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间艺术在交互艺术探索中的传承与辐射效应
2021-11-15戴永冰许晓岸何海林
戴永冰 许晓岸 何海林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西来宾 546100
序 言
广西民间艺术有着丰富的历史沉淀与持续发展,从广为流传的“刘三姐”传说到唱遍三江的“侗族大歌”,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研究广西民间艺术与文化的学者也是绵绵不绝。如民国时期的民族学和人类学大家费孝通先生、美术大家徐悲鸿。新中国成立后,影响深远的“漓江画派”等都是广西民间艺术与文化的传播者。而广西的民间艺术除了久负盛名的“刘三姐”、“侗族大歌”还有诸如壮族的“铜鼓文化”、金秀瑶族的“盘王节”、东兴京族的“独弦琴”、百色黑衣壮族的“山歌文化”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个地区的文旅部门通过打造大型的文化艺术实景剧,传播这些文化,从而充实当地的旅游资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桂林漓江景区梅帅元、张艺谋等人制作的大型实景剧《印象·刘三姐》、河池巴马瑶族文化的实景剧《梦·巴马》、崇左壮族的神话实景剧《花山》、柳州三江县侗族的实景剧《坐妹》。这些利用现代科技的舞蹈秀、超级灯光秀、声音秀,使古代的民间艺术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产生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一时成为全国各旅游景点纷纷效仿的旅游名片。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全世界以及中国的发达城市,很多实验艺术家已经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的交互技术去呈现艺术作品。代表作国外有希腊先锋艺术家、音乐家乔治·阿帕吉斯(Georges Aperghis)[1]乔治·阿帕吉斯(Georges Aperghis)(1945-)希腊作曲家,从事实验音乐剧工作,先定居在法国,师从伊安尼斯·泽纳基斯(Iannis Xenakis).的Luna Park,国内艺术家陈强斌的全息艺术作品《Line9》、张小夫的《风马牛》、金平的《小青》等,如果说灯光秀与声音秀给予受众一种“立体欣赏美”,那交互艺术给予受众的是一种“全息互动的沉浸美”。为了找到两者的有效结合方式,下文展开分析。
一、广西民间艺术的特色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因为以山区地形为主,受“中原”文化的渗透相对较小,较好地保存了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如“对山歌”习俗、“敬酒”文化,无不体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好客”与质朴之情。地域内的壮族、瑶族、侗族等都能歌善舞,各种吹打乐器、丝竹乐器都有较好保存。少数民族的服饰、美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具体表现如下:
1.广西民间艺术的音乐特点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居住地,少数民族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所以其少数民族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壮族、瑶族、侗族和京族音乐颇具特色。
1.1壮族音乐-﹣铜鼓音乐
铜鼓是用青铜制成的“鼓”,是常作为祭祀时使用的重要器皿,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其先民乌浒、俚、僚、骆越等先祖先后使用[2]来源:赵意民(1962-)发表于《中国音乐》杂志2011年第3期的论文《广西铜鼓音乐探析》。。同时铜鼓在音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质也是一种打击类乐器。一般情况下铜鼓在表演时可以分为母鼓和其他铜鼓、“公鼓”与“母鼓”以及四面鼓(四个铜鼓)等,四面鼓技巧常有“敲单”与“敲花”的说法。最大尺寸的铜鼓称作“母鼓”,声音低沉,是铜鼓组的核心,似乎暗喻着高高在上的王权,其他尺寸相对较小的鼓,则作为伴奏或者附和部分一起演奏。现在铜鼓文化流行于广西红水河中域的东兰、天蛾、南丹等壮族居住区。
1.2瑶族音乐-﹣舞曲
最出名的当属作曲家刘铁山、茅沅改编自粤北民间舞曲《长鼓舞曲》的《瑶族舞曲》。瑶族人多居住在山区,热情好客,常以多种敬酒歌款待来客。长鼓舞曲也是源自这种“热情好客”的风俗,而在民间展开的各种庆典活动也常以歌舞相伴,如丰收长鼓舞、节庆长鼓舞、婚庆长鼓舞以及盘王祭祀长鼓舞等。
