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胫骨横向搬移术联合VSD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及其对血管生成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1-11-15何亮周洪翔尹东金哲牛杨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患肢胫骨糖尿病足

何亮,周洪翔,尹东,金哲,牛杨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显微手足修复重建病区,安徽 合肥 230022)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由糖尿病神经病变及末梢血管病变引起,严重者可导致足溃疡且面临截肢风险[1]。目前,糖尿病足的治疗主要为促进创面愈合及改善足部血流等,但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封闭负压引流(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是一种用于处理浅表创面和深部引流的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骨组织、皮肤、软组织等创面的治疗中[2-4]。而糖尿病足的基础治疗方案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足部微循环,需寻找一种从根本上解决足部血流不佳的方法。Ilizarov[5]研究发现,生物组织在缓慢、持续牵引的过程中可刺激局部组织再生。胫骨横向搬移术通过给予胫骨缓慢、持续的牵引力,可激活机体组织自我修复能力,刺激患肢血管再生,促使局部肌肉、血管和神经同步再生,从而改善患肢微循环、促进创面愈合[6]。胫骨横向搬移术可促进重度糖尿病足溃疡愈合,避免截肢[7]。本研究拟探究胫骨横向搬移术联合VSD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及其对血管生成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糖尿病足诊断标准[8];(2)Wagner分级Ⅰ~Ⅲ级[9];(3)患足创面未累及踝关节及其近端。排除标准:(1)患肢小腿皮肤有破损;(2)患肢腘动脉堵塞;(3)合并肝、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4)近6个月内无脑梗死、心肌梗死病史。按是否进行胫骨横向搬移术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3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对照组予以VSD治疗,观察组予以胫骨横向搬移术联合VSD治疗。

1.2.1 基础治疗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降糖治疗,调整饮食结构,控制空腹血糖4.0~6.1 mmol/L,餐后2 h血糖7.0~11.9 mmol/L;对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根据结果选择合适抗生素进行治疗;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对分泌物较多或气味较重的患肢使用双氧水、碘伏和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

1.2.2 VSD技术 将与创面形状相似的VSD敷料覆盖于创面上,若创面较深,则将VSD敷料填充于底部,并使用敷料缝线固定于周围皮肤上,生物半透膜封闭覆盖整个创面,最后连接中心负压,根据患者情况调节负压为0.02~0.06 Mpa。引流瓶需每日更换,持续观察引流量及引流液颜色,一旦发现引流液为新鲜血液,则可能为血管破裂,需立即拆除VSD敷料,对症处理并重新安装VSD敷料。在VSD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VSD敷料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处理。如出现VSD敷料鼓起或生物半透膜下有分泌物聚集,则可能为VSD密封失效、负压力较小、引流管受压或三通未打开,应及时进行处理。于VSD治疗后第7天进行拆除,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再次进行清创处理及VSD技术治疗。

1.2.3 胫骨横向搬移术 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于小腿中上段前内侧标记出拟截骨的位置和大小,沿标记线间断切开皮肤直至骨质表面,切口长约0.8 cm,按照计划好的截骨范围先用电钻钻孔,骨刀于切口内环形凿开骨皮质,形成可活动的骨瓣,在骨瓣上下部各置入1枚Schanz钉作骨横向搬移作用,在胫骨近端和远端分别平行置入两枚Schanz钉作外固定支架作用,安装支撑外固定架,在外固定架上安装可活动的横向牵引器,清洗缝合创面。全层缝合组织,对患足进行清创并使用VSD技术进行治疗,操作同对照组;术后第5天开始向外横向搬移骨窗,每天搬移 8次,每天搬移1 mm,搬运1周后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确认骨搬移距离是否达成标准。骨窗搬移完成后开始回纳骨窗,每天回纳 8次,每天回纳1 mm,直至复位;再次向外搬运1周后回纳骨窗;总搬运时间为4周,术后8周后进行X线检查,骨窗愈合后可拆除外固定架。观察组患者VSD敷料于术后第7天进行拆除,若患者创面控制不佳可再次进行清创处理及VSD技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1)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测定踝部及上臂收缩压,二者比值即为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用于评价周围血管恢复情况。(2)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0~10分代表从无痛~重度疼痛,得分越高则疼痛感越强烈[10]。(3)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使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日本KONICA MINOLTA HS1)测定患肢足背动脉内径、足背动脉血流速度。(4)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室温静置30 min后使用高速离心机以4 500 rpm离心10 min后取血清, -80 ℃下保存待测。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水平。试剂盒均购自上海科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疗效评价[11]

