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的融合设计
——以“发展经济学”课程为例
2021-11-15杨玉文
杨玉文
(大连民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50)
近年来,教育教学与数字技术的系统融合进一步深化了教育体制改革,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混合式教学不是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简单相加。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本地化改革;另一方面要注重在育人目标和价值内涵上更高层次的整合提升。同时,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指南,赋予课程思政建设理论认知、方法认知和精髓要义,并推动新时代高校办学治校的改革创新[1]。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的融合成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在混合式教学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可以促进数字技术与思政理论产生协同效应,从授课模式、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2],更有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本文以“发展经济学”课程为例,探索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的融合设计,以期为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发展经济学”注重问题分析和政策研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传统发展经济学所提出的发展理论、战略与政策主要以低收入国家为背景,与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中高收入阶段的发展现实不符,因此,需要将经典与现代的发展经济学基础原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实践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在掌握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分析、解释和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现实问题的能力。由此,通过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的系统融合促进“发展经济学”的课程建设具有极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学生而言,融合后的课程将更具鲜明的时代特征,教学内容更为翔实丰富,授课形式更加多样化,可以提高课程参与度与有效性;对于教师而言,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种教学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地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引导学生践行“发展经济学”的课程理念。
1 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理论内涵
混合式教学是基于数字技术升级发展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背景下,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全面变革。混合式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延伸教学空间和时间,通过翻转课堂和个性化学习优化教学方式,通过基于大数据整合的过程性评价变革教学评价,既可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进而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和优势互补。
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的融合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基本要求。第一,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应在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贴近课程思政实际、优化课程思政环境、打通课程思政区位、增强课程思政实效性上下功夫[3];第二,思政教育是课程建设发展的方向和依据,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这种关系的外延进一步扩大,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和创新,进而实现知识与价值观的统一和升华。
2 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相融合的教学设计理念
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的融合体现在从教学目标到教学方法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坚持将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与价值观培养进行深度融合,特别注重情感目标的实现,秉持育人先育德的教育理念,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指导地位,强调理论研究和现实践行的统一性;在教学方法上,要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单向输出,变“满堂灌”为“百家争鸣”,通过案例分析与行动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并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及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将思政资源、专业资源与高校特色资源统一起来,推动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在课前、课中与课后的系统融合。
2.1 教学目标:以成果为导向
发展经济学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成果为导向”的基本原则,在课程评价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并以知识、能力、价值情感三重培养目标的实现倒逼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课堂组织的全面改革,使思政学习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最大程度发挥课程思政在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发展经济学本质上属于宏观经济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法是长期动态演变方法,主要研究思路是结构性和综合性分析[4],是学生了解和认知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窗口。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四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成长为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经济体,学生应通过学习深刻理解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关键原因和体制支撑,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经济的增长与分配”“结构转变”“发展要素”“开放发展”“制度、市场与政府”等基本原理,进而形成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2 教学方法:多元化创新
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的充分融合必须建立在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递,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和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也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缺乏个性化、动态化以及应有的人文关怀,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学生诉求,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在课程设计的内容量较大但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分析思考不足,知识接受程度及理解深度有限,不能完全消化所学内容。另外,课前预习形式单一,仅仅依靠阅读书本较为枯燥,学生坚持预习的难度相对较大,进而增加了课堂的教学时间,降低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5]。多元化教学方式则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运用以及方式方法的创新极大延展了教与学的边界。借助线上教学的便利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查阅平台数据,更为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引入丰富的线上资源,让相对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变得直观和生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借助平台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充分理解课程内容,使教学活动更加扎实和饱满,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同时,案例点评、研讨辩论、以讲代练、平行互动等诸多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促进课程思政内容多角度灵活嵌入,通过逐层回顾和梳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形势与发展方略的不断演变,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扩大知识信息来源,让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同频共振。
3 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相融合的教学实施路径
在对目标与方法进行调整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教学实施的全过程进行重塑,打造从课前准备到教学反思与评价的闭环式教学模式。
