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2021-11-14邱燕杰
邱燕杰
摘要:评价使得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教师改善了教学。数学课堂变得有效率,广大师生的共同目标得到了实现。教学评价要能够经受时间和实践考验,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学生要迎合教育事业的进步。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课堂的实践性。教师要通过有效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有效性策略
引言:
小学数学的学习非常重要,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度。小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还在发展之中,教师要关注课堂评价,才能使得小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工具,教学情境让学生进步。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教师可以打破师生之间的隔膜,化解师生之间的难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真实、恰当。评价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引发学生自信心。教师应该发挥评价在课堂当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成长进步,促进学生学习。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意义
1.教学方式的改变
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调整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课堂评价方式要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需要丰富创新的评价语言,有根据、有原因的表扬,有利于构建公平、民主的课堂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2.学生学习主体性提高
多元的课堂评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使得学生在不同的数学过程当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评价使得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有所收获,可以使得优等生脱颖而出,学困生学有所得,绝大对数中等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有效的课堂评价使得学生产生了主动探索的愿望。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策略
1.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激励表扬学生
课堂评价应该以人为出发点,让学生信赖教师。课堂评价应该与时俱进,评价语言应该丰富、创新。教师进行表扬的时候应该负有激励性,让学生听后敢于表现自己,充满求知欲望。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素质教育使得学生知识面非常广泛,创新的语言应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之间的关系被拉进,课堂更加活跃。教师的评价语言必须具有感染力,可以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可以使得教学容易理解、更加有趣。
例如:学生在学习数学课本时,北师大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三年级下册有一节是《认识分数》,教师可以设置竞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还可以每当学生学习完本课内容之后,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一些评价。教师要保持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拥有课堂学习过程的体验感。教师必须有效发现学生的长处,使得学生能够爱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本来是一门让学生感觉难以理解的学科知识,教师可以连接好数学和生活实际的桥梁,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2.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针对性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这样才能更加具有說服力。教学是一个具有动态的过程,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巧妙地评价和引导。课堂评价需要为学生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教师可以设置自评、学生之间互评、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教师要把握好评价学生的时机,一旦错过时机,评价就发挥不出效果了。教师可以通过鼓励的方式、提问等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教师最后进行补充,经历自悟的过程,共同成长。
例如:教师在教授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五单元《周长》的时候,恰到好处的评价使得学生思维顺畅,课堂变得高效。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动态,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教师教学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围绕教材内容,根据教学重难点实施评价。
3.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游戏环节是教学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可以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空间感、想象力。游戏可以调动学生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教师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有效的课堂评价使得课堂气氛和谐、生动,
例如: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乘除法》时 ,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乘法口诀表为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可以设置打气球的游戏,每个气球代表一个乘法式子,每当学生说出乘法口诀的得数,就相当于击破了一个气球,最后气球打完了,学生也能很好地掌握乘法口诀了。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墙面贴上一些数学知识点,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学习到数学,数学成绩默默得到提升。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运用知识的水平。
结束语:
课堂评价对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情感当中感知数学,教师要变化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方法进行有效结合。课堂评价使得学生知道自己的优势、缺点,从而进行查漏补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勇于培养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校育人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曾凡松. 小学数学课前导读策略浅谈[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1,No.979(09):78.
[2]闫瑞利. 小小方块 玩转大课堂[J]. 江西教育,2021,No.1158(26):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