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适应性研究
——以X区某幼儿园为例
2021-11-15安文娟
安文娟
(大连大学 辽宁 大连 116622)
1.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日益突出,从而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与研究。田京巾和汪娟的研究表明,幼儿的入园适应性问题不仅影响着幼儿在园生活的质量,还对孩子身心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1]。赵金霞的研究表明,幼儿入园不适应,会使幼儿产生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严重影响到幼儿的正常学习和生活[2]。2012年10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并印发,并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家庭共同遵循和参照的幼儿教育和保育标准,也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工作准则和工作标准。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健康领域中,明确规定了健康的概念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3]。由此可见,社会适应是幼儿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
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在幼儿入园的过程中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有研究表明,在新入园幼儿中,有近2/3的幼儿在某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表现出差异,难以融入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去。有许多的幼儿园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还不能够完全落实。[4]
2.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的现状
2.1 X区某幼儿园概况。X区某幼儿园是A省首批一级一类幼儿园,国家级双语课题实验园。该园建立于1983年,占地7326平方米,是全区活动场所最大的公办幼儿园。曾经获得国家级“双语课题优秀实验园”、“A省托幼先进集体”。该园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有园长两人,管理人员6人。现开设16个教学班,设有大大班、小小班、双语班、舞蹈班、电子琴班、游戏识字班、聋儿语训班等特色教学班,现在园幼儿600多名。X区某幼儿园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详见表1。
表1 X区某幼儿园教师队伍基本情况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该园男女老师比例相差较大,男老师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在编人数居多,但非在编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本科学历人数太少,只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并且本科学历的多为女教师;老师的年龄偏小,三十岁以上的占了百分之三十五;职称幼教高级教师与幼教一级教师各占一半;非学前教育的人数较多,占了三分之二以上;教龄相差较大,五年以上的教师占了四分之三以上。
2.2 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的性别、年龄、家庭情况介绍。
(1)性别。
X区某幼儿班总人数40人,男生22人,女生18人。以下是X区某幼儿班男女入园适应情况,详见表2。
表2 X区某幼儿班男女入园适应情况统计表
从表2可以看出幼儿在吃饭时,女孩和男孩的入园适应都不高,但相比之下女孩比男孩更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男孩的适应性要比女孩的强。幼儿在吃饭和上厕所时男女入园适应差距较大,相差了百分之十以上;男女在上厕所和睡觉时入园适应的情况相差不大,只差了百分之几。
(2)年龄。
从样本幼儿园的情况来看,年龄大的幼儿比年龄小的幼儿更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X区某幼儿班总人数40人,2-3岁的幼儿有11人,3-4岁的有29人,详见表3。
表3 X区某幼儿班不同年龄入园适应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3-4岁的幼儿在吃饭、上厕所、睡觉、穿脱衣服等方面的不适应都比2-3岁的幼儿低;2-3岁的幼儿在吃饭和穿脱衣服时的不适应都是百分之百,而3-4岁的幼儿就相对较好。所以年龄越小的幼儿越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3)家庭情况。我国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5]。因此,家庭教育对幼儿入园适应性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X区某幼儿园的几位教师进行访谈,从而了解幼儿的家庭情况,并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如下。
研究者:请您谈一谈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幼儿入园适应有什么影响?
