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东坡这样防疫治疫

2021-11-15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2021年2期
关键词:安乐瘟疫苏东坡

苏轼,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不仅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颂千古的诗句,而且是能臣干吏,留下了西湖那秀美的修眉——苏堤。但是,估计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治“疫”高手,他在黄州、杭州等任上均有治“疫”经历,特别是在杭州,先抗疫,再防疫,然后进行以饮水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充分展示了他系统治“疫”的大智慧。

“圣散子方”显奇效

1089年(元祐四年),苏东坡辞去翰林院学士职位,以龙图阁学士赴杭州担任太守,并兼浙西军区钤辖。他刚到任便面临着先涝后旱的严重天灾,粮食歉收,米价飞涨,而且饥荒之后往往有疾疫流行。果然,饥荒后杭州暴发了严重的瘟疫,这是一种来势汹汹的可怕寒疫,当地医生都一筹莫展、救治无法。

我国古代,文人都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兼济天下情怀,故以儒通医者比比皆是,苏轼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代大儒,他从小浸淫于儒家经典著作,也经常阅览医学名著,而且还喜欢收集研习医家良方,而其用意就是在广济众生。他自己曾说:“昔尝览《千金方》,三建散于病无所不治,而孙思邈特为著论,以谓此方用药节度,不近人情,至于救急,其验特异。”几年前,苏轼谪居黄州时,也曾经遭遇时疫,“比年时疫,合此药散之,所活不可胜数。巢初授余”,这里的此药即是圣散子,是其同乡巢谷传授于他的。

面对杭州这一轮瘟疫,东坡忧心如焚,采取紧急措施,急忙招募医生和懂得医术的僧人,由官吏带领着一个街坊一个街坊地走遍了杭州全城,向百姓施舍药剂。他还即刻命令把圣散子方张贴在百姓聚集之地。

而此方最大的特点就是价廉,只需用普通的药材配制,每贴药只需花费一文钱。然而,方子虽然便宜,但很多老百姓还是买不起。于是,苏轼让杭州宝石山愣严院的僧人按照圣散子的方子用大锅熬药,然后分设在杭州城街头,免费布施百姓喝药防疫。不问男女老少,只要服上一大碗,就可避瘴气。东坡的这个药见效神速,患病轻的一大碗喝下去很快就能见效,病重的连服几碗,配上饭食也能得以康复,治愈者不可胜数。

对于杭州瘟疫,此方疗效甚佳,再加上苏轼的名人效应,此方很快便流传开来。后来,苏轼将这一方子传授给了他的好友庞安时,庞安时将此方收在了其《伤寒总病论》一书,苏东坡传信为序。这使得“圣散子”作为良方在世流传更广。

但是良方再好,也不能乱用,需对症用药才能药到病除。庞安时将圣散子放入伤寒时疫类别,可见此方主治伤寒病。后来,瘟疫降临,人们也不管是不是伤寒病,都用这个方子来治病,以致出现良方害死人的情况,实属迷信盲从、胡乱用药。殷鉴不远,对待疫情需要科学客观的态度,而不能想当然,否则就会遭受这种惨痛的教训。

苏轼推广“圣散子方”的过程,是其作为太守勤政爱民的职责所在,也是其关心百姓疾苦的义举,但也彰显了其慈善救济中对医学专业知识的熟稔和发动组织各界力量参与的高效。

创建第一所官办医院——“安乐坊”

但彼时杭州患病之人实在太多,单靠零散无组织的方剂和慈善救济已难以应对时疫。杭州地处江南,气候湿润,河流密布,旱涝灾害以及瘟疫频仍。加之杭州是个四通八达的大都会,人来人往,特别容易传播疾病。苏轼说:“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更令其雪上加霜的是,当时的杭州城有五十万人,却没有一家公立医院。于是苏轼“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这就是中国第一家公立医院。

苏轼筹集公款白银2000两,又自掏腰包捐助黄金50 两,在杭州城中心建造了一所医院,取名为“安乐坊”。他延请懂得医道的僧人坐堂治病,并在每年春天熬制“圣散子”免费发放给百姓,以防止传染病的流行。对于医术高明、三年之内治愈病人达千人以上的僧人,即由官府奏请朝廷赐给紫衣以示奖励,因为紫衣是僧官才有资格穿的衣服。东坡还下令每年从地方税收中拨出一些经费来维持病坊的日常运营,从此安乐坊就成了杭州的常设性官办医院。“安乐坊”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面向公众的官办医院。

值得一提的是,安乐坊及其运作模式很快引起朝廷关注并在全国推广。1102 年(宋徽宗崇宁元年),朝廷开始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崇宁初年,安乐坊也改赐名安济坊。

如果说“圣散子方”显示了苏轼义举的智慧,那么创办“安乐坊”则显示了其系统防疫的思想,是从应急治疫到提前防疫的过程,是防疫制度上的创设,也是将古代传统的私家问诊转变为官办集中治理的过程,这体现了他治理上的大胆探索和独特创造。

卫生·生态·防疫观

创建医院属于苏东坡构建的防疫第一道制度防线,紧接着他又构建了第二道防线,即一劳永逸地解决杭州居民的用水清洁问题。而此问题并不是孤立的,与运河清淤、西湖治理交错在一起,其实是一个系统的、生态平衡的大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特别是对西湖的治理,还展现了以苏轼为代表的中国文人乐山乐水、修身养性的养生防疫观。

《宋史》详细列举了苏轼到杭州时,在用水问题上面临的困境: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

杭州居民唯一的饮水源头就是西湖。而苏轼到杭州时,西湖年久失修,水草和淤泥已导致这个源头几乎无水可供。对此,他组织了三项大工程,系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即疏浚运河、清洁水源保证淡水供给、治理西湖的水草和淤泥等问题。

我们都知道,卫生、生态与防疫息息相关,中医传统也一直强调“治未病”,中国古代圣哲用心感知自然,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存。苏东坡“天然自来水”的巧妙设计和对西湖的治理美化,其本意虽不完全是为了防疫,但客观上不仅起到了预防疫病的作用,而且加强了杭州的卫生、生态环境,在这套组合拳中,充分彰显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养生防疫观念,凝聚了特有的东方智慧。

猜你喜欢

安乐瘟疫苏东坡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齐心
苏东坡问路
军人情怀
中医药,在战“疫”中前行
Bian Que
瘟疫算个啥
戒指(外一首)
没有疫苗,古代大瘟疫有多恐怖
千年英雄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