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琵琶的发展衍变与技巧风格谈其艺术表现力
——以赏析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为例

2021-11-15

戏剧之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乐句琵琶乐器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0)

在我国,民族乐器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是各族人民用来演奏音乐以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伴随着五千年文明史而发展的民族乐器中,琵琶以其多样的技巧、丰富的曲目及独具特色的体系而闻名于世。

“琵琶”二字,是中国古代模拟演奏手法的形声字,古作“枇杷”。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曰:“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即右手向前弹曰“琵”,向后挑曰“琶”。凡用这两个手法弹奏的乐器,在早期都称作“琵琶”,如阮、三弦、秦琴等。

秦汉时期,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琵琶。一类是直柄,圆形音箱,两面蒙皮,又叫秦汉子;另一类虽也是直柄,圆形音箱,但有4 弦12 柱,竖抱弹奏,后因晋代阮咸善弹此乐器而闻名,又有阮或阮咸之称。

东晋时期,半梨形音箱的琵琶由波斯经新疆、甘肃一带传入我国北方,南北朝时期又传到南方。这种琵琶为横抱,4 弦4 柱,用斧形拨子弹奏,因头部向后弯曲,又叫曲项琵琶。

唐代,曲项琵琶在演奏和乐器形制上经历了重大的变革,逐步舍弃拨子而改用手指弹奏。另外把横抱式持琴改为竖抱式持琴,演奏技巧有了极大提升,出现了许多琵琶演奏大家,琵琶成为歌舞音乐中的重要乐器之一。

宋代以后,琵琶成为曲项及半梨形音箱弹拨乐器的专称,上述4 弦12 柱直柄圆形音箱琵琶则称阮咸或阮。宋元时期,琵琶为适应声乐伴奏和器乐独奏的要求,逐渐增设品相以扩大音域,明代为4 相6 品,清代为4 相10 品,20 世纪初增至4 相12 品,音域扩大为三个八度。

现代琵琶,通常为6 相24 品。琵琶弦为缠、老、中、子四弦,可以演奏十二个半音,品位按十二平均律排列,具备转用十二个调的可能性。琵琶的演奏技巧丰富,左手的基本任务是按弦,除按之外也有泛音,还有推、吟、绞弦等多种手法。右手的基本任务是弹弦,有二十多种指法,各种指法都可以视为是由弹与挑两种基本指法发展出来的,如连续弹挑即为夹弹或滚指,多指轮流连弹为轮,一次弹过数弦为扫,反之为拂等等。

琵琶的演奏指法比较丰富,音域比较宽广,各弦与音区之间音色的变化比较显著,因而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它既可以演奏柔美抒情的文曲,运用左手的吟、推等手法增加曲调的韵味,又能演奏雄壮且富有戏剧性的武曲,运用扫、拂、绞弦、连轮、连滚以及夹弹等手法,形成丰富多样的音色,使曲调充满活力,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琵琶大曲有文曲与武曲之分。文曲长于表现文静、柔美的情趣,注重左手推、拉、吟、揉的技巧,武曲注重右手指、腕的力度与速度。武曲是叙事体,重在状物,以绘影绘声、有起有结的手法叙述故事的各个情节,常用旋律变奏结合不同效果来展现不同的情节内容。武曲节奏变化较多,常运用某几种节奏型生动地描绘出某一情节,节拍大都由散板与规整节拍组合而成。我们可以从著名的琵琶武曲《十面埋伏》中感受到琵琶在刻画人喊马嘶、金戈齐鸣的战争场面时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

琵琶曲《十面埋伏》是以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的,展现了刘邦、项羽在垓下决一死战的情景。秦朝末年,刘邦、项羽领导的两支起义军于公元前207 年推翻秦王朝,当时,项羽兵力强盛,自称“西楚霸王”,并封刘邦为“汉王”。刘邦不服,与项羽争天下,最后用十面埋伏之计将退至垓下的项羽一举击溃。

全曲可分为三个段落:

1.战斗准备。由“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个分段组成。“列营”是全曲的引子,通过战鼓声、号角声等典型曲调,揭开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古代战争的序幕。它以白描的艺术手法,渲染了大战之前的紧张气氛。在琵琶技巧上,“列营”是散板,在高音区要模拟出古代战场上的鼓声、号角声、马蹄声、炮声,速度变化需掌握好,停顿要分清。“吹打”和“点将”的音乐材料是连贯起来的。“吹打”中有三个乐句,这三个乐句是展衍的关系,第二句中包含第一句的材料,第三句中又包含第二句的材料,但在节奏、节拍的安排和旋律的进行上都有了变化和发展,音乐的风格肃穆而有力量。“吹打”的“拍”、“划”都需很强烈,紧接着的夹扫则宜轻快。一至四小节的四个乐音都有延长符号,节奏自由。第五小节起入板,速度由慢渐快。三个乐句完整呈现之后,接下来就是后两个乐句的变化反复,共反复了三次,并贯通于“吹打”和“点将”两段之间。

