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技术员的风电梦
——记全国劳动模范、太原重工技术中心风电所设计员朱少辉
2021-11-15
○本刊记者 徐 洁
朱少辉,男,汉族,1980年11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太重集团太原重工技术中心风电所设计员。
参加工作15年来,朱少辉始终对风电事业充满热情。目前,他是太原重工转型新能源领域、开发风电产品的专业技术带头人,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核心成员。他带领项目组完成5MW海上风电机组开发,实现了太重在海上风电领域“零”的突破;主持开发国内最大的8MW海上风电机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多个项目技术准备,产值超过30亿元。
朱少辉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劳动模范、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并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计划。2020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严谨专注 精益求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06年大学毕业后,朱少辉来到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起重机械设计研究所从事设计工作。从此,除了食堂和家,朱少辉几乎就“住”在了起重所。
“除了工作,你还有什么爱好吗?”记者问道。
朱少辉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上大学的时候,我喜欢踢足球,但现在根本不想了。”
凭着一股不怕难、不服输、刻苦钻研的韧劲和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闯劲,朱少辉通过工作历练和持续学习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起重机械设计工作核心要领,同时在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下,他逐渐进入角色,业务能力被大家所认可。
“朱工对待每一件产品都精益求精。他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朱工是新时代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的典范。在他身上体现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在太重,同事们都亲切地叫他“朱工”。一说到他的事迹,大家都赞叹不已。
“我们组有8个人,大家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去年到北京参加劳模表彰大会的那几天,我都没有停下工作,电脑都是随身带着。”朱少辉指着他的办公桌上另一台电脑,语气很轻地说,“这么多年,下班回到家几乎都是半夜,家里的事儿我都帮不上什么。”我体会到他对家人的愧意,也感受到他对风力发电机组设计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
起重转风电 攻坚创新绩
2009年,太原重工向新能源领域发起进军,研发生产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原本从事起重机械设计研究的朱少辉,被抽调到风力发电机械设计组负责设计研发工作。当时,很多人不愿意转岗。因为起重机设计和风力发电机组设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科研领域。面对困难,朱少辉咬着牙坚持下来。
2011年,风电所正式成立,人员紧张。朱少辉紧了紧眉头说:“我的工作内容较为繁杂,既要负责轮毂、塔筒等主要承载件的设计,也要完成附属钢结构、试验装置的设计;既要研究变桨系统、偏航系统、液压系统、润滑系统、轴承等机电设备,也要学习叶片、机舱罩等玻璃钢产品工艺;既要与设计和施工单位配合风电机组的基础设计,也要了解微观选址、电气控制。”
繁杂的工作没有让朱少辉退缩,反而令他越战越勇。针对螺栓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不足,朱少辉和同事们认真细致做研究解决问题。设计工作之外,朱少辉还担任科技管理员和质量管理员,协助上级领导完成所内科技管理工作。
为了圆满完成这些任务,朱少辉几乎每天都加班加点,对待每一项工作都尽心尽力,力求完美;他经常向技术专家请教,积极与合作单位交流,积累笔记十余本。我随手打开了一本。这本咖色复古风格的记事本,第一页页面正中间工工整整写着“太原重工技术中心朱少辉”,第二页分点详列了工作笔记:“1.编写机械工业联合会2021-2035行业发展预测发展创新部……2.研读低风速机组报奖文件,预备问题……3.校对新版8MW锚栓设计委托协议……”每一页都清晰明了,事无巨细。
“我们项目组只有8个人,周期短、任务重,所以,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记录下来。”朱少辉一边翻阅笔记,一边说着。
随着经验的逐步积累,朱少辉由一名设计员成长为项目主任设计师。第一个整装风电场——华电山东乳山风电场,第一个低风速风电项目——晋能高家堰风电场,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三峡兴化湾风电场……海阳项目前期,他协助经销部门进京与用户交流,为保证工作顺畅,连续几天白天集体讨论,晚上独自修改技术文件至凌晨。繁重的工作,最终按响了身体“报警器”——阑尾发炎了,即便如此,他依然在忙于工作,没有及时治疗,最后被送进急诊室。手术前,他还不忘交待工作安排,术后,不等身体痊愈,他又急匆匆上了班。
“我们人少,任务重,实在是走不开。”这是采访中朱少辉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朱少辉主持完成了十余个重点科技项目,担任了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MW低风速长叶片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研制”“5MW海上高效永磁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主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和顺、牛家岭等多个项目的技术准备,产值超过30亿元。
