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2021-11-14张月林

学习与科普 2021年34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张月林

摘要:核心素养是新时期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不仅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还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本文将简要阐述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并结合培养核心素养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核心素养下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以期促进初中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教育思想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只局限于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历史史实,更在于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理性看待历史、辩证分析历史的能力,通过历史知识传授与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利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明确历史核心素养内容和意义,探索核心素养下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对于提升历史课程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历史能力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对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新课改背景下,学者对初中历史学科提出了以下五点核心素养:历史理解,即将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内化为对历史含义的了解和把握,从而形成人文价值理性认知和感性体会的能力;史料实证,即通过细致的检验和分析,获取客观、真实、准确的历史信息,并形成根据史料信息还原和构建历史真相的意识和能力;历史解释,即以情感理解和理性认知为基础,形成对历史现象和事物机械能给客观判断与科学分析的能力;时空观念,即对史实与特定时空信息之间关联的观察、判断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历史价值观,即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进行辩证统一,形成追求高尚历史人文价值取向的意识和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两方面的教育意义。

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其历史辨析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历史辩证思维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该素养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历史辨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够让学生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从而对历史事实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初中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想要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并明确不同层次的意义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在这个环节汇总,学生很容易产生学习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而通过培养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历史辨析能力,能够有效弱化其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体验感,从而是教学质量与效果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也是塑造其良好自我认知、培养自我完善能力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往往局限于教材或教师划定的范围内,导致独立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比较欠缺,不能真正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通过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可以使其具备主动质疑、独立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让其真正感受历史的魅力,拓宽历史学习的视野与空间[1]。

三、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核心素养培养缺乏重视

该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从学校的层面分析,目前很多中学都没意识到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没有将其纳入到教师日常教学体系中,不能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宏观层面的保障,从而严重影响实际培养效果。

(二)核心素养培养方式缺乏创新性

形式单一是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很多学校的初中历史教师仍采用“板书讲解”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科内容自身的枯燥性加上传统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历史学科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师生关系僵化影响培养效果

核心素养培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性培养,因此需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通过消除师生间的情感隔阂,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内心真实想法,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培养。然而,在现阶段的历史课堂中,师生关系过于僵化,教学地位分明,教师往往“高高在上”。这种师生关系或课堂结构,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课堂思维,还抑制了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不敢质疑、不愿思考的学习弊病,进而影响历史学习效果[2]。

四、核心素养下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注重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理念的树立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指导者,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核心素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应对教材课本、教学大纲、学生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从而明确教学方向和策略,进而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和优秀的授课能力,还应具备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问题、体会史实背后蕴含的历史意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把握核心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自主体验

基础知识是初中历史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关键资料,教师可以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核心技术知识教学中,通过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历史核心素养,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举例分析,在人教版教材初中九年级《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课程内容,引进日本“鎌仓幕府”形成的典故,以电影片段的形式展现于学生眼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纷纷形成“鎌仓幕府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一疑问。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电影为背景,利用互联网工具进行资料查询,结合教材内容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日本封建王朝的形成基础与最初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历史核心基础知识,改变学生一味的“死记硬背”基础知识的现状,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强化学生的历史事件发展的分析能力,实现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充分利用史料实证,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基础知识是初中历史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建议教師充分利用史料证实的方法,促使枯燥的历史学科学习充满挑战性,迎合初中学生的好胜心理,满足初中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上述的《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阿拉伯国家的封建制度”进行梳理,将其发展过程转换成为“小说结构”,以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为学生呈现不同时期的阿拉伯国家形成情况,同时引入相关史料给予证实,进一步丰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此外,教师需要精心梳理各个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梳理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关于“穆罕默德的关系及事件网络”;还要充分尊重历史真相,保证引进真实的史料,不能够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就夸大事实或者虚构历史。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学生的史料储备,还能够让学生对相关事件的发展更加清晰,形成良好的史料证实观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水平[3]。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于提升学生历史人文素养、历史学习能力、历史辩证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当前初中历史教师应通过树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观念、把握核心基础知识、充分利用史实资料等方式,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为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0(24):36-37.

[2]林霞.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索[J].考试周刊,2020(55):145-146.

[3]赵仕堂.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2020(27):166.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