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21-11-15薛庆超

社会观察 2021年11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文/薛庆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马克思主义新辉煌的历史。

实事求是,开创新路,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面临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巨任务。马克思主义诞生在工业发达、工人阶级力量强大的欧洲,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力量很小。要赢得中国革命胜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世界形势和中国经济政治状况,制定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中国共产党同时提出目前历史条件下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中国社会性质与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将城市的革命退却与农村的革命进攻结合起来,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人民军队实行武装斗争,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全新的国内外形势和空前繁重的任务,实现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重大转变,站在历史潮流前列担负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重任。这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作政治报告,要求全党要普遍地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毛泽东郑重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国情、深入中国实际、注重中国特点,既注重革命实践,又注重理论升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在大革命时期开始萌芽,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原则、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的原则运用于中国实际,武装斗争是“暴力革命”原则的具体体现,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解放区的人民政府,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原则的具体形式。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所在。

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恢复国民经济基础上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各个领域继续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果。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中共八大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中共八大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他强调,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宣言。在此基础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揭开序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发端。从此,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开拓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高歌猛进。邓小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领导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20世纪的中国又一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的实践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砥砺前行。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中共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实践进行深刻总结,形成一切依靠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环境中战胜强敌经验的深刻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中共十九大正式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至上”,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发展到崭新阶段,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从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出发,为实现人民群众翻身解放、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改革开放新时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结合,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八大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全党全国凝心聚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终于实现建党100年全面建成小社会的奋斗目标。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中华民族的创造性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历史主动精神,汇成了推动历史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可抗拒的力量。美国前总统卡特曾建议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像中国一样,少打仗,多建设”,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认为“中国成功让数亿人摆脱极度贫穷,实属人类一大创举”。

结语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一)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世界形势,站在历史发展的制高点上,掌控推动历史前进的主动权,妥善应对前所未有的来自各个方面的各种新挑战,解决遇到的各种纷繁复杂的新问题,达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

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世界眼光看待世界上一切事物,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世界经济、政治和各种突如其来的问题,以此作为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确立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立足中国国情,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重要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成功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21世纪20年代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资本主义世界的剧烈变化令人眼花缭乱,发展中国家遇到的经济、政治、宗教、民族、发展问题层出不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就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透过现象看本质”“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天下大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三)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集中地凝聚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地凝聚为“人民至上”,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理论结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集中体现,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进一步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状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压缩空气动力汽车的基本原理及可行性分析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