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构建和谐课堂
——潜心发展数学能力

2021-11-15李惠珍

读与写 2021年33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评价数学

李惠珍

(福建省霞浦县东关小学 福建 宁德 355100)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要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追求的数学课堂应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的一个积极的学习过程,但潜心观察我们的现状,常常伴随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课中师生互动不畅,学生学习气氛沉闷,课中合作交流流于形式等,这些课堂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那么如何构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数学课堂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让情感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课堂催化剂

新课程十分提倡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因为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但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感,教师就会教得行云流水,学生就会学得投入带劲。因此,教师要学会俯下身来同学生平等对话,要有和学生做朋友,做小伙伴的意识。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表达或提出质疑,科学地评价学生的优缺点,让学生在课堂里保持心情轻松愉快,要多组织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地教学形式,让学生从言行到思维有的放矢,空前活跃。在一次培训中,我有幸观看罗明亮老师的一节《一位数乘多位数》,

师:你觉得小淘气这道题计算的对吗?为什么?

这个题目一出来,班级顿时炸开了窝。很多同学觉得不对,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觉得这道题做的是对的。于是,班上自然而然形成了正反两方。

师:为什么有些同学觉得他是对的?又有些人觉得他又是错的呢?来说说理由。

生反方1:我觉得不对,因为一位数乘三位数,它的计算顺序不是这样子的。

生反方2:我也觉得不对,因为这个算式只要一步计算,他却分成了两步计算。

生正方1:我觉得他的答案是对的,因为只要计算的结果是相同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

生正方2:他应该是对的,因为它运用了乘法分配律,我觉得他是这样算的。

师:听了几位同学的分析,现在的你们觉得小淘气的计算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老师进行了第二回的质疑,学生出现了一半对一半错。

师:还有人觉得错,帮忙解释一下。

学生正方继续举例子,比如:

通过举例子再次证明这种方法是可以用来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所以他是对的。众生恍然大悟,大家纷纷找例子加大力度证明这种方法计算的正确性,多么巧妙的课堂设计。课中罗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可谓精彩之至,他真正诠释了课堂中老师如何作为倾听者,组织者,引导者,去引导学生辩论,说理,列举,最后得出结论,一节课老师的语言不足6分钟,其余时间全是学生在互动,或争辩,或站板讲解,或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课堂氛围,是因为整节课老师始终在鼓励学生,老师始终微笑,始终愿意倾听,还有老师恰当的评价始终在激励、推动着学生前进。

其次,在数学学科中,有些数学知识既枯燥又抽象,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去学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文本上增添色彩,让学生学习起来不单调,不乏味,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教学三年级的《面积的认识》,课前热身——大家双手击掌十下,刚才我们击掌时两手的接触面就是手掌的面积,比比,老师手掌面和你们的,谁的面积大?(两人合掌),再比比你们同桌的手掌面谁大?(大家笑哈哈的合掌比较);再找找我们的数学书,它的面积在哪里?用自己的手掌面和它比较,这两者谁的面积大呢?……图形的面积认识这个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枯燥,但这里巧妙的应用手掌,书本等身边的物体,让学生在愉悦的比较活动中轻松学习,极大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使得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

2.让实践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许多教学实践证明,数学课堂只有真正让学生经历探究,经历实践,才能让数学知识真正融入学生内化,有人说学数学就是做数学的过程,一点也没错,数学知识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终身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数学课堂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亲自经历并进入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这样最容易掌握数学知识间内在的联系,数学的思维是从活动操作开始,让学生通过拼摆,画图,辩论等活动,来理解数学定义,法则,掌握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袋,里面装了8个四条边的图形,怎么分类呢?

