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孔阳“美是多层累的突创”命题与中国当代美学

2021-11-15张玉能

社会观察 2021年8期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本质命题

文/张玉能

蒋孔阳先生在他的集大成著作《美学新论》中,提出了“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的命题。他说:“我们认为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Cumulative emergence)。所谓多层累的突创,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在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二是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下子整个抓住我们。正因为这样,所以美的内容是极其丰富和复杂的,它不仅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而且囊括了人类文化的成果和人类心理的各种功能、各种因素。但它的表现,却是单纯的、完整的,有如一座晶莹的玲珑宝塔,虽然极尽曲折与雕琢的能事,但却一目了然,浑然一体。”这一命题反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形而上学,坚持美学的唯物辩证法,明确提出了美的生成论、美的多层累论、美的突创论,给中国当代美学赋予了开创性和创新性,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性意义。

美的生成论

蒋孔阳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主张美的生成论,反对美的预成论,把美放在实践中的审美关系中进行动态考察,颠覆了美学的静止观点理论。

蒋孔阳关于“美的创造”曾经先后提出了三个递进的命题:“美在创造中”,“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美是恒新恒异的创造”。它们以“美是多层累的突创”为中心形成了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的美论核心。这三个命题都是强调了美与创造的关系,形成了美的生成论,从而颠覆了美的预成论的静止观点理论。而蒋孔阳主要从“美是多层累的突创”这个核心来谈美的创造这个美的本质。

众所周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早区分了“美的东西”和“美本身”,提出了美的本质这个千古之谜而又无法绕开的美学研究核心问题。在柏拉图看来,“美是理念”,而理念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的东西,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永恒不变的,每一个美的东西都有一个相应的美的理念来决定着这个东西的美。因此,柏拉图的这种美论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客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哲学和美学观点理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因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质料因、形式因、创造因、目的因等“四因”所构成的。虽然亚里士多德强调了事物的“创造因”,但是他仍然把最终的“创造因”设定为上帝这个第一推动者,因此就把美的本质规定为事物的大小、比例、安排等的有机构成,实质上仍然主张美是静止不动、固定不变的“四因”构成整体。因此,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没有看到美与人的实践创造的根本关系,仍然停留在 “感性直观”的“生命”的形而上学范围中。

就中国当代美学而言,新中国第一次美学大讨论中所形成的四大派美学观点理论,也是主要禁锢在静止不动、固定不变的形而上学之中。四大派的美的本质论虽然已经显示了生成论的趋势,然而始终没有彻底告别预成论。实际上,各种预成论美论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事实上,美的事物及其美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和人的实践的创造;在人类社会的实践中由于人对自然事物产生了审美关系,从而才生成了美;美的事物及其美的本质,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之中变化发展的。

蒋孔阳以南京中山陵和星空的美为例阐述了美的生成过程。他说,中山陵的美是由石级一层一层地积累而成的。再加上孙中山这一人物的伟大历史意义,以及观赏者对于这一意义理解的程度,等等,于是本来是一些平凡的石级、白墙、青瓦,忽然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因缘汇合,组成一个崭新的中山陵的完整形象。我们所欣赏的美,就是这一完整的中山陵的形象。星空的美也是由多种因素层层积累,到了条件都具备的时候,然后突然创造出来的。蒋孔阳就是这样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美的形而上学观点,海纳百川,与不断前进的中国当代美学家一道,以美的生成论在中国当代美学中比较彻底地解构了美的预成论。

美的多层累论

蒋孔阳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主张美的多层累论,反对美的单一构成论,解构了美学的一成不变论。他明确地指出:“因为美是多种因素多层次的积累,是时空的复合结构,所以美既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纯粹的,而是多样的、复杂的。从多样性方面来说,有各种各样的美。从复杂性方面来说,任何美的形式都是多种因素的汇合、溶化与协调。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强调‘和’,反对‘同’。西方古代的美学思想,强调‘和谐’。说明他们都注意到了美是对立因素的统一。”