从戈壁荒漠到草原丘陵,再到茫茫大海。如今,印有“太原重工”的风电机组已遍布大江南北,把取之不竭的风源转化成电能供往千家万户。
乘风破浪 打造海上“太重”新名片
“国内像我们这样自主研发风力发电组整机的企业只有太重。大到总体方案设计,小到每一个结构、参数,都是太重人自己摸索前行,一步步走到现在。”朱少辉眼里充满自信。
三峡兴化湾风电场是全球首个大功率风电试验场,也是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企业参与。2016年,太重公司向海上风电领域开启“征战”,朱少辉带领项目组冲锋陷阵开发5MW海上风电机组。
“我们这个项目是从2016年2月份开始的。当时,公司获悉三峡集团将要建设一个大型海上风电实验场,我们就想抢占先机,努力加班加点反复更改我们的标书,最终获得了入场券。”
由于一直设计陆地风电机组,对于海上风电设计包括安全性,如何适应海上潮湿环境都对他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问他。
“最大的困难是没有经验,人员少,工期紧,任务重。我们都没有下过海,对于海上运营环境一无所知,对于海上风电涉及的一些载荷计算、结构设计、专业数据等都缺乏信息,只能靠我们自己琢磨。”朱少辉说。
他带领团队广泛调研国内外先进机型,反复论证、比选,历经概念设计、方案讨论、迭代优化,数十次改进图纸,与配套厂家技术交流数百次,攻克了仿真分析、传动链设计、电控设计、海上环境适应性专项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关;通过控制降载、结构优化、材料替代、关键件国产化等多种手段从源头降低成本。
“现场吊装期间,我们是第一次下海,吊装公司也是第一次,多少有些生疏。海上时有台风,为了保证安全和施工进度,我们冒着风险起吊机舱,赶在台风来临之前安装完成。”朱少辉说。
最终,太重5MW海上风电机组在国内外知名企业云集的兴化湾试验风电场率先并网发电,打造了太重在海上风电领域的新名片;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套台风型8MW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三峡集团签订了样机研制与工程应用协议,并列入了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获得省科技厅资金支持1025万元。
坚持自主研发 风力发电屡有突破
15年的行业磨砺,并没有磨灭朱少辉对风电的热情,反而愈加激起他的科研干劲。
面对风电产业的迅速变化,太重持续创新研发和优化系列产品,把握风电前沿技术,提高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产品订货量逐年增加,朱少辉的科研项目越做越好,太重的风电市场前景愈加广阔。这些年,朱少辉带领项目组设计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系列机组单机容量不断增大、有效地增强了风电机组的捕风性能与可靠性,也使得风电成本稳步下降。
在大多数人看来,只有风大的地方才适合安装风电机组,低风速地区是建不了风场的。朱少辉敢为人先,勇担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MW低风速长叶片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研制”主任设计师,带领同事们开发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2MW、2.5MW、3MW、3.XMW系列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有效地支持了低风速风资源开发。
由于2MW系列机组的诞生,超低风速区域具备了开发价值。目前,太原重工系列低风速长叶片双馈风电机组订货近300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0多亿元,该项目2020年被评为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朱少辉认为:“做风电,市场与技术相互促进。风电技术的创新频率越来越快,以前几年的研发,现在几个月就更迭出了新产品、新技术。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才能跟得上市场变化。”
从今年3月开始,太重集团公司立项开发面向三北地区的4.5MW/155风电机组,成立了SBU项目组,为了保证设计进度,朱少辉带领项目组成员分秒必争,连续加班,不断优化产品的设计参数。
4.5MW风电机组很适合建在内蒙古等地势平坦、中高速风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技术参数,他带领项目组多次前往内蒙古,实地考察后为该地区量身定制了4.5MW风电机组。
“设计图已经完成了,经过专家‘会诊’,提出问题,改进技术。预计4月底开始主机装配。”朱少辉眼神有了光亮。
“追风少年”初心未变
荣誉的光环,见证了朱少辉不懈的付出和努力。
但是,朱少辉说,我们的产品还不够完美,为提升我们自身的竞争力,还需要对标本行业一流企业,树立一流标准,沉下心来、下大力气做好基础性工作,持之以恒地提升个人基本能力,把技术干成艺术,把产品做成精品。
谈到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之事,朱少辉谦虚地说:“想都不敢想。我只是认真做好一名技术设计员的本职工作。被授予这么高的荣誉,感到特别荣幸。劳模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鞭策与激励。是公司领导的信任与重用,同事的认可与配合,我才获得了今天的荣誉,感谢大家的支持与肯定。我非常珍视这份荣誉,我将继续保持本色,不忘初心,再接再厉,在大型风力发电机组自主开发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正是因为有着朱少辉这样一群热爱风电的人,未来标有“太重制造”的风电“大风车”必将矗立世界,为国家新能源、民族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风电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