度是对称的,与底部线条自然相连,形成了完整、清晰的壶身外部轮廓,整个壶身就如一汪宁静的湖水,映衬出春日和煦,春风柔和。

圆形的壶盖与壶身已经成为一个整体了,在壶盖上,创作者用纹线进行了装饰,圈圈纹线层次分明,模仿的是湖面上的涟漪,象征这湖中是有生命体的存在的,又或许是鸟儿掠过湖面留下的俏皮影子,总能为这幅春景图增添生机。壶身左侧镶嵌一弯嘴,下部较为宽大的嘴嗉部分保证出水的足够动力。壶嘴对侧是耳状环形把手,线条流利,弧度刚好能完美贴合人们的手指与手掌,在使用此壶时多了一份顺心。

壶的基本造型为这诗画意境打造了一个具体的场景,其中充满着生命的魅力和春日的宁静之美。紫砂壶圆器及纹线装饰的基本特征亦得到表现,在那精美的弧度和细细的纹线中更可见创作者的精心和细致,对于紫砂壶作品的成型和此件作品的诗画意境表现来说,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

三、灵石秀竹添神秀:装饰特色

创作者将太湖石与清竹的造型装饰在作品之中,使这诗画意境更加饱满,凸显出作品对文化品格的追求以及紫砂壶装饰工艺的丰富与灵巧。

太湖石为中国古代四大玩石之一,具有景观意义和文化意义。创作者首先将的子雕刻出有棱、有角、有镂空的太湖石造型,形态逼真,尽显创作者雕刻技艺的高超和纯熟以及对太湖石艺术特征的精准把握。太湖石的子镶嵌在壶盖中央,与壶身造型配合构成了湖石相依的艺术景观,充满中国古典的园林审美情趣。其次,创作者将壶足也打造成太湖石的造型,解决了圆弧形底部稳定性较差的问题,保证了作品的稳定,使作品的形态更加端庄,也与的子上下呼应,形成了灵石绕湖的又一雅致景象。最后,创作者在近把手处的壶面上装饰了清竹。清竹由壶的底部向上生长,经过壶身一直延伸至顶部边缘,大有“池塘生春草”的意味。清竹纤细柔软,有新生的鲜嫩与力量,清楚的竹叶更添清新的味道。清竹装饰是比较立体的,在壶面之上呈现出清晰的轮廓,使整个意境空间也变得立体了。

《春水谣》这件作品在一派生机勃勃与和谐美好的诗画意境之中奏响了一曲悠扬、恬静的春日歌谣,它如诗一般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又如画一般形象生动,构建了灵秀脱俗的诗画意境,让人们沉醉于其中,体会作品绝妙的艺术境界。

结语:紫砂壶艺术能够将任何一种美都进行“放大”,将人世间最美好的一面集中起来展现给人们。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春水谣》的诗画意境进行了解读,既关注紫砂壶工艺本身,也结合了中国传统的美学特征,说明了作品的表现特征,也揭示了紫砂壶艺术构建意境美的方式与能力。

猜你喜欢

太湖石泥料诗画
诗画田园
李卫平作品
青铜器·羊
李卫平作品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洱海太湖石
诗画
诗画话
诗画话 丁聪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