但在“点将”中,节奏型和演奏技巧均与“吹打”不同。“点将”的演奏技巧和节奏型体现出音乐在肃穆中带有紧张感,表现了战前威严紧张的场面。尤其是“凤点头”,节奏要稳,出音一定要清楚。技巧的变化与乐句的变化反复不同步,也使音乐更具有连贯性和多样性。

“排阵”和“走队”的音乐与前两段有一定的对比性,而“排阵”和“走队”之间,则又是展衍的关系。曲调由低而高,又由高而低,递升递降,旋律线条平直而有力量,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和有力的和声贯穿到底,进一步刻画大战之前的准备场面。“排阵”是指汉军在战斗前紧张地调兵遣将,在技巧上把握好发音要求,坚实饱满而有厚度。空弦音宜弱些,曲调音宜强些。左手可加用一定的吟音。“排阵”所使用的曲调递升递降的手法,是我国传统音乐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旋律发展手法,给乐曲带来了极强的动力感。

2.战斗场面。由“埋伏”、“小战”、“大战”三个分段组成。这三段是全曲的中心,它用琵琶特有的技法如煞弦、夹扫、绞弦等描绘了战场上决一死战的生死场面,音乐发展很有层次。“埋伏”为“大战”做准备,刚开始时的寂静沉闷气氛,不仅烘托出“大战”场面的喧嚣激烈,并且在音响效果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小战”是“大战”的前奏,特别是在“大战”“呐喊”前出现“箫声”,营造激烈的战斗氛围。“埋伏”的音乐材料短小,每一个音乐单位的长度、节奏和起伏均变化多样,没有规律,用以描绘战时汉军“十面埋伏”的阵法。这一段乐句节奏自由,先松后紧,层层推进,所以要掌握好速度的变化。这时音乐由D 宫转到上五度的A 宫。“小战”是表现楚汉两军短兵相接的场面,是汉军与楚军小股部队的遭遇战。在琵琶弹奏中使用了煞弦的技法,煞弦发出的“嚓嚓”的噪声,仿佛短兵相接时的戈矢声,表现战场上刀枪相击的声音和越来越激烈的战斗情景。这时音乐又转到G 宫,节奏型有规律地变化,由松至紧,旋律递升递降。“大战”是由“小战”发展来的激烈的大规模遭遇战,是两军交战的高潮段落。汉军十面伏兵从各方一起冲击,勇猛进攻,势如破竹。音乐先是快速夹扫,似雄兵百万,铁骑纵横;继而是绞弦,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表现激烈紧张的战争气氛,绞弦的技法模拟战场上的戈矢相击声。突然高音区出现了单音轮指演奏的凄凉的箫声,音乐又回到了D 宫,刘邦令汉军歌唱楚歌,被围困的楚军一听四面都是悲凉之声,勾起了乡情,军心涣散,纷纷弃甲而逃。之后,又出现了戈矢声、炮声的模拟。到“呐喊”部分,这是表现战斗场面的最高潮,也是全曲的最高潮,着重反映激战时的杀喊之声。琵琶以并弦、绞弦、推拉等技法奏出震撼人心的音响,子、中两弦相并在一起之后,做张力滑音,继而是快而高的吟音。最后是“传号收兵”。这一大段落主要是实战中各种音响的模仿,技巧的运用重在效果的表现上,节奏和音响包括噪音的使用,占主要地位。

3.战斗结束。这一大段写出了汉军的胜利以及项羽的失败和自杀,由“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五个分段组成。这一段的音乐比较松散,音乐的表现力也没有那么集中和有分量。特别是“乌江自刎”之后,散板的音乐陈述使这几个小分段有些类似于说唱或戏曲的唱腔,音乐性没有前面两个段落那么强。《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技法发挥到了极致,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出了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之一。

琵琶的演奏技巧多样,表现力丰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作了生动描写:“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由此可看出琵琶这门乐器惊人的表现力。

琵琶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革新,到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乐器。20 世纪50 年代,首先试用金属弦代替丝弦,使琵琶发音能满足各类乐曲演奏的需要。与此同时,研制出赛璐珞人工指甲,克服了生理指甲在演奏中带来的种种局限,这样左手大拇指和弦的运用与右手力度的增大都使琵琶的表现力大大提高了。通过创新与改革,琵琶音色更加富于戏剧性,它的音质与色彩能鲜明地表现出乐曲的情节和内涵。琵琶既能描述故事的细水长流、细致入微,又能刻画人物的情感起伏、喜怒哀乐,这是其他乐器所难以比拟的。

到了20 世纪中后期,琵琶曲目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以《彝族舞曲》、《狼牙山五壮士》、《赶花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反映现代人民生活的乐曲。除了独奏外,还出现了以《草原小姐妹》、《花木兰》、《梁祝》等为代表的大型协奏曲。

现如今,琵琶不仅能演奏中国传统音乐,而且还能和西洋乐器相结合,形成新的演奏形式,受到了中外听众的喜爱。可以说,琵琶已逐渐走向国际乐坛,中国的传统音乐已经逐步融入到了世界音乐之中,以独具特色的魅力更好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猜你喜欢

乐句琵琶乐器
一生为客恨情多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学乐器
乐器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窈窕淑女琵琶妹
我的“反弹琵琶”
琵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