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跳墙而去
2021-11-15小宽
文/小宽
佛跳墙,闽菜之首。如果提到闽菜之中的大菜,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两道菜:佛跳墙、鸡汤汆海蚌。
常规说法,佛跳墙源于福州。清朝道光年间,福州官钱局的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席间有道叫作“福寿全”的菜、是用鸡、鸭、羊肘、猪蹄、排骨、鸽蛋等以慢火煨制成的。周莲吃后很满意,回家后即命厨师郑春发依法仿制。郑在原菜基础上,减少了肉类用量,又加入了多种海鲜,使成菜内容更加丰富,鲜美可口。
后来,郑春发离开布政使衙门,到福州东街上开了一家“三友斋”菜馆(今福州“聚春园”的前身),在一次文人聚会的筵席上送上此菜。文人们品后纷纷叫好,有人即席赋诗曰:“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这道菜就叫做“佛跳墙”。
中国菜讲究“和味”。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
各地都有这种追求“和味”的传统,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东北是“乱炖”,猪肉、粉条、豆角、土豆等等浑厚食材,一锅炖出,香浓当道;安徽是“一品锅”,往往肩负胡适之名,笋干、猪肉、豆腐、肉圆,层层叠叠,一锅欢腾;中原就是一锅烩菜。安阳烩菜也有等级之分,上烩菜是精致的,行烩菜是普罗大众的;南方就是盆菜。起初是萝卜、鱿鱼、冬菇、鲮鱼球、炆猪肉等拼在一起,现在越来越富贵,鲍鱼、花胶、海参……往往齐聚。
当然也包括福建的佛跳墙。
文无定法,菜也无定法。福建靠山靠海,自然少不了种种海鲜干货。海参、鲍鱼、花胶、瑶柱、花菇、鸽蛋……水陆杂陈,荤素配伍。很多食材需要提前泡发。好料需要好汤,通常用老母鸡、老鸭、棒骨、火腿等原料吊汤。好汤好料,最终得来好味道。
佛跳墙通常按位上菜,让食客感觉吃了一道体面菜。
佛跳墙一出名,难免鱼龙混杂。我吃过不少乏善可陈的佛跳墙,往往是一个深黄色的陶瓷罐,罐的提钮做成弥勒佛的样子,打开之后是浓浓的汤汁,里面混杂着各类食材。
直到我去了泉州石狮市一家酒店,吃了一碗萝卜饭,以及一份令人惊喜的佛跳墙。在前两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中,介绍了泉州萝卜饭。我还记得那一段深情的台词:“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
而这里的佛跳墙更是有滋有味。首先汤是清汤,而非浓汤,精选老母鸡、老鸭、上等两头乌火腿等十几种食材,加入陈年花雕,8小时蒸煨出汤,然后鲍鱼、海参、花胶、蹄筋、干贝、花菇等食材按照性质分别发制1-5天,再放入汤里慢炖2-4个小时。做好之后,汤底呈现琥珀色,滑润、透亮,丝毫不腻,但是嘴唇会感受到一点黏,香浓透底。
店家开发了两款佛跳墙,轮番上阵,一种是“海八臻”佛跳墙,是传统风范;一种是“山八臻”素佛跳墙,独辟蹊径。
佛跳墙不是一道菜,而是一扇门。它不是拘泥的,而是开放的,可以荤,可以素,可以一年有四时之变,可以有食材的八方之获,可以容纳更多的“和味”。
无论是盆菜,还是卤煮,无论是佛跳墙,还是火锅,这些混杂的传统,暗含着中国人的性格:中庸,包容、随性、杂糅,百味荟萃,互相成全。
举凡高贵大雅与市井平常烩于一锅,融合的就是一个混沌意味十足的世界。在融合之中,佛跳墙的味道不会囿于装盛它的瓦罐,终将跳墙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