1.3侗族音乐-﹣多声部大歌
侗族大歌,其本民族称之“嘎老”,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被挖掘,最近二十年在国内有了广泛研究以及多种方式的推广与包装,在各种电视节目中也频繁现身。如1994和200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分别表演了侗族大歌《蝉之歌》、《布谷吹春》等,以及音乐类娱乐节目《跨界歌王第3季》都有展示。其中侗族相关的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侗族大歌”核心文化,常常以“C”位展示。这种“大歌”属于无伴奏的多声部演唱,具有典型的中国音乐支声复调的特点。广西主要分布在三江地区,利用侗族大歌这类民间艺术与交互技术相融合可谓是一种新的尝试。
1.4京族音乐-﹣独弦琴文化
广西东兴口岸与越南毗邻,在东兴沿海的万尾金滩居住着一定数量的“京族人”。他们一直保存有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其中独弦琴作为他们的传统乐器,也被传承下来。独弦琴因为只有一根琴弦而得名,因为它是无品类乐器,利用琴弦的泛音发生,常常音量较小,改良者通过增加电声拾音器(类似电吉他发声原理)实现声音的扩大。因其泛音音色的特点,频谱丰富,加入现代元素,包括交互技术,能使其产生焕然一新的变化,从而从不同角度推广该民间音乐。
因此,广西地区的民间音乐,以其民族的不同,各具特色,资源丰富,利用交互技术,可以形成新的结合方式,实现表现形式的创新,并提高这些民间艺术“外包装”的新颖化,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与学习。
2.广西民间艺术的美术特点
广西美术以“漓江画派”最具代表性,其作品强调广西的人文山水,具有鲜明的特点,形成一种特别的广西美术风向。但是1949年前,广西美术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美术风格,很多美术作品的创作都是个别艺术家的私人创作,所留存的知名广西民间艺术作品并不是很多。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量优秀美术家以及美术作品涌现,频繁参加全国以及世界美术界的学术与展览活动,表现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画面”也传播开来。类似世界瞩目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红水河”文化以及“山地”文化等,这些鲜活的文化元素都是与交互艺术结合的宝贵资源。
3.广西民间艺术的服饰特点
服饰文化作为少数民族鲜明的代表,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价值。因为广西境内有着数十个少数民族,其服饰文化极其丰富。就以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壮族为例,其女子的少数民族服饰就分为“白衣壮”、“蓝衣壮”、“青衣壮”、“灰衣壮”、“黑衣壮”,以上衣下裤和上衣下裙为主[ 来源于,刘美芙蓉(1981-),湖南益阳人,发表于《印染助剂》2019年36(12)论文《民族特色下的美术研究方向探索-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而其他少数民族,诸如金秀瑶族也是分成多个支系,如“盘瑶”、“花蓝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都有各自不同的服饰,尤以女生头饰的不同加以区分。这些丰富的民间服饰文化都能成为交互技术结合的元素使用。
二、交互艺术的特点
交互艺术是利用交互技术的“交互”特性设计的艺术作品。其中交互技术分为人机交互、人人交互、机机交互几种形式。本文研究的是人机交互形式,特点是“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比较典型的作品如前文所提的金平教授的作品《小青》(见图1),该作品利用微软公司研发的Kinect捕捉舞蹈者的动作,生成数据送入计算机交互软件Max/MSP程序的UDP协议接口,数据解包后与Max/MSP设计完成的算法交互程序形成相互作用,并生成对应的影像与声音变化,从而形成舞者动作与计算机生成影像与声音的实时互动。此作品给民间艺术提供的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人物故事的“小青”,在现代交互技术的背景下,幻化成了一个现代版、立体化、真实化的舞台形象,与传统戏曲表演(20世纪末期的表演)的“小青”这个角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交互形式的戏曲表演是现代技术“声、光、影、交互”四维的呈现,传统戏曲表演是“声,光、影”的三维呈现,交互形式是表演者和舞台布景相互融合与作用,传统戏曲表演是表演者与舞台布景相对固定,前者更像是一位“表演者”,后者是按照固定剧本演出的“演员”。