第一次出现这样的分类,

较多的学生认为甲组里的图形对边都是平行的,而乙组里没有这个特点。但紧接着又有学生发现,乙组还能继续再分如下:

此案例围绕概念的本质多次展开观察,讨论,交流,联想,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整个推倒过程,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点也不急于下定义,而是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碰撞中觉醒,让学生真正当了一次知识的创造者,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时候学生实践形式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身边事例组织教学,使得数学知识既不陌生,又充满挑战。学习四年级下册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教师真的拍下班上48位同学的笑脸,组成数列,引导学生观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认知经验说出自己所在的数列。

生1:我在第5行第2个。

生2:我在最右边第5个。

生3:我在上面数下来的第2个……

由于没有标准,学生的答案各具特点,所以接下来老师就引导学生组成小组讨论一下,怎样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让人一听就能很快地找出位置。

经过小组热火朝天的讨论,再结合文本知识,大家得出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的统一标准,并且规定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往后数(或从下往上数),有了这种共识,再来确定位置就简单多了。

在这个事例中,老师采用了最真实的身边情境,引导学生制定最佳确定位置的方法,再用充足的例子加以验证,最后形成深刻的共识,取决与生活原型的数学,学生不但学起来感兴趣,对知识的掌握也特别深刻。

3.让错误成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宝贵资源

有经验的老师常常会有一种感觉,一节课的知识教起来太过于顺畅,会感觉缺少点什么,如果课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反倒会给课增添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课中的错例,恰当的处理,它也有可能成为教学的宝贵资源,因为这些错误往往学生也是经过一番思考,或许是关键点的连接处对接出现错误,又或许是某个知识点没有系统掌握,出现断层,这不正是我们要发现问题且解决问题的一把隐形的钥匙吗?所以教师不仅要有宽容、理解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的错误,而且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将学生的错误呈现出来,课中我们要留于时间让学生说明错误理由,更要留有时间让孩子们比较辨析说理,知道其所以然,这样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深入一些。

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单元中,有一道考察题:在一张长75cm,宽60cm长方形纸板上,最多能剪出几个边长是7cm的正方形?学生给出两种计算方法:

生甲:75×60÷(7×7)≈91(个)——去尾法求近似数

生乙:75÷7≈10(个)

60÷7≈8(行)

8×10=80(个)

这个环节,两位学生不但会做,而且会说,理由都很充分,甚至同意甲方同学做法的人数更多,老师没有急着下定论,而是建议小组先画画看,可以把数据变成7.5cm,6cm,和7mm。画着,画着学生发现问题了,长边与宽边都有许多边角料是画不出来的,他们不像橡皮泥能揉搓在一起,所以只能是乙方的方法,边料要去掉,最多只能剪80个,道理通了,知识也就掌握了,无需老师再给定论和标准。这就是错例的闪光点所在,有时它比正确的答案更具有说服力,因此,课中老师要有对待错误宽大的包容心,充分利用错例资源,深挖教材,说清道理,理清知识脉络。

4.让评价成为激活课堂的有力手段

一节成功的课固然由许多因素组成,但评价也许在这堂课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理想的课堂评价是一种科学艺术的体现,是课堂的一味棘手的调味剂;精准的评价,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能让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和谐。

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师提供一组图形组织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1:它们左边和右边图形都一样。(老师微笑点点头)

学生2:用剪刀沿中间剪下来,左右两边一样的。(老师微笑,竖起大拇指)学生继续,

学生3:不用剪下来,对折就发现两边就完全相等。(老师瞪大眼睛,表示惊讶)学生继续演示,用实际操作来证明。(此时掌声响起。)

一段无声的评价,彰显老师精湛的教学组织功底,此时无声胜有声,微笑、点头、竖拇指、瞪眼,每个肢体语言无不在鼓舞学生继续前行。没有干扰,只有暗示;没有中断,只有鼓励,课中不断出现学生精彩发言,这场无声的评价堪称一绝,他既能调动起学生发言的欲望,又能留足时间给学生交流,让学生真正实现做学习的主人。

评价形式灵活多样,因课而导,一个掌声,一张小贴纸,一个表扬的盖章,或一个温暖拍肩足以抚慰他们快乐的心情,有时语言的激励也是不可忽视的,如“你的语言很有说服力”,“这题策略用得不错”,“你的讲解很有调理”等等,恰到好处的点拨,独特创新的进行评价,能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课堂和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我们构建的理想课堂是有温度的,充满思辨的课堂;是忙碌不停,充满实验探究的课堂;是生生、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师要力争构建这种和谐课堂,潜心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评价数学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