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格局下边疆经济体系现代化提升路径研究

2021-11-15陈忠言

社会观察 2021年8期
关键词:边疆地区双循环现代化

文/陈忠言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意涵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主要内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将“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是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矛盾的物质基础和强力支撑。所以,如何加快实现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对于提高国家经济治理效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学界又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内容进一步细化。如胡鞍钢率先提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至少包括: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水平的效益、农村发展的水平、地区间发展的均衡、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更完善的对外开放等。洪银兴、刘志彪等均认为在此基础上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的建设涉及产业体系、绿色发展、城乡区域发展、收入分配、对外开放等内容。

结合学界现有研究,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在功能和目的上要实现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具体包括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协同发展的城乡区域格局;二是摆脱过去粗放型的要素增长模式,依托以科技驱动为主导的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发展体系;三是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和完整的内需增长机制;四是构建更加高水平、高质量、收支更加平衡的对外开放经济体系。

(二)边疆地区在构建国家经济体系现代化中的重要性

边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是国家经济运行系统的组成部分与国家经济体系现代化的有效支撑。边疆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本质属于国家经济体系现代化的范畴,其整体的目标方向必须服从于中央的战略布局,服务于国家的远景规划和宏观目标。同时边疆地区毕竟属于国家概念下的局部范畴,对应于经济学上的区域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边疆地区的经济体系现代化建设与非边疆地区相比有其共性的内涵也有其个性的特征,其在国家疆域中的独特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塑造了在国家整体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赋予了其在构建双循环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边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维持国家经济体系独立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广阔的边疆地区是我国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的主要分布地区,是我国粮食、能源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供给基地。另一方面,边疆地区产业结构体系,无论是传统的有色金属、冶金、水电、化工等,还是新兴的航空工程、生物技术、新兴材料等,都是全国的重中之重。边疆地区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体系在抵御国际市场的动荡、甚至在免于受到国外的经济威胁和资源控制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国家经济平稳运行、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支撑。

其次,边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是我国开展对外贸易,沟通国内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边疆地区天然的区位优势,在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中发挥着大通道与急先锋的作用,边疆省区与周边国家地缘关系的加深也将大大拓展我国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容量。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别明显,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各不相同,各国之间的人口分布也不均衡。但这些多元化的差异也造就了不同层次的需求和巨大的市场。边疆地区既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对外贸易,也可以背靠国内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体系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促进两种资源的相互流通与技术融合。

再次,边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的核心主题,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质量的经济体系更加注重区域之间发展的均衡性、经济增长的绿色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一是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有各自的分工职能,边疆省份各具特色的经济和产业体系不仅避免了地区间“同构化、同质化”问题,还促进了不同要素和技术之间的优化与互补。二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不仅强调社会财富的分配公平尺度,同时也包含着空间维度上的区域均衡发展。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地区间的失衡发展将对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只有各边疆地区建立起各具特色与国家经济体系互为补充的地区经济体系方可实现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格局下边疆经济体系现代化路径

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建设与双循环新格局的建设其实是相互依存、殊途同归的。新格局的形成必然要依存于现代化的经济循环体系,同时新格局的建成也是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两者无论在建设内容还是具体的现实路径上都有诸多重合的地方。

现代经济体系的循环要求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存在的梗阻,从而使经济发展以更高质量地运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主要是通过出口贸易,以外部需求来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并促进国内消费。而新形势下的双循环策略则相反——以内循环的升级重构外循环。

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双循环新格局的建设都离不开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增长动力、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等内容,二者相互交织、互为支撑。因此,边疆地区经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也必须融入双循环新格局建设的战略布局中,在数字经济、国货崛起、新基建红利、城市群建设中找到自己的机遇。根据边疆地区现行经济结构,结合双循环战略的实施逻辑与建设目标,未来五到十年边疆经济体系现代化的提升应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发展中心城市群,依托聚集效应,实现绿色发展

边疆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尤其云南省还担当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重任。但边疆地区的“经济治理的绿色性”表现并不乐观。具体来说,西北和东北的发展代表了边疆地区“绿色性”水平的两级。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吉林省、辽宁省“绿色性”得分也高,而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则相对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则处于边疆地区内部的中等水平。这种情况可能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先进的工业体系对节能减排、降低能耗水平的贡献是积极的;二是西北地区受地广人稀、城市密度不高等地理因素影响。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人口集聚地区在基础设施、信息、劳动力市场等要素上都可以共享并由此产生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产值的成本。所以人口越密集的区域,其集聚效应的作用越明显,越能显著地降低经济活动供给的人均成本。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的人口密度分别为13.1、20、57,位于倒数第三至第五。相应的辽宁省、吉林省人口密度为291、191。可见较低的人口密度决定了其难以形成有效益的集聚效应,导致西北地区省份的能耗水平整体偏低。

