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刺鳅属(Mastacembelus)鱼类和中华刺鳅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比较

2021-11-15王海华曾庆祥徐先栋马本贺

江西农业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密码子鱼类遗传

吴 斌,王海华*,曾庆祥,徐先栋,马本贺

(1.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39;2.赣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 赣州 341000)

鲈形目(Perciformes)刺鳅科(Mastacembelidae)鱼类分布于非洲、东亚及南亚地区,其中刺鳅属(Mastacembelus)总共62个有效种[1-2]。分布于国内的刺鳅主要有5种,包括刺鳅属的4种,即大刺鳅(Mastacembelusarmatus)、腹纹刺鳅(Mastacembelusstrigiventus)、三叶刺鳅(Mastacembelustriolobus)、云斑刺鳅(Mastacembelusoatesii),以及中华刺鳅属的中华刺鳅(Sinobdellasinensis)。其中,腹纹刺鳅、三叶刺鳅为2011年记述的2个新种,云斑刺鳅为新纪录种,三者在国内均只分布于云南省的部分地区。而大刺鳅主要分布于长江、珠江等流域,江西赣州定南县和信丰县等地具有一定的资源量。中华刺鳅则主要分布于国内东部地区,鄱阳湖地区也具有较广泛的分布[3-5]。鱼类亲缘关系的传统研究是基于形态分类学,刺鳅属鱼类的相关研究也局限于此。近年来,随着DNA序列信息的不断丰富,可以从分子水平上进行系统发生的研究。由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组成的DNA条形码因其具有标准的分类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研究、分子发育系统学研究等特点,目前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研究国内外鱼类分子系统发育、种群遗传和物种分化等方面[6-8]。本文通过研究线粒体的COI基因序列片段,初步分析了中华刺鳅与部分刺鳅属鱼类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旨在了解刺鳅属鱼类之间的亲缘关系,并为刺鳅属鱼类资源保护、系统进化和杂交育种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刺鳅属在FishBase数据库中共有62个有效种,用拉丁名在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下载COI基因序列,得到27个有效种的COI基因序列,将其用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同时,为进一步明确中华刺鳅和刺鳅属的鱼类的关系,下载中华刺鳅的COI基因序列,以鲤作为外群构建分子系统发生树,用于本研究,共计29条序列,具体见表1。

表1 试验所选用鱼类的COI基因信息

1.2 数据分析

通过FasParser 2.10.0获得COI基因转录本最长(Open reading frame,ORF)开放阅读框序列,随后MEGA-X进行上述序列对齐。采用DAMBE 6.4软件对COI基因最长ORF序列进行饱和度检测,分别采用MEGA-X软件中的邻接法(Neighbour-Joining,NJ)、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构建分子系统发生树。

2 结果与分析

2.1 COI基因碱基组成编码氨基酸及密码子使用分布概率

首先,计算刺鳅属鱼类27条序列的碱基组成,平均长度为670.5±24.8(602~688) bp。碱基组成:A总频率4696,占比25.9%;C总频率5272,占比29.1%;G总频率3119,占比17.2%;T总频率5013,占比27.7%;N总频率3,占比0%。A+T含量(53.6%)明显高于G+C含量(46.4%)。中华刺鳅COI基因中,A+T含量(57.8%)也明显高于G+C含量(42.2%)。最后,笔者还将27种刺鳅属鱼类COI基因部分序列编码20种氨基酸及密码子使用分布概率进行了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刺鳅属鱼类COI基因部分序列编码氨基酸及密码子使用情况

2.2 种间遗传距离

应用MEGA-X中Kimura双参数法计算刺鳅属鱼类、中华刺鳅以及鲤等29条COI基因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发现中华刺鳅(组别,1)与大多数刺鳅属鱼类均保持中等遗传距离(0.162~0.217),但与非洲坦噶尼喀湖特有的Mastacembelusalbomaculatus(组别,11)的遗传距离较远,达到0.268,此外,中华刺鳅与鲤(组别,12)的遗传距离为0.299。进一步分析Mastacembelusalbomaculatus与其他刺鳅属鱼类的遗传距离,发现均保持较远的遗传距离(0.238~0.285),Mastacembelusalbomaculatus与鲤的遗传距离为0.309。随后,还分析了大刺鳅(组别,2)与其他刺鳅属鱼类的遗传距离,发现与大多数刺鳅属鱼类均保持较近遗传距离(0.113~0.164),但大刺鳅与Mastacembelusalbomaculatus的遗传距离为0.275,与中华刺鳅的遗传距离为0.168,与鲤的遗传距离为0.285,具体结果见表3。最后,笔者分别计算了27种和26种(剔除Mastacembelusalbomaculatus)刺鳅属鱼类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34和0.123。

