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入壶 紫气东来
——《老子出关壶》创作谈
2021-11-15孙长书
孙长书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00
2008年,中国嘉德拍卖,紫砂壶开启专场拍卖,锤起锤落间,以顾景舟为代表的当代名家、名作不断刷新着紫砂壶的拍卖纪录,推波助澜了宜兴紫砂壶的收藏、投资人气。
砂土本无言,艺术亦无价。十多年的紫砂从艺路上,变的是越来越熟悉的技艺,不变的是从艺的初心:最初惊叹于少聪神童冯桂林,一把《梅段壶》最显其功力,寒风中的铁骨虬枝,大写意中的蓬勃,细节中的丝丝入扣,细腻传神;次学儒雅学者朱可心——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一把《报春壶》穷工艺之极,会雅致之意,梅开几朵,春意盎然,报的是春天,表达的是欣喜;后追全面精熟陈鸣远——海外竞求鸣远碟,他壶艺、品茗融为一体,高超的紫砂壶艺与文人翰墨紧密结合。
崇简素,贵自然。从《道德经》开始,喜欢文人紫砂的我,不断汲取着浪漫主义情怀以及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精神滋养,以砂代笔,精妙诠释了“老子出关”的出尘忘机。老子是我最敬重的一位古贤,他思想的精髓是“道”,有“空”的智慧,让每一个熟悉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传统的人,对这把十年磨一剑的《老子出关壶》(见图一)产生特别的默契与亲切感。
图一
文心入壶 别出机杼
文化入壶的创作理念,从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到人物题材皆可入壶。众所周知,以人物和人体造型入紫砂是很不容易的:太过具象则有失雅致;太偏雕塑即易显干涩;简单符号化,又损伤了整体性和形式美……爱壶的人都深知,紫砂壶有独特的实用品格,任天马行空的造型想象都必须回归到一把“壶”的基本结构里。观察细腻,直觉敏锐,一把蕴含思想性与完整性的《老子出关壶》是我个人风格形成的重要标记:壶身取材于我偶然所见的一件胡杨木木雕,带给我直觉上的强烈美感,有一种蕴含在形态里的精气神。该壶采用提梁制式,貌似不经意的斜体塑形,实则达到了平衡之美;梁内的虚空间悬起一幕有待起笔的空白画卷,动静之间,在壶纽处造景——红袍老者侧身远瞻,神态安闲,沉静似水,和悦如风;青牛踏着沉凝的砂色缓步西行,去往自在无垠天地。老子出关,是在此地与彼岸的临界点上对旧时的生活世界投以温和凝望,是身离形役,心游自在的欢喜超脱。《老子出关壶》壶体上松果累累,隐喻老子出关后的隐逸生涯和养生之道;壶身造型的大气与脉脉延续,是出关后的坦然与舒畅;壶钮处的人物设计,表达了壶人合一的温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而壶体上的刻字,在适当留白的同时,寥寥几笔赋予该壶画龙点睛般的人文感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气,有五色之分,紫色,一直在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高贵,和平祥瑞。于是乎,老子出关被一直赋予的的美好寓意是紫砂东来。
风格自成 清风自来
甘肃临洮,古丝绸之路要道,晚年的老子在此落脚,修身养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在落寂中有浪漫主义情怀,在归隐中有田园山水韵味。《老子出关壶》绝非从文学经典中孤立地抽取出某个人物或机械地模仿某个场景,而是苦心经营,别出机杼。
和诸多沉迷于模仿的“陶匠”“泥工”不同,从走入紫砂艺术这条路开始,我总想做一些属于个人的、具有生命力的创新作品。从先人的经典作品中汲取精华,在后人的系列作品中理性想象,长长的路总是慢慢地走。爱梅如痴,执着如我。从曾经的《踏雪寻梅套具》《云梅壶》《阅梅壶》《暗香壶》《听香壶》到这把《老子出关壶》,每一个年龄段的作品都是自我成长的一次蜕变,无不寄托了我对梅花意象的一往情深——“梅”已成为我个人艺术风格中的标志性印记。
宜兴紫砂作为地域性的传统手工艺,虽然它既存在于不同师承关系下的门户之别,亦难免“各有心法,秘不相授”的传统习惯,但中国独有宜兴紫砂又赋予创意者与众不同的魅力——在五色砂土之间,每个人都会遇见最具精神意义的美,诗意随性,它在一壶清逸的阳羡茶中,它在“此心归处是吾家”的山水之间,更在风格自成的艺人心手之间。
定力静气,理性规划,律意志。十余年来,我将艺术理念、制作技艺和审美情趣有机融合,开创了一个不断生长的紫砂文化艺术空间,与同行、藏家在惺惺相惜之间小有斩获。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我喜欢的座右铭。身正而天下归之,艺术探索是充满生机的浪涌,也是激发宜兴紫砂的传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