3.1 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融合下的教学内容重构
深入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隐含的思政元素是教学内容重构的关键。“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重点在于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共性问题,也因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差别而存在鲜明的差异特征,课程要在把握共性、突出个性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线上、线下、思政三重构建。以“发展经济学”课程中第三篇《结构转变》的内容为例,其教学内容的三重构建见表1。
表1 教学内容三重构建示例
教学内容的三重构建体现了教学难度、广度和深度的层层递进。一是充分利用慕课平台等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线上课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经济的增长与分配”“结构转变”等基本知识点,完成第一重自主学习;二是在线下通过知识应用、案例分析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发展质量与道路选择等问题的理解,实现核心知识内化,完成第二重强化学习;三是注重在线下讨论分析环节中思政元素的嵌入,基于思政角度理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战略决策,引导学生在探讨与互动中,从多元化的视角掌握发展经济学的本质,构建理性的量化思维与发展意识,深刻体会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意义,实现教学内容的升华和思政教育的软着陆,完成第三重学习提升。
3.2 教学实施路径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实现了将传统课堂教学向课前和课后的有效延伸,以《二元经济发展》一章为例,对融合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设计如下:
(1)课前准备。本章内容以模型居多,内容相对生涩枯燥,基于对学生学习特点、习惯与能力的分析,课前由学生通过“中国大学MOOC”“雨课堂”等线上平台完成对“二元经济结构”“城乡流动”等基本知识点的自主学习,由学生自主组建学习小组,针对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展开互助式学习,促进学生间的思想交流与互相学习,提高团队成员的合作意识。同时围绕经济体制发展变迁问题分组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来到课堂,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2)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中,传统线下教学的作用不可忽视,针对课程重难点和学生对课前准备的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课堂教学以互动讨论和共同学习为主,各组学生通过分享主要国家经济体制变化与中国进行对比,分析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问题,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综合能力。由于课程的实践性要求较强,学生不仅要学会理论知识,更要能够实际运用。学生在前期线上学习打下基础后,可以更为充分地参与案例分析,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点评是决定内容高度的关键,在点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加强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的理解。
(3)课后延伸。在课后延伸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对仍未消化吸收的内容进行再学习和再反馈,并提出改进意见;为更好地辅助学习,教师需及时搜集整理相关的补充视频、电子书籍和影音资料,并在线上平台发布,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学生需定期完成相关练习,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及学习效果,对教学难度与进度进行实时调整。鉴于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调查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围绕课堂内容布置相关问题研究作为自选项目,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根据理论研究与调查数据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线下分享,以此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4)教学评价。在考核评价环节构建综合性评价体系,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内容同时纳入考核中,注重过程性考核,降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所占比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线上成绩包括课前预习、主题讨论与单元测试等,线下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配合度、出勤率、卷面考试成绩等,最终成绩由各项得分加权汇总,实现对教学目标实现效果的全方位过程性评价。
(5)教学反思。教学改革初期,由于教学形式与内容上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在课后进行优化调整。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对在线平台不熟悉,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有些对数字技术不太熟悉的教师,对于新方法的掌握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对于没有经历过线上课程的同学,对平台的功能不太熟悉,也需一段时间去掌握;在线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自控力不强,影响学习效率的情况,打击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实行混合式教学的初期,需要做好准备与适应工作,在度过适应期后,争取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混合式教学会增加教师的管理难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管理和沟通能力。当前,网络是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但网络监管仍不健全,有少数学生对虚拟的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逃避现实世界,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并给予心理疏导。此外,网络上的不当言论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论,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在精神和情感上给予学生引领和支持。
3.3 课程改革实施建议
在“发展经济学”教学实施中,教师需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并融入思政要素,提高课堂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这对教师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教师应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课前线上预习环节需要教师具备制作网络课程与在线课件的能力,因此需要进行较为专业的技能培训。对于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的教师,可先学习修改课件与视频录制等简单操作;对于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强的教师,应进行更为综合与全面的培训,如慕课制作与视频编辑等。
其次,积极开展思政培训,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实现非常关键,要从立德树人大格局看待课程思政建设,遵循内生育德,将课程与教育、育才与育德相统一,实现课程回归教育本真[6]。只有教师爱党敬业,遵纪守法,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因此,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
再次,加强课程团队建设,集群体之智慧共同完成课程设计。在全面了解学生需求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能够获取到的课程资源,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实现资源共享与共创,共同设计教学目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创新性,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热情。
最后,健全沟通反馈机制,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及时总结在混合式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沟通,分享与思政元素结合的实践经验,组织教师进行课程观摩、经验分享与推广。
4 结 语
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的系统融合,对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提升经济学专业素养非常重要。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实施的各环节设计中,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特点与学习需求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以课程基本理论与主要观点为核心,支撑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将思政资源、专业资源与高校特色资源有机统一起来。借鉴优秀的教学案例,利用混合式教学弥补单独线上或线下教学的不足,打通线上与线下教学的阻隔,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不断优化升级教学思路与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理解中国国情、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注意对讨论主题的引导,从而打造出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混合式课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