表3 29种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

2.3 系统发育关系

采用DAMBE6.4软件对COI基因最长ORF序列进行饱和度检测,均满足条件双尾检测P<0.01,ISS

图1 基于COI部分序列片段NJ法构建系统发生树图2 基于COI部分序列片段MP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

3 讨论

刺鳅属鱼类和中华刺鳅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1984年Travers将中华刺鳅归入鳗鳅科(Chaudhuriidae)。但Kottelat[9-10]和Britz[11]等一致认为中华刺鳅属于刺鳅科。Kottelat等[9-10]还通过形态学特征分析,为中华刺鳅独立建立了中华刺鳅属(Sinobdella)。在线粒体DNA序列中,D-Loop区由于进化速度相对较快,通常用于群体遗传学及近缘种间关系研究,12 S rRNA、16 S rRNA、COI基因序列等具有进化速率适中、容易扩增和排序、含有相对丰富的系统发育信息等优点,通常用于种属间至科级以下分类阶元系统发育分析研究[12-14]。不过,线粒体COI基因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有一个共性,即A、T、C、G等4种核苷酸在线粒体基因组中的分布存在差异性[15]。由于存在的选择压力和自然突变的差异,导致DNA分子上碱基的分布往往存在不均衡现象[16],且密码子使用偏好模式与编码基因的GC含量有关[17]。因此,对该基因密码子使用偏好模式进行了研究,将有助于揭示这一生物遗传学现象在鱼类系统分类研究中的有效性。密码子偏好性在生物界中广泛存在,不同物种的基因密码子使用也存在较大差异[18]。由分析结果可见,在27种刺鳅属鱼类COI基因中,A+T含量(53.6%)明显高于G+C含量(46.4%);在中华刺鳅COI基因中,A+T含量(57.8%)也明显高于G+C含量(42.2%),这与大部分鱼类的COI基因序列研究的结果一致。通过对27种刺鳅属鱼类COI基因密码子使用偏好分析也发现,密码子3个位点的GC碱基含量亦存在分布不均衡现象,密码子使用偏好性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对物种起源和进化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8]。

笔者通过系统收集目前能够获取的全部刺鳅属鱼类的COI基因序列,与中华刺鳅比较发现,中华刺鳅与刺鳅属鱼类的遗传距离确实相对较近,中华刺鳅与大多数刺鳅属鱼类均保持中等遗传距离(0.162~0.217),略高于刺鳅属鱼类的平均遗传距离(0.123~0.134),因此本研究结果支持中华刺鳅属于刺鳅科,同时建议重新整理刺鳅属。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非洲坦噶尼喀湖特有的Mastacembelusalbomaculatus与其他刺鳅属鱼类均保持较远的遗传距离(0.238~0.285),与中华刺鳅的遗传距离也达到0.268。由NJ和MP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提示,非洲坦噶尼喀湖特有的Mastacembelusalbomaculatus是相对较古老的类群,刺鳅属鱼类可能起源于非洲,但由于本研究选取的物种类别及数量有限,另外使用一个线粒体基因往往有一定局限性,不能较好地解决鱼类的系统发生问题,需要进一步更加全面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收集更多种类的刺鳅属鱼类标本,并进行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同时对关键物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大刺鳅体型相对较大,作为江西赣州、福建龙岩等地的特色经济鱼类之一,其繁殖学的相关研究开展也较早,并已取得了人工繁殖的突破[19],但中华刺鳅个体小、经济价值低。目前,其人工繁殖研究尚未见报道,但大刺鳅对养殖水体温度要求相对较高,而中华刺鳅对低温耐受能力相对较强,大刺鳅肌肉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草鱼和鲫鱼,与青鱼、泥鳅、鳗鲡、黄鳝等鱼类均值相近,而中华刺鳅的肌肉蛋白质含量高于大刺鳅[20-21]。本研究发现,大刺鳅与大多数刺鳅属鱼类均保持较近遗传距离(0.113~0.164),但大刺鳅与Mastacembelusalbomaculatus的遗传距离为0.275,与中华刺鳅的遗传距离则只有0.168,因此,通过大刺鳅和中华刺鳅种间杂交,培育耐低温且营养高的新品种具有较大可行性。

猜你喜欢

密码子鱼类遗传
镰翅羊耳蒜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鱼类运动会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新型密码子、反密码子、氨基酸对应盘
对“翻译”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2种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与D.sechellia)线粒体及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奇妙的古代动物 泥盆纪的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