图 1 图片来源于上海电子音乐周宣传图片
因此,交互艺术在民间艺术上的实践与应用已经有完整的范例,广西民间艺术与交互艺术的结合也将成为一种可行性的研究与实践。
三、广西民间艺术与交互艺术联结
广西是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民间文化丰富,表现形式也多样,但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歌舞乐“三位一体”,有时歌与舞蹈同步表演,以乐伴奏,有时也有歌、舞和乐同一人表演,形式根据不同场合进行变换。其中歌与乐都以声音为核心要素,而舞蹈动作属于“动作”的表现要素。这两大要素可以作为交互艺术表现的主要素材融入交互技术中。广西民间艺术还有另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图腾”膜拜,这种古老文化,属于美术或服饰文化的表达类,也属于“影像”表达的重要素材。可以利用这些素材与交互艺术的视觉影像相结合。另一方面,广西作为我国西部靠近热带地区的区域,笔者以“金、黄、绿”的亮色系加以表达,亮色系的“丰收”意义表达了典型的地域“色彩”,暗喻果类丰富,人民热情。其中四个维度包括“声”、“动作”、“影像”和“色”,这其中的色对应“光”,舞蹈对应“交互”,已经具备了现代“声、光、影、交互”的四大要素。挖掘这些资源,可以呈现一个交互性、全息化的广西民间艺术作品。
1.“声、光、影、交互”作品的设计
笔者的交互艺术作品《银婚》就是通过这四个要素进行全局设计。技术层面,笔者通过Max/MSP实时录制演奏的声音,实现声音素材的交互进行;利用Arduino单片机控制电脑灯光,实现“光”的交互,通过Processing生成影像变化,同样实现交互效应,最后利用传感器Kinect捕捉舞者的动作,实现多个要素与“表演者”的交互作用。
2.“声、光、影、交互”作品的实现
此作品的1.0版本在2019年10月上海IRCAMForum[ IRCAM-Forum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电子声学协调研究中心,Forum是它们新作品展示与技术分享论坛。]国际论坛进行了全面的Presentation的展示与讲解。作品利用广西民间元素的图腾作为影像的基础元素,通过Processing软件的视频编程能力实现了影像的关联化展示。通过Kinect1.0捕捉表演者的手势动作,实现了影像变化与舞者动作的同步,同时启动声音变化关联舞者的肢体手势变化,并准备在2.0版本中加入灯光的同步变化。
四、广西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辐射
广西民间艺术之前通过旅游景点实景化的舞台剧表演,已经很大程度推动了民间艺术的展示与传播,但是这些方式因为限制在旅游景点,且规模宏大,演出人员众多,现场技术要求较高,实现成本也较高。这些要素并不适合民间艺术的普遍推广。另一方面,这种表演形式还只是传统的表演,加上现代舞美与灯光、核心表演的内容并没有多大的创新。如果反复演出,观众会产生一定“审美固式”,如此很容易进入审美疲劳,甚至演变成“拒绝”。交互艺术作为人类智慧科技的新产物,在表演形式与“说故事”上,成为一种新的表达手段与方式,类似最近频繁提及的“元宇宙”的虚拟世界概念,最关键是交互艺术可以用交互装置的小成本方式呈现。类似社区的宣传栏,它不需要复杂的设备,通过交互传感设备与影像播放设备,就可以实现民间艺术的现代化传播。如此,民间艺术的传承变成一张流动的明信片,这种形式有利于快速传承与辐射其他地区。
五、小结
交互技术作为近十年广泛探索与实践的新技术,在众多领域已有广泛的研究和成功的实例,在艺术领域的实践也是灿烂夺目。笔者通过前人经验以及自己的研究,探索广西民间艺术的展现形式与表现方式上的多远变化,甚至开创新局面,找到新时代背景下,民间艺术现代化的呈现方式。正如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一直受着不同文化的交叉影响而不断更新,诸如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有来自西域地区的广泛影响,从而不断融合创新。所以笔者相信广西民间艺术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曲折,但是这种探索步伐的不断前行,本来就是一种变化与革新,大浪淘沙,民间艺术必然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甚至某些民间艺术能够迎来下一个巅峰。正如浪漫主义晚期的“民族音乐”高峰一样,开创民间艺术的辉煌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