愈合:创面完全愈合或75%以上愈合,创面可见肉芽组织,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显效:创面愈合75%~50%,创面可见少量肉芽组织,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增强;好转:创面愈合50%~25%,创面未见肉芽组织;无效:创面未见减少甚至扩大,创面周围组织出现红肿热痛症状,且局部仍有组织坏死和渗出液。总有效率=愈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89.29%,高于对照组的59.38%(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ABI及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ABI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ABI及VAS评分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ABI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ABI及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足部血流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均增加(P<0.05),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液速度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相关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bFGF、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VEGF、bFGF、EGF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血清VEGF、bFGF、EGF水平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足患者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肢体远端微循环及神经产生病变,引起足部组织缺氧缺血,进而对足部血管、神经及皮肤造成损伤[12]。糖尿病足的常规治疗需反复对创伤部位进行清创及换药,患者精神及经济负担较大。VSD技术可充分引流并促进创面愈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并取得良好治疗效果。胫骨横向搬移术是通过对机体维持缓慢的力学刺激,可发挥促进血管新生、恢复血流的作用。赵玉华[13]研究发现,胫骨横向搬移术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难愈性溃疡创面愈合,且复发率较低。赵晓明等[14]研究显示,胫骨横向搬移术相比于常规基础治疗,可明显改善糖尿病足下肢血供,缓解疼痛,促进创面愈合。

本研究使用胫骨横向搬移术联合VSD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患者,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胫骨横向搬移术联合VSD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较显著。ABI可反映机体周围血管病变程度;VAS评分可反映患者痛感程度,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越疼痛。本研究还显示,胫骨横向搬移术联合VSD技术可提高糖尿病足患者ABI、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并降低VAS评分,表明胫骨横向搬移术联合VSD技术治疗可明显减轻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病变,缓解疼痛,与梁波等[15]研究类似。这归因于:(1)胫骨横向搬移术利用持续缓慢的力学刺激患肢组织,加速毛细血管、肌肉及神经同步生长;(2)胫骨横向搬移术通过增加骨窗牵伸力、降低骨内压,减轻骨髓内微小血管痉挛状态、重建侧肢循环,有效改善周围血管病变;(3)胫骨横向搬移术联合VSD技术还可减轻创面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炎症介质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减轻疼痛。

VEGF是血管新生的指标之一,在创面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通过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分裂,为血管形成及内皮迁移提供基质[16];bFGF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在机体缺损创面的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促进创面再上皮化[17];EGF广泛存在于人体各个组织,在创面修复中起关键作用,可加速核酸修复、促进蛋白质合成,从根本上改善缺损创面的营养供应状态及微循环,促进创面再上皮化[18]。本研究结果显示,胫骨横向搬移术联合VSD技术治疗可提高血清VEGF、bFGF、EGF水平。这提示胫骨横向搬移术联合VSD技术在治疗糖尿病足的过程中,可促进远端肢体血管形成,改善足部微循环,从而加速创面愈合,与欧栓机等[19]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胫骨横向搬移术联合VSD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较显著,可明显减轻周围血管病变,促进创面愈合,这可能与增加血清血管生成因子表达、改善足部血供相关。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未对接受胫骨横向搬移术联合VSD技术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且样本量相对较小,仍需进一步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猜你喜欢

患肢胫骨糖尿病足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不同浓度土黄连液湿敷对糖尿病足疗效的临床观察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3D技术打印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2020年糖尿病足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乳腺癌术后护理干预对患肢功能锻炼康复的影响
乳腺癌术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观察
脑梗死偏瘫患者患肢与健肢体温、血压差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