就是从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多层次多侧面来探讨美的形成和创造,蒋孔阳把美的本质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其一,自然物质层:审美对象各种物质属性的复合,这是形成和创造美的基础。其二,知觉表象层:知觉是感觉的复合,表象是感觉形式的复合。其三,社会历史层:人类的审美感觉,既离不开历史的文化传统,又离不开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其四,心理意识层:人之所以和动物不同,在于他有意识。意识指的是人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所展开的主观方面的心理活动。这样就消解了中外美学史上的美的单一因素论,如实地把美的本质还原为复杂的、动态的、恒新恒异的创造。

然而,中外美学史上,有不少美学家和美学研究者,却把美的本质归结为某一种、单一的因素。正是看到了中外美学史上形形色色的单一化、简单化、绝对化的美论,蒋孔阳吸取了这些前辈美学家的经验教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指导下,提出了“美是多层累的突创”命题,拨开了美学的形而上学单一因素论的迷雾,揭示了美的本质的多层累性、开放性、复合性特质。这应该是蒋孔阳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乃至世界美学研究所作出的重要的贡献。虽然这一命题不一定就是一种最终的定论,但其在美和美的本质的探讨方面走出了一大步。

美的突创论

蒋孔阳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命题主张美的量变到质变的突创论,反对美的生物进化论,拆卸了美学的自然生命论。他指出:“美一方面是多层因素的积累,另方面又是突然的创造,所以它能把复杂归于单纯,把多样归于统一,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充满了生命的有机的整体。”这种突创论,综合了19世纪以来世界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不过应该指出,蒋孔阳并不是据守于杜威的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长,参考了19—20世纪哲学和自然科学中关于“创造进化”“突变论”等观点理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的指导下,提出了“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的命题。众所周知,“创造进化论”是法国现代哲学家和美学家柏格森的思想观点。柏格森的哲学体系中的基本观念“创化论(创造进化论)”是最富有特色的思维。柏格森这些关于“创造进化论”的生命冲动的“绵延”运动、生命的自由与创造进化的关系、生命克服物质性阻力的创造进化趋势、生命的创造进化的单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生命创造进化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等思想,应该对蒋孔阳形成“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理论是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的。蒋孔阳不仅对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美学比较熟悉,而且在1962年的《文汇报》上专门发表了一篇《略评柏格森的〈笑之研究〉》,文中虽然主要介绍和评述了柏格森关于笑和滑稽美学范畴的“生命机械化”观点理论,但是,对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原理也进行了批判性介绍和评述,而且他阅读过柏格森著作的英译本,并且在文末的附注中批判性地介绍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美学。由此可以判断,蒋孔阳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受到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美学的启发的,但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他不可能明说这种直接的启发影响。

“美是多层累的突创”这一命题基本上解决了实践美学关于美的形成和创造的关键问题。众所周知,实践美学把美的本质、美的形成和创造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实现了美学的“现代实践转向”,把美的本质与美的起源联系起来实质上也就是一种探讨美的本质的主要方法;不过,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所说的“实践”主要就是指的“物质生产”,这就依然不能跳出“单一构成论”和“单一起源论”的窠臼,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客观派和后实践美学其他派别的质疑。事实上,单一地从“物质生产”实践中是无法直接生产或者创造出那样丰富多彩的“美”和“美的东西”的,物质生产实践也可能生产出不美的或者丑的东西。于是,蒋孔阳受到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和杜威的“突创论”的启发,也吸收了李泽厚的“积淀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质变规律”的指导下,提出了“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的命题,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引导到了新实践美学的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基础上。

“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的现实意义

“美是多层累的突创”这个命题坚持、丰富、发展了美学的辩证唯物论,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在整个美学研究中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蒋孔阳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的命题,在百花齐放的学术讨论中,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推进中国当代美学的繁荣发展。