教师A:作为带班老师,我对幼儿的家庭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我们班的幼儿大多数是核心家庭,还有一部分是主干家庭,有及个别的单亲家庭。我明显能感觉得到,核心家庭的孩子比较自信,独立性较高。主干家庭的幼儿比较任性、爱耍小脾气、自理能力差。而单亲家庭的幼儿比较孤僻,并且有的有暴力倾向。
教师B:我在幼儿园任教多年,我觉得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的幼儿都能够较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而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幼儿适应能力较差。
从对该园教师的访谈得出,不同家庭结构下的幼儿入园适应性不同。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的幼儿入园适应性较快,而在其他家庭结构中成长的幼儿入园时问题比较多,需要幼儿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
2.3 幼儿园对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的态度和行为举措。对于幼儿园入园适应性问题的日益突出,许多幼儿园也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他们并没有躲避这个问题,而是积极面对。于是幼儿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让幼儿能够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该幼儿园有以下几个措施:
(1)幼儿入园后的前两个星期,不用给幼儿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只要求老师来安抚、稳定幼儿的情绪。
(2)幼儿园设置了合理的作息制度,让幼儿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3)幼儿园要求幼儿老师对幼儿的态度要好,对幼儿要有耐心,强调老师与幼儿之间是平等的。
(4)幼儿园提前与家长和社区进行沟通,强调家庭、社区与幼儿园之间的统一。
(5)邀请新生家长与幼儿一起参观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
3.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家长入园前准备不充分。在幼儿入园前,家长包办一切,未能培养幼儿的生活独立性,许多幼儿不会自己吃饭、不按时睡觉、不会自己穿衣服、上厕所、存在乱扔垃圾等不良习惯。同时,幼儿家长未能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以至于幼儿入园时不合群。在上幼儿园之前,家长很少给幼儿讲幼儿园好的有趣的方面,反而有很多家长都会给幼儿说:“如果你不听话,就把你送去幼儿园,让老师来管你。”这无形中就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了害怕,幼儿园是一个可怕的地方,老师都很可怕。
3.2 陌生的幼儿园环境。本研究通过访谈X区某幼儿园幼儿教师,了解到幼儿入园前最主要的环境是家庭环境,在家里都是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气氛温馨,条件优越,所以他们在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其他小朋友都是幼儿所不熟悉的,并且有规章制度的束缚,幼儿不能够随心所欲的玩耍。因此,在幼儿园里都是陌生的感觉,让幼儿很没有安全感。
3.3 师资力量较薄弱。样本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大部分都是专科毕业,很少会有本科、硕士毕业的。由于学历较低,自学能力也不强,新的教学理念他们也不能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还有的幼儿教师甚至是从初中或者小学调来的,他们没有系统的学过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也不了解幼儿,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3.4 幼儿心理不成熟,自理能力也差。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等著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指出小班幼儿具有情绪性强、爱模仿、直觉行动思维等心理特点[6]。他们的行为常常受情绪的支配,爱模仿,易冲动。所以幼儿刚入园时情绪比较激烈,不易安抚。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生活不能自理。还有的孩子是家里的“宝贝”,在家里都是父母包办一切,对家长的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他们来到幼儿园时连最基本的自己吃饭、系鞋带、上厕所等都不会。
4.解决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的对策
4.1 加强家园合作。家园合作是幼儿入园适应性必备的一项工作,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首先,幼儿家长在幼儿入园前要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让幼儿在家里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自己穿脱衣服、自己上厕所等。其次,幼儿家长还可以多带幼儿出去玩耍,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然后,幼儿家长可以在幼儿入园前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比如说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大家可以一起玩耍,有温柔漂亮的老师可以跟他做朋友,还有很多好玩的东西等等,让幼儿更多的了解幼儿园。最后,幼儿园可以举办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加强了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增进了幼儿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4.2 创设丰富温馨的环境,让幼儿有家的感觉。《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7]。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做幼儿的大朋友,必要的时候给予幼儿抚摸和拥抱。幼儿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为幼儿创设丰富温馨的物质环境,并且组织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陈鹤琴曾经说过:“小孩子是喜欢游戏的”。教师可以组织有趣的游戏,例如,打地鼠、吹泡泡、钻山洞等有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点,吸引幼儿的注意。还可以给幼儿讲好听并且易懂的故事,例如,《小红帽》、《小白兔采蘑菇》、《小猫钓鱼》等故事,利用动物可爱的形象来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从而从想念父母的情绪中走出来。
4.3 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幼儿教师的培训对于幼儿入园适应性至关重要。培训幼儿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化,让他们更加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以便更好的解决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呢?第一,幼儿园可组织幼儿教师进行网络培训,在网上观看培训课程,定期考核。第二,为了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学校可以引入合理的激励机制[8]。第三,幼儿园可组织幼儿教师听与学前教育相关的讲座,并且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督促幼儿教师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4.4 加强幼儿园日常生活教育,提高幼儿自理能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加强幼儿日常生活教育,为幼儿培养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融入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去。首先,幼儿教师应当引导幼儿学会照顾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例如,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系鞋带、自己睡觉、排队洗手、不乱扔垃圾等。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教师要锻炼有劲儿的肢体协调能力,如,走、跑、跳、钻、爬等动作。最后,幼儿教师要时刻提醒幼儿要有礼貌,如,见人要打招呼、离开时说拜拜、做错事情要道歉、别人帮助你时要感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