重点打造边疆省份的中心城市群是解决此问题的可行方案。根据弗里德曼提出的“中心—边缘”(Core-Periphery)理论,区域发展的一体化发展通常是由中心的增长极先吸引与后扩散的过程,从而实现中心与周边地区的紧密联系,带动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在世界范围来看,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如美国纽约、五大湖和洛杉矶城三大市群,积聚了国内1/3的人口,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样日本的大东京圈容纳了日本全国1/3的人口。2018年美、日、韩三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群总人口占国内人口比例分别为46%、65%、50%。包括英、法这样的欧洲国家也有如伦敦、巴黎为核心的城市群。可见以城市群为依托而形成的“集聚性”是世界经济和大国发展的一大特征。从国内的数据看,大都市地区的人均GDP增长率是全国其他地区的四倍。2018年,全国有16个城市GDP跨过万亿元台阶,而这16个城市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超过30%。因此,在双循环的新格局建设中,城市群必然成为释放内需核心动力和固定投资的增长极。而对于人口密度本就不高的边疆地区来说,更应该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各自区域内的中心城市群,形成聚集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二)打造辐射中心,承接产业转移,民企提质增效

过去的“外循环时代”促成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但是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我们的对外贸易格局也必然改变。未来的新格局将向欧亚大陆、东南亚等开拓新的贸易机会,这也将促进东南沿海进一步产业升级,相应的一些产业必然会向内陆,特别是具有比较优势的边疆地区转移。因此,边疆地区的中心城市群既要成为连接国内大市场的中心枢纽,又要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加强同周边国家跨境区域合作、利用自贸区建设的契机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的价值分工。

边疆地区除西藏自治区外都有开展对外贸易的天时地利优势,但是边疆地区“经济的开放性”水平仅为全国平均的一半,除辽宁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吉林省外,其余省(区)都处于垫底水平。综合辽宁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情况可以发现,民营经济对两省经济的开放性贡献明显。辽宁省民营企业近年来进出口额与GDP占比基本在30%左右。特别是辽宁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东欧17国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增幅分别为3.9%和11.7%。广西壮族自治区2018年民营企业进出口2011.1亿元,较上年增长20.2%,占同期广西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9%,对广西外贸增长的贡献率为173.6%,占同期广西外贸出口总值的72.9%,是广西外贸出口的主力军。

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56789”的典型特征(民营经济的数量占全国企业数量的九成以上,消化了八成的城镇就业,七成的技术创新来自民营企业,占到了六成的GDP,贡献了五成的税收),决定了其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民营经济已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对于边疆省份来说要壮大民营经济力量,提升产品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一带一路”和桥头堡的定位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内外双循环。

(三)打造发展新引擎,创新数字驱动,力争换道赶超

内循环的形成,产业升级是关键,以人工智能、5G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将是这一轮产业升级的新动力。但一条完整的产业创新链条,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和产学研的互通。边疆地区的“创新性”水平并不高,与全国领先地区差距不小。除去东北工业区的四个省外,剩余的云南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四省的平均水平仅为浙江的27.6%。但是“创新性”水平除华东地区一骑绝尘地领跑全国外,其余区域间水平差距并不大。因此该指标是边疆地区可实现“换道超越”到达第二梯队的突破点。若不抓住新的发展机会,分享到数字经济的红利,边疆地区将被再次拉开距离。虽然发展第二产业提升工业化的水平可以提升“创新性”水平,但是边疆地区生态屏障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定位并不适合再走东北工业区的老路。

数字经济也是经济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数字经济是当前经济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主要领域,是人类进入的又一个社会经济形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将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力点。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从“十三五”初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占GDP比重36.2%,对GDP的贡献率为67.7%。数字经济的“贵州现象”证明了数字经济是边疆地区提升经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可行之路。目前贵州全省数字经济及其吸纳就业增速连续三年居全国前列。2018年数字经济已经占贵州全省GDP的20%以上。

“数字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数字化”将是边疆地区在双循环的新格局中的突破口。边疆地区作为欠发达地区,传统“跟跑”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抢先抓住第四次产业革命爆发期的机遇,实现“换道超越”。而在具体措施方面,边疆地区要在基础性科研、新基础设施、引导形成产业集群三个方面发挥作用。基础性科研是促进产学研转换的基础,也是企业不愿大规模投入的领域。如果没有基础性科研的支撑,则不可能促进数字经济的萌发。培育数字经济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政府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数字经济时代基础设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铁公基”,而需要政府加大对云计算、物联网、5G等领域的等软硬件设施投入。因此边疆地区一要加大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力度,促进产学研的转换;二要出台积极的数字经济支持政策,以政策杠杆引导企业形成数字经济的产业链,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

(四)分配倾斜低收入,加大社保投入,促进消费释放

消费释放与产业升级是双循环新格局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而促进消费的关键是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其增加的收入绝大部分将用于提高生活水平即消费,而非像高收入群体那样投入资本市场。就全国范围看有6亿人口月收入仅1000元,如果这6亿人每人月收入仅提升100元,那么每月将产生600亿元新的消费。而这6亿人中绝大多数又分布在内陆及边疆地区,因此边疆地区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发展空间。

要使边疆地区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还需要一系列亲贫性的财政政策,采取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确保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众所周知教育、医疗、养老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刚性支出,也是阻碍消费的“后顾之忧”。如果加大这些领域的支付转移力度和完善相应的公共服务水平,那么居民的消费需求自然会释放。虽然近年来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推动下边疆地区的农村的医疗健康、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比例都大幅增长,但在2020年打赢扶贫攻坚战之后,仍然需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进一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边疆地区农村与城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猜你喜欢

边疆地区双循环现代化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打造边疆地市报影响力,锤炼过硬新闻队伍
对边疆地区反恐维稳策略的思考
云南边疆地区大学生科学民族观、宗教观教育研究
浅谈南疆地区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及如何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