首先,发扬“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的唯物辩证法,应该坚持美学研究的开放性。美和审美及其艺术是美学的核心问题,对它们的本质和本质特征的探讨是任何一种美学体系都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中外美学史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想避开美的本质问题,用现象研究代替本质探讨,是行不通的。不仅美的本质问题不是单一的和封闭的,而且美学中的所有问题都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不能拘囿于一个单一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方面,否则依然会违背唯物辩证法,走向形而上学的观点理论。实际上,美学作为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学科,主要在一定的哲学基础上研究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人对他人的审美关系、人对自身的审美关系,于是也就产生了相应的生态美学、生活美学、身体美学。因此,美学的这种分支分类也是开放的,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倒向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哲学基础之中,成为片面的、封闭的,甚至错误的美学流派。

其次,发扬“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的唯物辩证法,应该坚持美学研究的多层次积累性。美和审美及其艺术都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人生中创造的多层累的生成物、构成物和演化物。那么,美学研究就应该如实地揭示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多层累性。在中国当代美学、文艺学、艺术学不断分化和综合的过程中,作为边缘科学和交叉科学的美学,不仅应该看到它们之间有分离、独立的趋向,也应该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和交融,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甚至应该注意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异,也应该注重它们之间的交叉、融合、交汇。在当前中国新学科发展日益增多的情况下,那种鼓吹艺术学而不要美学、艺术学独立于美学之类的论调,也应该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学科倾向,肯定不利于艺术学的发展,也不利于美学的发展。在强调美学与实践相结合时,也不应该忘记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这是因为,没有美学理论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美学理论是空洞的。

再次,发扬“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的唯物辩证法,应该坚持美学研究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然的创造(突创)。在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研究中,我们当然应该注意到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开放性和多层累性,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是折中主义者,而应该看到美和审美及其艺术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多层次的因素积累而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而达到的“突创”,而每一次的这种“突创”都会产生崭新的、独特的、具体的、感人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整体,都会创造出一种独特、具体、感人的审美意象。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两大流派。这两大流派各自在坚持实践观点和反对实践观点上是相同的,但是,两大流派内部的观点理论却又各个不同,形成了两大流派中的不同派别。其实,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每一个派别的学者,虽然在整体方向上有一致性,但是,在具体形成各自的观点理论时,却是经过了一个“多层累的突创”,从而形成了各个派别之间的“异中有同,同中有异”,而不至于完全雷同,从而构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就新实践美学而言,在坚持、丰富、发展实践观点上各个派别是相同的,或者相通的,所以都能够叫作“新实践美学”,但是,在实践中构成自己的具体观点理论体系时,又做到了“多层累的突创”。于是,在新实践美学内部就形成了不同的派别: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邓晓芒和易中天的新实践观美学或者新实践论美学、徐碧辉的实践生存论美学、张玉能的新实践美学。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在“多层累的突创”过程中,主要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在美的生成性和超越性、美学和人生境界的本质联系上进行了“突创”,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某些本质特征。邓晓芒和易中天的新实践观美学主要抓住了美的情感性和现象学还原性,坚持“美是人对自身的确证”“审美活动是人借助于人化对象而与别人交流情感的活动”,并以此进行“突创”,这也就构成了其学说的本质特征。徐碧辉的实践生存论美学,则是以“情本体”为突破口,在生存论中展开美学探讨,于是形成了自己的本质特征。张玉能的新实践美学,是以“实践”概念的精准理解为基础,把实践由旧实践美学的单一“物质生产”扩展到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对实践概念进行了多层累的、开放性的深入研究,以实践的自由为中心展开美学范畴研究及其他研究,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突创”,造就了自己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在美学研究过程中能够坚持和发扬蒋孔阳“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的唯物辩证法,就一定可以在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建构起中国特色当代美学的新实践美学流派和派别。

总而言之,蒋孔阳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命题的唯物辩证法,不仅在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本质的探讨上把中国当代美学推向了新高度,为精准而彻底地解决美的本质等美学核心问题作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而且揭示了美学研究的开放性、多层累性、突创性,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及有效示范。只要我们能够像蒋孔阳那样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当代美学的建设、发展和繁荣就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也是可以再创辉煌的。

猜你喜欢

唯物辩证法本质命题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运用哲学思想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放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