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高质量课堂的有效创设

2021-11-14娄秋艳

学习与科普 2021年34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娄秋艳

摘要:在我国教育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打造高质量课堂,进一步推动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实现教育工作的创新已经成为了当前阶段下教育工作的重点。小但是就目前的教学实践结果来看,教学活动当中依旧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欠缺,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有一定的不足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步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解决这些问题。接下来,本文将就“小学数学高质量课堂的有效创设”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论述,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同仁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质量课堂;创设途径

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设高质量数学课堂,就是要求教师以较少的前期投入,换取更高的教学效率和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综合化发展的目标。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比以往更高,打造一个高质量的小学数学课堂也因此而成为了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鉴于此,怎样打造高质量的小学数学课堂,成为了广大教师之间的热点研究问题,亟待教师解决。笔者认为,想要打造一个高质量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融入游戏教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小学生的一切行为都受到其自身兴趣的影响。但是在以往的数学课堂当中,很多教师并未清晰的认识到学生学习兴趣能够为其自身的学习行为带来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手段也呈现出了单一性的特征,这就导致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死板。另外,数学学科内容本身就较为抽象,对于综合能力较差的小学生而言较难理解,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融入一些趣味性更强的教学游戏,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感悟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10以内加减法”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塑料小棒。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请学生拿出10根小棒,然后让学生从这10根小棒中随机拿出一些,数一数剩下的小棒有多少。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用比赛的方式参与到游戏中,比一比哪一名同学能够最快速度的完成任务,从而加强学生对“减法”的基本认识,同时帮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减法计算。同理,教师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带领学生学习10以内的加法,首先让学生准备5根小棒,然后再由教师发号施令,让学生在这5根小棒上放入3根小棒,最后数一数小棒的数量有多少。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便能够积极的动手,充分的参与到数学课堂的教学游戏中,从游戏中感知并学习数学知识,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遵守以生为本教学原则,开展合作活动

通过对现阶段教学实践情况的观察,发现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重视自身的引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意识和自身的学习体验被极大的压抑,被动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只会坐在座位上听教师的讲解,很少会展开独立的思考和探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主动的转变师生角色定位,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方式,带领学生对数学教材当中的知识与问题进行详细且深入的自主探索。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进而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观察物体”的相关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确保每一个小组中都至少有一名成绩名列前茅和一名综合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分组之后,教师辅助学生小组进行分工,从而让每一名学生在活动中都“有事可做”。比如,教师要求小组中的A同学负责按照不同的方式动手摆放小正方体,B同学负责观察并画出三视图,并在画出三视图后打乱正方体的摆放顺序,由C同学根据三视图还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有所提升,而且在小组合作活动当中,学生也做到了“手脑一体”,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数学知识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展开了更加丰富的交流。

三、融合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创设生活情境

从本质上来看,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一门量化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工具,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数学课程体系。这就意味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以数学知识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意义,确保数学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有效链接。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元素引进到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应用数学知识的具体场景,从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物品,比如文具盒、手机、魔方等,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正方形”和“正方体”之间的区别,初步建立学生的立体几何思维,从而方便教师开展更加深入的教学。接下来,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建筑工人A在工地运送砖头,6个砖头叠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其中每一个砖头的长、宽、高分别是24厘米、11厘米和5厘米,那么6个砖头组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呢?”此时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怎样6块砖能够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一个大长方体,再结合不同的情况去计算大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充分利用数学知识,在生活场景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高质量课堂的创设是当今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要求教师能够灵活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也要求了教师能够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去適配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时刻保持对数学课程的新鲜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最终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具备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汪建国.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解析[J].智力,2020(24):119-120.

[2]周冬梅.让有效教学浸润数学课堂——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寻[J].华夏教师,2020(21):81-82.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